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佛大学幸福课观后感

哈佛大学幸福课观后感

哈佛大学幸福课观后感
人文学院刘允100101005
观看了哈佛大学的幸福课给了我很多的感触,让我知道了人的一生应当积极追求的是幸福,幸福感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是每个人应当追求的目标中的终极目标。

没有幸福感的人是可悲的,也注定一生是悲惨的。

只有幸福的人群才会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取得成功,包括荣誉,地位、收入、友谊以及健康。

从明天起我应当积极努力做一个幸福的人,它将会是我一生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

从泰勒·本-沙哈尔的讲课中我了解到幸福是什么,它不是崇高的荣誉,炙手可热的权力,更不是享用不尽的金钱,而是快乐地追求有意义的事情。

幸福是一个持续的状态,不是短暂的快感,是需要用一生去完成的理想,是需要不断努力追求的结果,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是需要每个人积极地争取,是需要每个人用心去经营,去打造。

就如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是需要每个人用心去雕琢,敲掉大卫身上多余的石头,摆脱束缚,才会的得到幸福。

马克思说过:“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概念的源头是需要和欲望。

如果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的现实性和人的幸福也就是一句空话。

马克思把人的幸福和人的需要看作不可分离的。

他认为人的自身
的实现,在一定意义上就“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

在这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格雷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他说:“幸福———人类一切企求的最终目的———在我们的自然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以前,是无法达到的。

”不容置疑,满足人的需要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人的自由创造性的劳动无不是为满足人的一定的需要而展开的。

由此可见,幸福的基本条件是需要。

当需要得到满足时,是不是就真正幸福了?那么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什么?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我想幸福的人应当是这样的。

幸福的人应该乐观接受自己。

自我接纳是人天生拥有的权利,试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不接纳,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他又如何能获得自信,获得自尊心,获得引导自己积极向上的动力呢。

生活中,我们都走向了一个误区,大部分想成功的人,都在不断需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想通过改善它们以此取得成功。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关注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人比那些只是关注自身缺点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很明显的道理,如果我们不懂得欣赏自身的长处,那么我们的优势就会不断贬值,而最终我们身上便没有闪光的优点,剩下的只有平凡。

幸福的人应当学会宽容。

人短暂的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坎坷,对于生活中的不如意的事情,应当怀着一个宽容的态度,不要总是拿别人的错误不断的惩罚自己,应当学会原谅生活,抛弃心灵的包袱,用积极良好的心态走在人生的大道上。

每当我遇到令人不高兴的事情时,就会想起林则徐的一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
则刚”。

当我们选择宽恕别人的错误时,也就是将自己从痛苦、怨恨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轻松和快乐。

宽容了别人,不仅反映了自身的宽容度,也会将敌意化为友谊,同时也让怨恨和悲伤随风而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幸福的人应当学会保持微笑传递快乐。

科学界有个著名的“蝴蝶理论”,一个生活在新加坡的蝴蝶煽动了一下了它的翅膀,理论上就有可能会在佛罗里达引起一场龙卷风。

人类的网络指数理论也都表明,我们每个人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因此,快乐是能够传染的,今天因为你一个微笑,感染了另外三个人,而这三个人又将微笑传递其他九个人时,这样在很短时间内,可能你就是那个“蝴蝶”,而将你的快乐传递给了整个世界。

假如整个世界有数量可观的一部分人在每天传递微笑和快乐,那么世界每天将会添加多少新鲜的幸福感。

一个每天都在传递自己幸福的人,必定会在精神上获得愉悦,他又怎么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呢!
总之,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需要积极地锻炼和学习,可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我们都是在体验和经营生活,我们就会是幸福的。

相信,忧伤的日子会逐渐远去,快乐的日子即将到临,我们的心是永远向往着幸福的未来,此刻的忧郁只是瞬息,一切都将成为过去,而那过去了的,最终也成为我们幸福的回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