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侵犯财产罪习题

侵犯财产罪习题

第二十二章侵犯财产罪上传时间:2006-6-17 浏览次数:4626
字体大小:大中小
第一节习题
一、判断题
1.甲乙共同盗窃,由乙在现场望风。

甲窃取丙的现金2000元。

丙发现后立即追赶甲和乙,甲逃脱,乙被丙抓住后,对丙使暴力,致丙重伤。

甲与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2.甲与乙约定,甲窃取了财物后,由乙负责窝藏、销售赃物。

乙的窝赃和销赃行为,构成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

()
3.某甲晚上在街上看到一老人手上提一只包(包内有现金1500元),独自行走,甲就冲上前去,一把夺过老人的包就跑。

因夺包时用力过猛,将老人带倒在地,老人摔成重伤。

对甲应当以故意伤害罪从重处罚。

()
4.张某、赵某二人发现出差人员刘某的手提包内有大量现金,遂尾随其后,蓄谋行抢。

当刘某行至一十字路口时,张某乘刘某不备从背后双手拦腰将刘某抱住,赵某乘机将刘某手中的提包抢走。

张某、赵某构成抢夺罪。

()
5.李某对张某的钱财垂涎已久。

一日趁张某一人在家之机将其杀死,后拿走其家中现金5万元。

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
6.张某为某私营企业的会计,一日深夜潜入本单位财务室,用钥匙打开保险柜拿走单位现金2万元。

张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
7.旅店房客王某疑同屋旅客于某为巨商,遂假意逢迎,伺机将于某灌醉,从于某身上翻出空白支票一张。

王某凭此与甲公司签订一笔价值10万元的合同。

甲公司经查得知,该支票因原单位已更换印鉴,现已失效,故未发货。

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诈骗罪(未遂)。

()
8.乙为非法占有甲随身携带的贵重财物,先使用暴力将甲打死,然后将财物掠走。

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
9.盗窃罪和侵占罪的主要区别是侵犯的客体不同。

()
10.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为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
11.抢劫致人死亡的应当以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

()
12.我国刑法所规定侵犯财产罪都是故意犯罪。

()
13.衡量盗窃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客观标准只能是盗窃数额。

()
14.盗窃罪中的“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盗窃行为不被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或
者经手人发觉。

()
15.在以威胁的手段实施敲诈勒索罪时,威胁的内容既可以是以实施暴力相威胁,也可以是以揭发隐私相威胁,还可以是以毁坏财物相威胁。

()
16.侵占罪的成立必须以行为人拒不返还其所占有的他人的财物为条件。

()17.携带凶器抢夺的,应构成抢劫罪。

()
二、简答题
1.简述抢劫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2.简述挪用资金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3.简述敲诈勒索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4.简述侵占罪的构成特征。

5.简述职务侵占罪和侵占罪的不同点。

三、论述题
1.试述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的区别。

2.试述盗窃、诈骗、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的条件。

第二节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错;
5.错;
6.错;
7.错;
8.对;
9.错;10.错;11.错;12.对;13.错;
14.错;15.对;16.对;17.对。

二、简答题
1.答: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令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罪具有以下特征:
(1)犯罪客体为复杂客体,即公私财产所有权和人身权。

该罪的犯罪对象为公私财物。

(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令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依抢劫罪定罪处罚。

(3)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可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且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

2.答: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是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挪用资金罪
具有如下构成特征:
(1)该罪的客体为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产权利。

(2)该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使用。

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挪用本单位资金进行非法活动;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

(3)该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中从事一定管理性职务的人员。

(4)该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即明知是本单位的资金,为了本人或者他人使用,故意擅自动用,但准备日后归还。

3.答: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敲诈勒索罪具有如下构成特征:
(1)犯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又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利。

(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对其强行索取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3)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可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4.答: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的财物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

侵占罪具有如下构成特征:
(1)犯罪客体为公私财产所有权。

犯罪对象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以及遗忘物、埋藏物。

(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数额较大的财物非法占有,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据为己有,拒不退还的行为。

(3)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可以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5.答:本罪与侵占罪同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犯公私财产权利的犯罪。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1)犯罪主体不同。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而后者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2)犯罪对象不同。

本罪的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而后者的对象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

(3)行为方式不同。

本罪的行为方式包括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他方法,而后者的行为方式主要是侵吞。

本罪只能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而后者的行为人则没有职务
上的便利可以利用。

(4)本罪不以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为要件,而后者则以此为要件。

三、论述题
1.答: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令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据此,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具有如下区别:
(1)行为的方法不同。

抢劫罪的行为方法既可以是暴力,也可以是威胁,还可以使其他强制手段,敲诈勒索罪的行为方法则只能是威胁或者要挟。

(2)威胁的内容不同。

虽然抢劫罪的胁迫方法和敲诈勒索罪威胁、要挟方法,同属于精神强制方法,但是其内容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

抢劫罪的胁迫只能是以实施暴力相威胁,敲诈勒索罪的威胁或者要挟则既可以是暴力威胁,也可以是以揭发隐私相威胁,还可以是以毁坏财物相威胁等内容。

(3)威胁内容实现的时间、地点不同。

抢劫罪必须是以当场实现威胁的内容相恐吓,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内容则不具备当场实现的特点。

(4)索取财物的时间不同。

抢劫罪具有当场实施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当场劫取财物的特点,敲诈勒索罪则既可以是当场索取财物,也可以是日后取得财物。

(5)对强索财物的数额要求不同。

抢劫罪的成立对劫取财物的数额没有要求,敲诈勒索罪的成立则要求强索财物的数额较大。

2.答: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盗窃、诈骗、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应当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行为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即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的犯罪行为。

据此,一般来讲,行为人只有盗窃、诈骗、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可能转化为抢劫罪。

但是,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如果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虽然未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如果当场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或者经手人实施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严重的,也可以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2)当场对被害人或者其他抓捕人实施了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实施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当场性,是盗窃、诈骗、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的关键条件。

这里所谓的当场,是指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罪的当场,行为人刚一逃离现场即被人发现和追捕的过程中,也可以视为当场的延伸。

(3)当场实施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如果不是出于上述特定目的,则不能认定为转化型的抢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