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中国那些知名企业的国际化曲折道路
楼主一直对民营经济很感兴趣,虽然世界500强上国有企业占了很多,但楼主一直不是太喜欢他们,拿着资源垄断之剑搞经营算不了什么。
真刀真枪在市场中打出来的、在夹缝中发展起来的,那才叫大牛!
不负楼所所望的是,中国确实也出了一些非常知名的企业,他们确实也在国际化,有些还做得比较成功,而有些在走一种迂回的道路,另外一些可能失败了。
但他们都不失英雄。
专门开贴来扒一扒他们的故事。
TCL,真正的屡败屡战,一直到胜利
2004年,TCL进行了两次大型的跨国收购,包括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成为中国大型企业集团中最早进行国际化探索的公司。
当然,这两次并购非常不顺利,TCL接下来一年的经营目标没有达成,当时报告是这样的,2004年TCL与汤姆逊的合资公司TTE亏损1.43亿元;2005年TTE亏损8.2亿元。
因此,TCL被媒体描绘成中国企业国际化失败的典型案例。
当时,TCL还面临非常多的危机,除了海外并购埋下的危机集中爆发,还有国内的手机业务日渐衰落;高层人事频繁变动,甚至有人说TCL可能倒下。
为了解决资金之困,TCL集团相继将电工业务、楼宇业务等非核心业务出售,并中止了包括无绳电话、半导体制冷以及兼并收购等一些投资。
2006年时,TCL与东亚银行合股成立财务公司,希望借此发挥闲置资金的作用。
2006年开始,TCL开始欧洲业务重组,当时裁员近500人。
不过重组失败,2005年时,TCL宣布欧洲彩电业务破产。
到2005年,TCL和阿尔卡特手机的“联姻”走向解体,TCL 全盘接手。
不过李东生不愧是“鹰”,他从来没有否定国际化,反而在四面楚歌的境况里寻找突围之路,2007年初步扭亏,虽然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导致海外业务下滑,但TCL的国际化已经走上了正轨。
当年的报告透露,TCL销售收入373.67亿元,净利润达到5亿,将近50%来自海外市场,包括了东南亚、拉美、欧洲、美洲、印度等区域。
联想,从收购IBM开始,国际化毕业
有人说,联想的国际化已经毕业了。
确实,在2004年12月花12.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联想的国际化经历很曲折,但结果还是非常精彩。
2011年时,联想的市场份额就曾达到13.7%的历史新高,成为全球第二大PC厂商。
2005年12月,前戴尔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和日本地区业务总裁威廉·J·阿梅里奥突然从戴尔跳槽加盟联想,出任CEO一职,然后大量引入戴尔高管,据说到2007年时,从北京、香港到新加坡、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和巴黎,分散在全球各地的联想高管层中,大半是外国人。
这段时间里,联想在全球的业务进展比较缓慢,像北美出现了亏损,但之后,阿里梅奥对联想的文化、供应链、管理团队等进行了改变,我感觉还是打下了一些基础的。
不过,当时有个报道是说,截至2008年12月31日第三财季,联想净亏损9700万美元,据说是11季度以来首次亏损。
也就是说联想把摊子铺开了,但还没有开始赚钱。
阿梅里奥离职后,“联想之父”柳传志宣布复出,担任公司董事局主席,而当时的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则执掌CEO一职。
一直到2013年3月31日,据说销售额已经达到338.73亿美元,净利润为6.35亿美元,同比增长34%。
在PC市场,联想全年市场份额达到15.5%。
在智能终端市场,联想市场份额达到5.9%,成为全球第三大厂商。
我觉得,联想的国际化确实已经成功,虽然几经波折。
3A环保漆,在国内的土地上走出的国际化道路
3A环保漆是一家很特殊的企业,它没有在海外市场设点,但却在国内开始了国际化,你也许觉得奇怪,但确实就是这样,它从生产、技术与服务,完全按照国际上最严格的标准执行。
而且合作伙伴中,大多是全球性的跨国公司。
2008年以前,3A环保漆同拜耳、BYK、巴斯夫、汉高,德固赛等世界级的企业开始合作,其中的德国拜耳公司,不仅仅是世界最为知名的世界500强企业,在六大洲的200个地点建有750家生产厂,而且是德国最大的产业集团。
该公司生产的阿司匹林,被人们称为“世纪之药”。
而巴斯夫也是德国企业,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被美国商业杂志《财富》评为“全球最受赞赏化工公司”;同时在德国所有公司的跨行业评比中,巴斯夫名列第二。
2008年后期,经过多次接触和努力,3A环保漆与美国杜邦公司达成合作,现在已经有5年的历史,美国杜邦创建于1802年,位列世界500强。
而3A环保漆从这家500强公司引进的Teflon技术已经有70多年历史。
在3A环保漆与美国杜邦的战略合作中,产生了优耐净第一代、第二代产品,成为全球市场上声名远播的王牌产品,其耐擦洗次数已经上升到6万次,成为“世界级的好涂料”。
这种接轨还是不够的,在产品的环保技术探索上,3A环保漆经历了非常坎坷的历程,早期时,与国内大多数一二线企业一样,都是按国内统一的标准生产,但3A环保漆在接触世界级企业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发达国家早就按更严格的标准在生产家装涂料,比如欧洲标
准比国内标准要严格一倍。
2010年,3A环保漆发布爱宝贝漆,经过全球第三大机构SGS 的检测,产品达到欧洲标准,在VOC含的控制上比欧标还要优秀。
华为,出手不凡
华为很大,它的强大是没人可以质疑的。
而这一强大的商业帝国里,它的业务已经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超过70%营收来自海外地区。
华为全球员工人数达15万,其中超过四分之一并非中国人员。
不过,华为在几个发达国家里遭遇的挑战和困境是非常大的,比如美国,由于立法者担忧中国网络设备供应商的产品用在通信运营商中,会对国家安全构成风险,使得华为很难攻克这个市场。
据说,华为开拓国际市场的尝试开始于1996年。
当时,除了参加过几次国际电信展览会之外,对于如何进入国际市场几乎一无所知。
由于没有能力进入欧美大市场前,华为就先从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入手,当时华为内部刊物《华为人》有篇文章这样写:“1996年开始,众多华为员工离别故土,远离亲情,奔赴海外,无论是在疾病肆虐的非洲,还是在硝烟未散的伊拉克,或者海啸灾后的印尼,以及地震后的阿尔及利亚……到处都可以看到华为人奋斗的身影。
”
2000年起,华为开始在其他地区全面拓展,包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市场。
在欧洲,华为一开始准备选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西欧相对不那么富裕的国家作为突破口,希望利用低价和不被电信设备制造巨头们重视的小市场来进行突破。
之后,借助当地代理商,华为从2001年开始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国家。
2005年时,与英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英国电信签署正式供货合同。
这一年,华为海外合同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合同销售额。
华为在开拓美国市场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过收效不如欧洲市场,据说,华为2001年就在美国设立第一个办公室,投入数千万美元变革管理方式,聘请美国前政府官员与电信公司高管做顾问,提出让自己的产品接受严格的外部安全检查,聘请游说公司,聘请前白宫幕僚、前美国政府技术承包商唐纳德·普迪作为首席安全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