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什么是纯培养?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技术。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纯培养的概念和微生物的无菌操作技术。

[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 应用多媒体授课,主要以讲授为辅,实验教学为主。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 微生物纯培养微生物纯培养
纯培养((pure culture pure culture):):
):单个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

克隆:对于微生物,由于其主要进行无性繁殖,故纯培养即为克隆。

建立纯培养,证实其纯度无可置疑,并保持不受污染是微生物学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即控制无杂菌)
一、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一).平板分离法:
1、划线分离法:快速、方便。

分段划线((适用于浓度较大的样品适用于浓度较大的样品))
连续划线((适用于浓度较小的样品适用于浓度较小的样品))
扇形划线
方格划线
分段划线法
2、稀释倾注分离法:
可定性、定量。

方法:先取稀释液注入平皿,再注入45℃左右的培养基,将稀释液冲开培养基表面、中间均会出现菌落。

3、涂布平板法(培养基表面出现菌落)
简单易行,但易造成机械损伤
(二).液体分离法
适用于细胞较大的微生物。

用液体培养基对菌液做10倍系列稀释,使试管中只存在一个细胞,由此繁殖得到的后代必是纯培养。

(三)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
较大的微生物可用毛细管挑取单个个体;个体较小的微生物,需用显微操作仪,在显微镜下进行。

(四).选择培养分离(通常做成固体的培养基) :通过选择培养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技术称为选择培养分离。

1、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
2、富集培养
主要是指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指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

固体培养各种微生物形成的菌落特征:
二、纯培养的接种方法
根据菌的生长速度的快慢来选择 斜面接种、液体接种 。

(一)斜面接种:
为保存菌种和获得大量菌种
(1)密涂布法(适用于各种M,可获得大量菌体)
(2)蛇形划线法(适用于易扩散的M)
(3)中央划线法(适用于生长快的M)
(4)点种法(适用于真菌短时间保存菌种)
斜面接种示意图
(二)穿刺接种法:
用于接种试管深层琼脂培养基,以观察细菌运动及鉴定细菌用。

穿刺接种
(三)液体接种法
用接种针在液面边缘-----产生混浊------搅匀、振荡
注意事项:
1、小接种量、
2、用无菌滴管或移液管、
3、直接倒入、
4、利用无菌空气
通过特殊装置压入、5、利用负压吸入液体基中。

三、无菌技术
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物体的技术。

无菌:指没有活的微生物(包括芽孢)。

死亡:指不可逆地丧失了生长繁殖的能力。

除菌:应用机械的方法(过滤、离心分离、静电吸附)除去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

灭菌操作:杀灭所有微生物
常用 湿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干热灭菌:空气加热灭菌
高温灼烧:用火直接接触烧灭
四、菌种保藏
传代培养保藏
冷冻保藏
干燥保藏
五、二元培养物
如果培养物中只含有二种微生物,而且是有意识地保持二者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培养物称为二元培养物。

第二节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1.种类
普通光学显微镜
暗视野显微镜
相差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
描电子显微镜(SEM )
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 原子力显微镜(AFM)
早期的光学显微镜
2.原理
显微镜的作用主要是放大作用。

一般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 来放大成像,组成由机械装置和 光学系统两大部分。

除了放大外,决定显微观察效果的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即分辨率和反差。

分辨率:指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即最小可分辨能力。

0.5λ
分辨率=-----------
nsinθ
显微镜的分辨率的比较图,书 23页图2-10
反差:样品区别于背景的程度。

与显微镜的自身特点有关;
显微观察时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
良好的标本制作和观察技术。

二、显微技术
1、良好标本的制备
光学显微镜的制样 活体观察:压滴法、悬滴法、菌丝埋片法
染色观察 :活菌染色和死菌染色(正染色和负染色)
电子显微镜的制样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电子的穿透能力有限,需采用覆盖有支持膜的载网来承载被观察的样品。

常用负染技术
投影技术
超薄切片技术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主要要求干燥 ,并且表面能够导电,常用自然干燥、真空干燥、冷冻干燥等。

干燥、喷镀金属导电层后观察。

2、分析技术
(1)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 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性能。

(2)观察技术 不仅观察物体的形态、结构,可进行的摄影技术,而且与计算科学技术结合的图像分析、模拟仿真技术。

(3)对物体的组成成分定性和定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