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
摘要: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数学学困生在数量上又往往多于其他学科。
关注学困生,促进他们的成长,是践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实际行动,也是数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策略
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数学学困生在数量上又往往多于其他学科。
关注学困生.促进他们的成长,是践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实际行动,也是数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任教农村小学多年,接触过大量学困生,在转化学困生的实践中既感到任务艰巨,又坚信只要方法得当,肯下功夫,学困生的生命也会精彩。
一、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搞清学困生是怎样产生的
关于学困生的产生,研究者各有说法。
这方面笔者认同教育家巴班斯基的研究结论。
他认为大多数学困生的产生与教育自身有密切的关系,其作用约占7 0%。
我们一线教师与其埋怨学生、家长的不是,不如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身问题,也许这更有实际意义。
从教育自身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学困生的产生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大班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客观上使教师难以兼顾差生,很多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机会极少.自觉不自觉地沦为观众,失去了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机。
有的教师讲课速度快,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渐渐出现知识和能力的缺陷。
2.课堂失去的没有在课外及时弥补,导致知识链脱节,影响了后续学习。
恶性循环,问题越积越多,从量变走向质变。
因为要补的知识太多,教师精力不济,只好放弃,听之任之。
3.教师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不科学。
有的师生之间关系紧张,互不尊重。
学生恶其师,自然不信其道,不学其术。
二、转化学困生还要了解学困生
如果排除智力因素,学困生大多是后天产生的。
据笔者调查,学困生一般在非智力因素上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共性。
1.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困生对数学学习普遍缺乏兴趣,求知欲低.意志脆弱。
他们厌恶数学,认为数学要动脑筋.很烦,很累。
上课开小差,搞小动作,极少举手回答。
作业经常不完成或者随便抄袭应付。
在他们眼里,数学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缺乏学习信心,上进心不强
因为基础差,没有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他们学习不知从何入手。
回答、练习、考试往往错误较多,经常碰壁。
多次失败打击之下,自卑感产生。
他们对自己还能不能学好数学产生怀疑,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自暴自弃。
于是采取逃避政策,不愿举手发言,不愿和同学、老师交流,害怕考试,甚至害怕上课被老师叫到。
3.心情压抑,有失落感
由于学习上处于落后位置,学困生在课堂上是被冷落和忽视的一群。
上课时老师怕浪费时间,很少叫他们发言:合作学习中又常常
是优生掌握操作和话语权。
他们得不到重视,被批评、歧视、受到表扬、鼓励的机会极少,导致心情压抑,失落感严重。
三、转化学困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这方面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有经验,笔者的做法是如下三种:1.走近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首先要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反思一下对待学困生的态度:有没有把他们当作累赘,认为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自己出成绩,从而对他们没有好脸色,用有伤自尊的语言对待他们,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或者对他们不闻不问。
要知道师生之间的,隋感融洽与否对于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教师要主动走近学困生,关爱学困生,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解决他们的困难,宽容他们的错误,尊重他们的人格。
课堂上、生活中,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温暖的抚摸.一句表扬的话语,一次耐心的等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期望,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实施分层评价.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重大作用。
评价学困生应该立足现实,着眼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学习:着眼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提高自信心。
评价时多采用激励性评价,让他们感到自己被赏识和重视,在表扬激励中提升学困生的自我评价。
我的主要做法是设立”进步奖”.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然后看进步程度给予表扬奖励。
从全班点名表扬、物质奖励,直至颁发”小红花”,并以作业本、试卷留言、电
话的形式告知家长。
期末星级生评比中单独设”进步星”给进步显著的学困生。
3.分类指导,适当照顾,促进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转化学困生也必须向40分钟要质量:但我们教师一节课不可能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个别学困生上。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的办法是:同步教学,分类指导,适当照顾。
就是说让学困生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课堂学习,但要求不同,评价各异,适当多给机会参与回答、练习。
比如新课伊始复习型提问、练习以及新授后检查型提问、板演,旨在复述、回忆,我就适当多给学困生机会。
巩固新知时只要求他们完成一些基础题。
课堂巡视关注他们,发现做的正确的就让他们板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提问优先,尽量让优等生来回答,视作对优生的检查。
作业弹性处理,完成指定的基础题后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其它题目。
碰到较难的题目,教师予以提示或进行分解。
新课程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较多.我就事先关照好小组长,要求安排学困生参与讨论、操作,鼓励学困生作为小组代表汇报。
通过这些手段,提高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使他们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诱发他们获得成功的欲望。
学困生教育转化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笔者对此有三方面深切感受:一是转化学困生宜早不宜晚,最好从一年级开始抓起,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精力;二是教师要对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有清醒的认识,要始终充满信心,坚持不懈:三是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让他们共同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