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资源型城市内陆港周边地区概念规划探索——以赣州创新区为例周海峰邓宇星摘要:本文提出了陆港经济区的概念,分析了发展陆港经济对资源型城市的作用,以及目前陆港经济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以赣州创新区为例探讨了内陆港周边地区概念规划的编制,以期对国内同类地区的发展规划有所启示。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内陆港陆港经济区赣州创新区概念规划2000年,在西安诞生了国际陆港和内陆港区的概念,陆港经济作为其派生概念随之出现,而陆港经济区则以产业空间的形式在建设内陆港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些新兴概念和新的经济空间的涌现反映出内陆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强烈需求和决心。
目前学术界对陆港经济区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陆港经济区是指依托内陆港的综合优势,发展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点的产业集群而在内陆港周边形成的经济区,其核心特征表现为具备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与经济开发区的双重功能的统一。
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 研究背景1.1.1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转型的战略决策资源型城市通常指依托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的城市,其主导产业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
2002年,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界定了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为118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土地总面积96km2,涉及总人口1.54亿。
截止2011年,国家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占资源型城市总数的58%,由此可见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已进入衰退期。
随着3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确定,旨在从宏观层面引导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即将出台,部分资源枯竭城市已按国家发改委指示编制《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规划》。
本文对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正是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迫在眉睫和任重道远,以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的背景之下。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对其主导资源的依赖使得其城市经济与资源经济形成了锁定效应,城市经济的发展周期与资源经济的生命周期高度拟合(图1-1)。
这种锁定效应的实质是由于城市经济结构单一和粗放型的开发模式造成的资源对城市的约束,随着资源储量的下降和开采成本的上升,城市面临自身产业空洞化和在区域格局中被边缘化的双重威胁。
面对资源枯竭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势在必行,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可总结为产业延伸、产业替代和产业更新三种模式。
本文探讨的陆港经济区的建设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供了一条新兴的外向型经济之路。
图1-1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与城市经济生命周期演变规律1.1.2 赣州发展陆港经济的进展与问题2008年赣州开通了赣州-厦门、赣州-深圳国际集装箱“铁海联运”业务,标志着赣州陆港经济的出港运输网络已初具雏形;赣州综合物流园于2011年底开工建设,该园区占地2992亩,总投资约35亿元,包括物流商务中心,销售物流区、企业供应区、仓储与配送区和辅助活动区,赣州综合物流园区的开工建设标志着赣州陆港经济区的物流中心功能板块已进入规划实施阶段;2009年5月赣州出口加工区正式封关运行,标志着临港工业发展进入快速轨道;香港产业园南区则为出口加工区和综合物流园区提供生产性和生活性配套服务。
创新区是赣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前沿阵地,其出港物流运输网络构架基本形成,但对陆港经济区的经济腹地认识和定位不明确,入港物流运输网络囿于市域范围内建设;临港工业集群尚在建设中,集群效应短期内难以发挥,从目前出口加工区的产业构成来看,以本地的资源导向型产业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市场导向型产业为主,技术导向型产业比重不大,产业间关联度不高;临港服务区尚未纳入统筹规划,对临港服务区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临港服务区的优质现代服务集群为陆港聚集经济腹地的货物资源,是陆港经济区在区域格局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1.2 研究意义内陆港的出现为内陆城市直接进入国际运输网络,参与国际贸易打通了关口,也为海港城市拓展经济腹地提供了新的出路,因此,陆港经济区这一物流园加开发区模式的第四代经济开发区一经出现即受到内陆城市和海港城市的热捧。
目前全国已经运营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内陆港约有五十多个,而内陆港和陆港经济区的发展理念和规划设计仍处于初级探讨阶段。
本文从资源型城市建设陆港经济区的角度,站在战略规划的高度探讨了陆港经济区对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城市功能结构调整以及提升资源型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的意义,期待能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陆港经济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2 资源型城市建设陆港经济区的作用与问题2.1 资源型城市发展陆港经济的作用2.1.1 优化产业结构资源型城市对其主导资源的依赖导致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失衡,向第二产业倾斜,调整产业结构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大问题。
陆港经济区的建设为资源型城市带来了产业替代和产业更新的机遇,以港口物流产业为核心在内陆港周边集聚了国际商贸、现代装备制作业、金融业和酒店业等具有外向型经济特点的产业集群,这一产业集群对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表现在两方面,即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重组和三次产业间构成比例向第二与第三产业的递变。
赣州自2008年开通“铁海联运”业务发展陆港经济,其产业结构和外向型经济的变化印证了陆港经济区建设对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作用(表2-1)。
表2-1 赣州市产业结构与外向型经济发展变化2.1.2 完善城市功能结构资源型城市往往依矿建城,城市形态受矿区分布影响较大,使得资源型城市在空间布局上普遍存在“点多、线长、面宽”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城市片区间的交通联系不便,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分散,现代城市应有的聚集效应无法发挥等结构性问题。
陆港经济区以新的城市功能片区的形式建设,实际上发挥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建设的双重作用,为理顺矿与城的关系、完善城市功能结构提供了操作抓手,从更深远的意义看,内陆港的腹地经济催生的港区周边地区与所在城市的相互作用机制使城市功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丰富了城市功能的内涵(图2-1)。
就赣州而言,创新区的建设作为赣州城市向南拓展的空间战略起到串联城市中心区与边缘区的作用,其区域物流枢纽和国际商贸等作用同时丰富了城市功能。
图2-1 内陆港区及周边地区与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相互作用机制2.1.3 提升城市地位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由于旧的产业的衰退,新的产业空间尚未形成而,出现产业空洞化,反映在城市空间上,作为城市基本活动载体的城市产业空间不再有相应的经济功能产出,城市失去了在区域中的原有地位,而新的城市地位尚未形成,导致资源型城市在区域竞争格局中被边缘化。
陆港经济区依托陆港大进大出的国际物流资源优势为资源型城市重新寻找其在区域格局中的定位指明了方向,即建立区域性物流枢纽。
2.2 陆港经济区建设存在的问题2.2.1 缺乏建设陆港经济区的经验内陆城市缺乏国际港口建设和管理经验,只知自身发展需要国际物流、建立国际陆港,但不知道如何完善自身国际陆地物流体系,规划建设“主家”不入行,造成盲目发展和不良发展。
而海港虽然有规划建设和经营海港、河港的经验,但是还没有规划建设和经营国际陆港、内陆港区的经验。
此外,沿海港口作为一个企业,在内陆城市设立内陆港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出口货源市场,拓展其港口的腹地经济,内陆城市依托国际陆港发展其国际商贸产业并不在海港企业的考虑之内。
2.2.2 资金与土地不足集装箱内陆港是一种资本密集型设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规模通常难以承担陆港经济区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而在稳健的财政政策这一宏观经济形式下,地方政府融资难度加大,资金供应不足已限制了内陆港区整体建设发展速度。
土地指标不足也直接影响了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和融资贷款等重要工作的展开。
更多的资金和空间支持是当前资源型城市建设陆港经济区首要解决的前提问题。
2.2.3 缺乏战略眼光,对内陆港的腹地经济认识不足组建以陆港产业园为中心、以其周边地区为经济辐射区的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网络,带动本地区外向型经济大发展,这是建设内陆港区的价值所在。
许多内陆城市在规划建设陆港经济区时对国际陆港与经济腹地的互动关系认识不足,使得内陆港仅发挥其外贸中转站的功能,最后成为一个国内物流园区。
如何发挥内陆港区综合优势应是陆港经济区战略规划的首要重点。
3 赣州陆港经济区概念规划的实践思考创新区是赣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前沿阵地,赣州陆港经济区的经济空间即是创新区。
创新区位于赣州中心城区南面,与章江新区隔江相望,西面、北面到章江,东面到京九铁路,南面到潭东镇,总面积为32.72km 2。
3.1 发展定位3.1.1 战略定位串联赣州中心城区发展金脊,依托陆港口岸,以港口物流业、加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配套科教园区、高铁商务区、星级酒店服务区、非常总部经济区、中央生活综合区等新型的产业体系为主体功能,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和腹地经济,把赣州陆港经济区建设成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的综合性商贸物流枢纽和引领赣州都市区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3.1.2 功能定位依托“海铁联运”的内陆港区建设区域物流枢纽;利用自身钨、稀土等矿产资源优势建设钨、稀土和铜精深加工的高新技术产业园;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建设承接沿海产业转图3-1 创新区区位图图3-3 陆港经济区的圈层模式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接受内陆港区和高铁场站辐射,发展临港经济和腹地经济建设现代服务高地和生态商务新城。
3.2 功能布局3.2.1 产业布局国际陆港周边地区较为科学合理和成熟的发展理念是:以国际陆港为基础、依托陆港大进大出的国际物流资源优势设置包含临港工业区和临港服务区的临港产业区,临港工业企业集群的大产出和大运量为陆港提供充足的货物资源,临港服务区的优质现代服务集群为陆港聚集经济腹地的货物资源,从而形成国际陆港、临港产业区、内陆城市、陆港直接经济腹地、陆港间接经济腹地层次递进的有机关系,促成“依港设区,以区养港,区港联动,建港兴市”的发展模式,使内陆城市发展成国际港口城市。
在这一发展理念下,赣州陆港经济区近期以发展口岸物流业为主导,积极推进以精深加工为主的有色冶金业、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电制造业、以服装为主的现代轻纺业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等临港工业的发展,配套发展客运、零售、酒店、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中远期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商贸、保险业、金融业、酒店业、会展业和娱乐休闲业等临港服务业为主导,最终形成以口岸物流业为核心,临港工业为支撑,临港服务业为保障的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富于创新活力与外向型特点的产业布局。
3.2.2 规划空间陆港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来自于其临近枢纽港区这一区位优势,结合国内港口城市的经验可将这一区位模式概括为三个产业发展圈层:内陆港区,陆港相邻地区和陆港外围地区。
圈层之间没有明显界限,不同区域产业会发生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