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年第10卷第6期[收稿日期]2012-11-25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启示王锁栓(内蒙古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摘要]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自19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对世界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及教学产生了重大和积极的作用。
本文通过论述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贡献,分析了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对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作用,旨在帮助我校进一步做好商务英语翻译的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目的论;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44(2012)06-0044-03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四个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赖斯、弗米尔、曼塔莉和诺德。
该派理论自19世纪70年代产生至今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翻译界的重大西方翻译理论之一。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核心理论是目的论,而目的论的理论直接来源于赖特的行动理论。
赖特认为人们行动的特征就在于他们的意向性或者说目的性。
正是在行动理论的启发下,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者意识到作为人类交际行动的翻译也脱离不开其本质特征:翻译的目的性。
换言之,即便译者面对的翻译材料是相同的,但如果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译者就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他们创作出的译本也会迥然不同。
这就是目的论常被提及的目的决定翻译手段或翻译策略。
为了避免为了翻译目的不择手段的极端,诺德提出了“功能+忠诚”的原则:所谓功能指的是译文的目的,而所谓忠诚就是译者在翻译交际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参与该活动各方的意图和期待。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第二个重要理论来源于交际理论,而交际理论又脱胎于现代信息理论。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者借鉴和应用了上述两个理论。
自此,翻译不再被视为解码和编码的纯语言的范畴,而被视为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的活动。
那么,作为一个兼收并蓄的现代西方译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对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英语翻译有何实际应用价值和启示呢?启示之一:对我校的翻译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蒙古财经大学自成立商务英语专业以来总共使用过四套教材:其中有梁为祥,李刚编的《新理念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程》;有曾文华,付红桥编的《商务英语翻译》;有车丽娟,贾秀海编的《商务英语翻译教程》(第二版)和余富林,王占斌编的《商务英语翻译》。
这些教材的一个特点在于有的教材的集中介绍商务英语的技巧与方法,而有的则侧重介绍商务语篇的翻译———商务广告、商标、信函、合同以及说明书的翻译,有的把翻译技巧和商务语篇翻译囊括于一部教材之中。
作为亲身使用过这些教材的翻译教师,笔者感到这些教材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教材从未提及适合这些文体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
笔者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成因。
第一,我国颇有影响的传统译论几乎总是围绕着文学体裁做文章———严复提出的“信,达,雅”、鲁迅的“信与顺”、傅雷的“形似与神似”、钱钟书的“化境”和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而文学体裁与商务文体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适用于文学体裁的翻译理论指导商务语篇翻译有一些文不对题。
第二,当下的中国翻译理论家还未提出影响深远的翻译理论,虽然他们提出了一些操作性颇强的理论。
这其中就包括黄忠廉先生的“变译理论”,但笔者仔细研读后发现黄的理论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有着较大的相似性。
第三,中国翻译界学者对西方译论一般都抱着褒贬不一的态度。
以奈达为例,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经历了从备受推崇到备受冷落和责备的过程。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是中国译界对其批评、质疑和指责的过程。
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商务语篇翻译中的适用性已得到了中国学者的充分论证。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涉及该派理论在商务语体中中英互译的可行性的论文已达万余篇。
此外,从这四套教材的翻译材料看,译者也在自觉,不自觉的使用着该派理论,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这些教材中系统,全面的介绍该派理论。
其次,这些教材的翻译练习的目的有欠明确。
翻译练习的要求都显得过于简单:不是“将以下段落翻译成英语”,就是“将以下段落翻译成汉语”,而根本没有对译文的目的、用途、接收者及原语的时间、场合、语境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说明和介绍。
这样,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毫无翻译策略可言,他们只能对翻译材料做简单的字对字、句对句及段独段的“全译”,而教师也只能根据翻译答案给出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其结果就是翻译课程变成了呆板的教授精读的词汇及语法的规范,失去了必要的对译文文本接受者、接受的动机、译文文本接受的时间和地点等诸多发性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针对目前我校教材的缺陷,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在教学过程中,翻译教师需加大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教学。
翻译教师不因尊一家之言,而应该有一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的教学心态。
翻译教师不因在教学过程中简单评价各派理论的得失、高低、优劣,而因将评价权交给学生,交给学生的翻译实践。
第二,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基础上,翻译教师因选择新鲜的、具有时代气息和导向的翻译材料,而翻译材料的译本最好有两种之多。
这样,学生在赏析译文的时候就会结合老师所讲的翻译理论,从而得出自己对各派翻译理论适用性和可行性的判断。
第三,在讲评学生的翻译作业时,教师应将多个、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译本并行陈列,因做到多讲少评。
针对学生译文的差异点,教师因与学生充分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而且,教师因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做翻译的创造性。
启示之二:对我校的翻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在译员培训过程中发展成熟的,而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者又大多本身就是培训翻译的专家,而我校目前的翻译教师实际情况是大多教师是毕业于英语翻译专业的研究生。
我们对翻译理论的掌握还比较全面,但翻译实践的经历却比较少,还缺乏相应的商务理论知识,因而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针对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大对我校翻译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和支持翻译教师积极参加名校组织的翻译研修班。
第二,积极参与和争取社会上的各种翻译活动,在大剂量的翻译活动中,磨练和加强翻译教师的翻译实践。
第三,广泛开展外语学院和其他商务学院的交流,夯实和更新翻译教师的商务知识。
第四,积极鼓励我校翻译教师去英语国家专修启示之三:对我校的商务英语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者把译者的地位视为跨文化的专家,而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内蒙古财经大学外语学院的学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班容量更是不断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对我校开展有效的翻译教学极为不利。
笔者根据目前现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针对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班容量过大(一般在40名之多)的情况,我校本专业的班容量应该缩小到一个合理的范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翻译课上展示自己的翻译成果并且能够得到老师的关注。
第二,将翻译教学和翻译实习统一起来,我校应广泛地与社会上的翻译机构和翻译公司合作,创建自己的实习基地。
学生课下的翻译作业应多选自这些翻译机构的实战材料,并且老师应将学生的翻译结果及时反馈给这些翻译机构以接受他们和社会的检验。
第三,积极鼓励学生辅修二学位,选修经贸专业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商务知识。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描述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理论贡献并结合分析我校的教学实际,针对教材,教师和学生三方面,提出了一些提高和改进的建议,以期其对我校的翻译教学有一些裨益。
[参考文献][1]Christian Nord.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李和庆,黄皓,薄振杰.西方翻译研究方法论:70年代以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萨茹拉]The German Functionalists Skopos Theorists'Enlightenmenton Teaching of Business TranslationWANG Suo-shuan(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ohhot,010051,China)Abstract:Since the emerging of the 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 in Germany in the1970's,it has exerte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world's translation as well as on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in China.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German functionalists and their enlightenment on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in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aim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in this sector in this university.Key words: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Business English;Translation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