第三章 电场中的电介质
注意: 是由介质2指向介质1 en
4.电介质外表面极化电荷面密度
ˆ dq P dS P dSn PndS
dq ˆ P n Pn dS
内
dS
P
面外
l
dS
ˆ P n
ˆ n
介质外法线方向
23
讨论:1)介质与真空界面
介质极化强度为 P2 ,真空
n
真空
极化强度为P1 0 ( P1
' P2 n P2n
pi )。 V
+
+
+
介质
n
2)介质金属界面
介质极化强度为 P2 ,金属内
电场为零,故极化强度 P1 0
金属
+
+
+
介质
' P2 n P2n
在极化的介质内任意作一闭合面S。
基本认识:
1)S 把位于S 附近的电介质分子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在 S 内 , 一部分在 S 外;
2)只有电偶极矩穿过S 的分子对
S内外的极化电荷才有贡献;
S
或被S截为两段的偶极子才对极化电荷有贡献。
17
1. 面元dS附近分子对面S内极化电荷的贡献
在dS附近薄层内认为介质均匀极化 以dS为底、长为l(偶极子正负电 荷的距离)作斜圆柱。 只有中心落在薄层内的偶极子才 对面S内电荷有贡献。所以,
E0
-
E 介质
+ + +
E E0 E
26
例1 平行板电容器 ,自由电荷面密度为0 其间充满相对介电常数为r的均匀的各向 同性的线性电介质。 0 0 求:板内的场强。
r
解:介质被匀强电场均匀极 化,表面出现束缚电荷。 内部的场 自由电荷 0
得
P 0 E
0 0 E 0 r
同性电介质
充满两个等势面之间
E
E0
r
例2 导体球置于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 如图所示 求:1)场的分布
R2
r 1
R1
R0
0
r 2
2)紧贴导体球表面处的极化电荷 3) 两介质交界处的极化电荷
29
解:1)求场的分布
r R0
导体内部
E1 0
P 0 1
r 1 R2 R0 R1
0
r 2
R0 r R1
介质1内
E2
Q ˆ r 2 4 0 r1r
P2 0 r1 1
Q ˆ r 2 4 0 r1r
R1 r R2
介质2内
束缚电荷
共同产生
27
0
'
0 单独产生的场强为 E0 0
单独产生的场强为 E 0
0 0
E0
0 (1) E E0 E 0 o
E
Pn 0 ( r 1) E (2)
9
10
1.无电场时 热运动—杂乱排列—宏观呈电中性
有极分子 无极分子
2. 有电场时 电介质发生极化—宏观呈电性
有极分子介质 取向极化 无极分子介质 位移极化
均匀
- - - + + +
E
均匀
- - - + + +
E
11
结论:极化的总效果是介质边缘出现电荷分布!
由于这些电荷仍束缚在每个分子中,所以称之 为束缚电荷或极化电荷。
24
3)两种介质
P2n P1n
n
介质1
+ +
+ +
介质2
带电棒吸引轻小物体的解释:轻小物体, 如纸片在带电棒的场中发生极化,两端出 现两种极化电荷,正负电荷都受到电场力, 但距离近处场强大,电荷受力大,合力向 棒,故会被吸引。
5.自由电荷与极化电荷共同产生的场
外场为 E0 自由电 荷产生),使介 质极化出现极化 电荷,极化电荷 产生电场 E ,则 介质内合场强为
二、极化强度—描述极化强弱的物理量
P
pi V
V
宏观上无限小, 微观上无限大的 体积元 V
12
pi :分子偶极矩 P :极化强度 的单位: m 2 C P
注意:
1、极化强度是量度电介质极化程度和方向的物理 量; 2、是空间矢量点函数,只有均匀极化,电极化强 度才是常矢; 3、真空中电极化强度为零;
对于非均匀电场,偶极子除受力矩外还要受 到一个合外力作用。因此,偶极子一般有平 动和转动。
8
§3、电介质的极化
一、 位移极化和取向极化 有极分子电介质:无外场时,每个分子的 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分子偶极矩不 为零。(水、有机玻璃等) 无极分子电介质:无外场时,每个分子 的正负电荷“重心” 重合,分子偶极矩 为零。(氢、甲烷、石蜡等)
Q 4 r1R
2 0
r R0
^ n
r1
R0
0
4 0 r1R
2 0
0 r1 1
( r1 1)
P 0 E
r2
P
因为均匀分布,所以总极化电荷为
r1 1 q 4 πR Q r1
2 0
31
3)求两介质交界处极化电荷
第3章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1
第3章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目 §1 概述 §2 偶极子 §3 电介质的极化 §4 极化电荷 录
§5 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6 有介质时的静电场方程
§7 电场的能量
2
§1 概 述
真空中
库仑定律 迭加原理 基本规律{
L E
dL = 0
s E ds =
q
ε
0
导体中 导体感应电荷,感应电场又反过来影响 原电场,静电平衡。
电介质 电介质是绝缘体,不导电物体,在电场 中怎样?
深入到介质内部,许多物理量都涉及到微观值和宏观值的
问题。宏观试验测量的是物理量的宏观值,宏观值是微观值在 物理无限小体积中的平均值。
3
§2、偶极子
一、重心模型
电介质是由中性分子构成的,所谓中性,是分 子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零,而不是没有带电粒子。 由于分子内在力(原子核力等)的约束,电介质分 子中的带电粒子不能发生宏观的位移,这些带电粒 子称为束缚电荷。 “重心模型” ——当场点与分子的距离远大于 分子的线度时,可以认为分子中所有正电荷和所有 负电荷分别集中于两个几何点,这两个几何点分别 叫正、负电荷的“重心”(两个重心不一定重合)。
r
P E
E
r
2p 连线上的场: E 3 4 0 r q
l
r
q
p 中垂线上的场: E 3 4 0 r
6
三、 偶极子在外电场中所受的力矩
外场是指除偶极子的电荷以外的所有电荷激发的电场。
1)先讨论均匀外电场的情形
如图,偶极子的两个点电 荷受到的电场力等值反向, F 整个偶极子受到的合外力 为零。但两个力的作用线 不重合,偶极子将受到一 个力偶矩,其大小为
dS
dq P dS -P dS n
面内
2.在S所围的体积内的极化电荷 q 与 P 的关系
q P dS
S
问题:
面元的法 线方向是 如何规定 的? 19
3.极化电荷体密度 S面包围的体积无限小时, 该点的极化电荷体密度为:
PdS V
注意:均匀极化时电介质内部极化电荷体密度为零。
如图,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间充满 电介质,在匀强电场作用下介质 均匀极化。取一个体元,截面 ABCD,只有AB和CD两个侧面才 会与偶极子相截。由于均匀极化 P 处处相同,两个侧面所截的偶极 子数相等。如AB把偶极子的正电 荷留在长方体内,则CD必把偶极 子的负电荷留在长方体内,而且 两者绝对值相等。故长方体内的 极化电荷体密度为零。
E
A
D
P
B
C
20
极化电荷面密度与极化强度的关系
en1
h
△S2
△S1 介质1 介质2 S
求薄层内的极化电荷
q
en 2
上底面贡献: q1 P S1 1 下底面贡献: q2 P S2 2
总贡献
q q1 q2
(1)电荷是微观粒子的一种属性,故强调宏观。 (2)介质 电荷。 约定:
q 0 ,宏观上不一定不带电,取物理无
q ' , ' , ' , ' 表示极化电荷; q0 , 0 , 0 , 0 表示自由电荷;
16
限小体元 V ,在电场作用下, V 内可能出现宏观
二、极化强度与极化电荷的关系
Q ˆ E3 r 2 4 0 r 2 r
E4 Q 4 0 r
2
P3 0 r 2 1
Q ˆ r 2 4 0 r 2 r
r R2
真空中
ˆ r
P 0 4
30
2)求紧贴导体球表面处的极化电荷
ˆ Pn
Q
r R0
ˆ P n cos P 2
1 1 M Fl sin F l sin Fl sin 2 2
q
E
l
q
F
M qEl sin
7
力偶矩的方向垂直于纸面并指向读者。力偶矩 矢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