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章 侵犯财产罪PPT

第6章 侵犯财产罪PPT


b.对物使用暴力将物转为自己占有,同时伴有对占有人的 人身危险的,是抢夺;
案例:2,甲拎着包逛街,不慎摔倒,包摔出5米外。乙路 过迅速捡起逃离,本案如何处理? c.对人使用暴力,将他人占有的物转为自己占有的,是抢 劫。 注意:成立抢夺罪不必“乘人不备”。 案例:在公交车站,妇女乙看到迎面走来的甲贼头贼脑, 便抱紧提包,但甲仍大摇大摆走上前一把夺走提包,转身 就走,本案如何处理?
(一)概念与法益
1.概念:
2.法益:财产权&人身权。
犯罪对象:一般是动产。
问题:不动产能否成为抢劫罪的对象? (二)犯罪构成(普通抢劫) 1.客观(不法)要件: (1)行为结构:使用暴力、胁迫或其它手段 → 压制被 害人(为确保自己对财物的占有)的反抗 → 行为人取得 财物 在上述行为结构中,要求前者与后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手段行为:暴力、胁迫、其他手段
2.主观(有责)要件:
(1)故意。
(2)非法占有的目的。
问题:A.单纯的杀人之后、单纯的伤害之后、出于强奸的 故意实施暴力或胁迫后,在被害人失去知觉或没有发现的 情形下,临时起意那走被害人的财物的,如何处理? B.行为人实施伤害、强奸等犯罪行为,被害人尚未失去知 觉的时候,利用被害人不能反抗、不敢反抗的处境,临时 起意劫取被害人财物的,如何处理?与前者有区别吗?
(五)抢劫罪的处罚:
注意理解八种法定刑升格的情形: 1.入户抢劫。 (1)如何理解“户”? (2)在“户内”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后,在“户 外”为了窝赃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 或暴力威胁的,是否“入户抢劫”?
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问题: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后, 下车后转化为抢劫的,是否“在交通工具上抢劫”?
问题:(1)四个被告人构成诈骗罪、抢劫罪、赌 博罪,还是无罪? (2)如果成立犯罪,是既遂还是未遂?
(3)四人事后凭借条向E索要31000元的行为是否 成立敲诈勒索罪?
第6章
侵犯财产罪
第一节
一、概念与法益
概述
侵犯财产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攫取 他人财物,或者挪用单位财物、故意毁坏他人财 物以及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 (一) 侵犯财产罪的法益,涉及到如下问题: 1.以不法手段取回或者夺回自己所有但有他人占 有的财物的,如何处理?
(二)财产罪法益的学说
1.本权说。
财产罪的法益是所有权和其他本权(合法占 有的权利,如担保物权、抵押权、租赁权)。 例1:A将租赁给B的财物擅自取回的,A无罪。
2.占有说。
财产罪的法益是他人对财物事实上的占有本 身。至于财物占有本身是否合法则在所不问。 (禁止私力救济的思想) 例2:被害人甲从盗窃犯乙手中取回财物的, 甲成立盗窃罪。
第二节
暴力、胁迫型财产犯罪
一、抢劫罪
第263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 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 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 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1.客观(不法)要件 行为结构:对物(他人紧密占有的财物)实施暴力 → 对占有财物的人有危险 → 将物占为己有
(1)抢夺罪的本质是对物使用暴力,如果对人使用暴力, 则成立抢劫罪。 (2)对物使用暴力时,对紧密占有物的被害人有人身危 险性,否则就是盗窃行为。
总结:a.平和手段将物转为自己占有的,是盗窃;
A.只有一时使用意思,但没有返还意思,具有使 用后毁弃、放臵的意思而窃取、骗取的; B.虽然具有返还的意思,但具有严重侵害他人利 用可能性的意思的,盗窃司法考试指导用书之例; C.虽然具有返还意思,对利用可能性的侵害也不 严重,但具有消耗财物中的价值的意思的。
(2)利用意思:按照财物的本来用途或可能具有的 用法,对其进行利用或处分的意思。
(4)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其他特殊类型的盗窃、诈骗、抢 夺行为,也可以成为事后抢劫的前提行为。 2.客观要件: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1)如何理解“当场”? 是指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现场,或与 盗窃、诈骗、抢夺现场具有时空上的连续性或关联性的场 所。
(2)暴力、暴力胁迫必须达到足以压制对方反抗的程度。
3.主观要件: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
案例3.B在公汽上拽走了被害人脖子上的项链,旋即发现 项链是假的,遂转身给了被害人一个耳光,“出来混,也 不晓得戴个真的!”
(四)抢劫罪的认定
1.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关系
(1)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杀死被害人后强取财物的,定 抢劫罪; (2)杀人之后,临时起意拿走财物的,定故意杀人罪与 盗窃罪(也有观点认为是侵占罪)并罚;
[从一个案例谈起]
A、B、C、D四人按照事先商量,将E约到某酒 店吃饭。在此过程中,A乘E不注意,将事先准备 好的可致人麻醉的药品放入E的酒中,致E喝酒后 昏昏沉沉。四人将E拉到宾馆房间进行赌博,期间 他们趁E不清醒,采取多发牌或在扑克牌上做记号 的方法,合伙赢得E32300元,其中现金1300元, 余款E写下两张借条。次日,四人向E索要31000元, E遂报案。
(3)劫财之后,杀人灭口的,以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并 罚。
2.抢劫罪与绑架罪 前者直接向被害人迫使被害人交付财物,后者则向被 绑架人的近亲属或其他有关人员勒索财物。 3.事后抢劫的既遂与未遂如何判断?
(1)前提行为既遂?
(2)不论前提行为是否既遂?
(3)行为人最终取得了财物? (4)前提行为既遂或最终取得了财物? ——需要结合抢劫罪是财产罪与事后抢劫的法律拟制的性 质进行考虑。
机能:将毁坏行为排除盗窃罪、诈骗罪等处罚之 外.除为了毁弃、隐匿以外,一般可肯定利用意思。 A.不限于遵从财物的经济用途:怪癖盗窃案;
B.不限于遵从财物的本来用途:盗窃衣柜用于取暖。
三、侵犯财产罪的类型
(一)对财物的犯罪与对财产性利益的犯罪
(二)取得罪与毁弃罪 1.取得罪:转移占有与不转移占有 转移占有的犯罪:违反被害人意志转移占有 与基于被害人有瑕疵的意志而转移占有 取得罪:有非法占有目的与无非法占有目的 2.毁弃罪 3.*不履行债务的犯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三)事后抢劫的构成要件
第269条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 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 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本条的法律性质:法律拟制。若没有规定本条,则只 能成立:盗窃罪(诈骗罪或抢夺罪)+故意伤害罪(在至 少成立轻伤害的情况下)并罚。 成立条件:
6.持枪抢劫。
(1)必须是为《枪支管理法》所规定的“真枪”,但不 要பைடு நூலகம்“实弹”。
(2)枪必须对被害人使用或显示。 问题:携带凶器抢夺的,定抢劫罪。请问:携带枪支抢夺 的,是否属于“持枪抢劫”呢?
7.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二、抢夺罪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直接夺取他人紧密占 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一)犯罪构成
b.如果行为人不知被害人特别胆小,则意味着行为人 没有抢劫的故意,而只有敲诈勒索的故意。
案例:深更半夜,胆小的甲女下班回家,走在巷子中 时,突然窜出一个彪形大汉乙,眼睛直直地看着她,甲吓 呆了,赶快扔掉手提包,撒手就跑…乙捡起了手提包…。
2.目的行为:强取财物,即夺取财物的占有。
关键:“暴力、胁迫或其它手段”与“被害人的反抗 被压制”之间,“被害人的反抗被压制”与“行为人取得 财物的占有即夺取财物”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否则就 不能成立抢劫罪的既遂。
3.本权优先的折中说。
教材认为:财产犯的法益首先是财产所有权 及其本权,其次是需要通过法定程序改变(恢复 应有状态)的占有。
二、构成要件
(一)客观(不法)要件
1.行为:三种行为类型
(1)取得罪
(2)毁坏罪
(3)不履行义务罪
2.对象:财物
(1)是否仅限于有体物?
(2)是否仅限于有价值之物? (3)是否仅限于价值较大的财物? (4)是否仅限于动产? (5)是否包括违禁品? (6)是否包括财产证明文件?如借条。 (7)是否包括人的器官或身体的某一部分? (8)是否包括葬祭物?
3.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 问题:抢劫运钞车的,是否抢劫金融结构? 4.抢劫致人重伤、死亡。 (1)主观:故意 & 过失。 (2)客观:暴力劫财行为与重伤、死亡结果之间具有直 接的因果关系。 案例:甲持刀抢劫乙,乙逃跑,甲紧追不舍,乙在逃跑过 程中不慎摔成重伤(或死亡)。 5.冒充军警人员抢劫。
案例1.甲潜入乙的家中,窃得一手提包,随即退出至距离 乙家约一公里的公园里数钱时,觉得钱太少,遂伺机再潜 入盗窃更多的财物,谁料到进入乙家,即被已经回家的乙 发现,甲为了抗拒抓捕,持刀威胁,乘乙胆怯后退之际转 身逃走。
案例2.A因盗窃被当场抓住,并移交给了接警赶来的警察。 在被押上囚车之时,使用暴力打倒警察后,飞快逃走。
A.暴力:对被害人的身体实施有形侵害,如殴打、捆绑、 伤害、紧闭等,使其不能反抗。 B.胁迫:以当场实施暴力相威胁,实施精神上的强制,使 其不敢反抗。
C.其它手段:其它如用酒灌醉、用药麻醉等使被害人不知 反抗。
注意:手段行为必须达到抑制或压制被害人反抗的程 度。是否达到这种程度,成为区分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 关键。
取得财物的情形如:
(1)行为人直接取得;
(2)被害人交出; (3)乘已被压制住反抗的被害人不注意,拿走; (4)将被害人因为害怕而逃跑时遗留在现场的财物 拿走……。
问题:a.行为人以抢劫故意对被害人实施暴力,被害人在 逃跑过程中遗落钱包,行为人捡走的,是否强取财物? b.行为人是否必须当场取得财物(传统学说)?是否可以 将传统学说的“两个当场”理解为因果关系的判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