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重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生态建设】重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郭乃群(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摘 要〕 从全区水土流失现状及环境恶化特征入手,阐述了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对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图分类号:S275.3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088(2004)02-0037-02 我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总土地面积118.3万km2,横跨西北、华北、东北,是祖国北部生态屏障。

搞好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对京津地区乃至全国的环境保护、对我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全区农牧民生活质量,以及对自治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水土流失现状及环境恶化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侵蚀面积为74.48万km2,其中水蚀面积15.02万km2,占全国水蚀面积的9%;风蚀面积(包括水蚀风蚀交错区)59.46万km2,占全国风蚀面积的31%。

侵蚀模数多在200~15000 t/km2·a,侵蚀类型复杂多样,侵蚀程度严重,是我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省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风蚀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草原退化面积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60%以上。

以阿拉善盟为主的沙漠、戈壁地区,年降雨量仅几十毫米,生态环境极为恶劣;以晋陕蒙交界地区为主的低山丘陵、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多沙粗沙来源地;以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区和锡林郭勒盟西部及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北部牧区为主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地上、地下水资源贫乏,草牧场退化日趋严重;毛乌素、科尔沁、浑善达克沙漠化土地面积仍继续扩大;呼伦贝尔地区虽然降雨较多,但土层较薄,由于大面积开荒,存在潜在沙漠化的危险;锡林郭勒盟北部是全国最大的风沙区之一,年均大风在100d以上,尤其在冬、春降水量少、土地最干旱的季节,疏松的地表土壤及丰富的沙源,导致风沙灾害频繁,为土地荒漠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 充分认识水土保持工作在我区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我区“九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水土保持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国家和自治区的重点治理项目,各地实施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典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九五”期间,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步伐不断加快,每年以43.3万hm2以上的速度推进。

截止2002年底,我区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87万km2。

在治理过程中,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践证明,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综合性和治理效益的多样性,是任何一种单一措施都无法替代的。

但是,由于我区地域辽阔,而且山区、丘陵区、风沙区面积占80%以上,自然条件恶劣,土壤侵蚀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治理投入严重不足,治理进度相对缓慢,保护力度不够,人为因素破坏严重,所以,尽管经过长期努力,在局部地区水土流失防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全区整体而言,治理速度仍赶不上新的水土流失、沙化退化的速度,生态环境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恶化的势头仍在加剧。

因此,加快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不仅是我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服务于全国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37重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郭乃群要求;不仅是内蒙古一个地区的局部问题,而且是关系首都北京和“三北”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生态安全的全局问题。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内蒙古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并将其作为全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要任务。

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确保我区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全面做好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3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区防治,认真实施各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我区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存在明显差异,水土流失类型复杂多样,侵蚀程度十分严重。

因此,在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项目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标本兼治,合理布置水土保持措施。

在治理中要做到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水土流失治理要与水源工程建设相结合,水保工程要与微小型水利工程相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中、长期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水土保持要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3.1 水土保持措施与农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农、牧、林、水等各个方面,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工程、生物和农业耕作措施。

水土流失治理结果直接影响农牧林用地比例,关系到农牧业结构的调整,而农牧业结构的调整又必然影响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布局。

在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一关键,推动农牧业生产由广种薄收向精种高产转变,由单一粮食经营向粮、经、饲多种经营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把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及沙地等低产田退出来还林还草。

3.2 要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放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位置我区是全国水资源最紧缺的省区之一,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 1.8%,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4,干旱缺水不仅严重制约着我区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也加大了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难度。

解决好“水”的问题,是加快我区生态建设的关键,也是确保各项生态建设工程收到实效的重要前提。

因此,开展小流域治理,要以调控造成水土流失的动力——雨水为综合治理的中心,变害为利,并利用各类拦蓄工程,涵养、聚集雨水,科学地利用水资源,以达到蓄水、保土的目的,减少水土流失。

同时积极开展水源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在林草建设中选择的树种草种,必须符合抗旱和节水的要求。

3.3 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换,发挥科技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只有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才能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增强治理效果。

各地应从项目的设计和施工等环节入手,因地制宜地选择先进适用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要科学合理地搞好规划布局,以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动治理,提高效益。

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投身到水保建设第一线,搞有偿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组建技术开发实体。

同时加强对基层科技人员和农牧民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和农牧民技术骨干,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

3.4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协调一致内蒙古生态环境的恶化有一个历史形成的过程,它的恢复同样也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治理水土流失必须兼顾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济效益必须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水土流失治理与农牧业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4 深化改革,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四荒”治理开发步伐,增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活力 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政策措施。

把这些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是我们顺利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保证。

要坚决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全面贯彻执行“谁投资、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和“允许继承、转让、长期不变”的政策,充分调动农牧民投身水保的积极性。

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引导农牧民自觉自愿地做好退耕还林还草、禁牧轮牧以及封禁项目区等工作。

同时要把实施工程项目和落实“四荒”使用权结合起来,通过承包、拍卖、无偿划拨、适当资金补贴等形式,将“四荒”使用权落实给群众,明确责权利,尽快启动,限期治理。

(下转46页)好。

因此,在生态建设中要树立样板工程,要高度重视典型示范的作用,加强宣传,让群众身边有“摸得着,看得见”的榜样,通过“以点带面”的推广示范,加速推动生态建设的发展。

2 存在问题及建议2.1 解决好局部的适地适树问题东胜区退耕还林工程局部地方没有很好地解决适地适树的问题,对于河滩地、沟塔地、部分梯田、个别水地的退耕地,树种选择不当,在造林地小班规划时,没有因地制宜地分析立地条件,树种选择单一,造林树种只有乔木油松,灌木柠条、沙柳。

结果导致河滩地、沟塔地上栽植的柠条、油松被水浸而死亡,在沟道内应该选择一些喜水性、耐水性强的乔灌木栽植,如沙棘、乌柳、杨树等。

对于因树种选择不当导致死亡的退耕地,采用变更报告来年重新造林。

部分梯田、个别水地的地力非常好,但选择树种的经济价值不高,种植柠条是大材小用。

在以后的退耕还林及其它生态建设项目中,应该注意适地适树的问题。

2.2 严格执行“两项”公示制度退耕还林小班规划打点后,由于时间紧迫,“退耕还林外业调查表”末在村社进行公示,便将结果上报了。

在秋季验收中,发现有一部分退耕地因外业打点漏记或内业汇总遗漏,在“退耕还林外业调查表”上未记录,结果导致农民的退耕地还林了,却无法验收,只能在下一年解决这种遗留问题,不能在当年给群众兑现钱粮,引起群众不满。

在今后的退耕还林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退耕还林外业调查表”、“退耕还林验收表”的两项公示制度,公示后群众没有反映,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工作。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因工作疏漏给群众利益带来损害。

2.3 严格执行禁牧政策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可见管护对生态建设成果保护的重要性。

目前,包括退耕还林在内的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大面积开展实施,加强执行禁牧政策的力度,显得尤为紧迫。

在验收的过程中发现各类生态建设项目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偷牧现象,如果禁牧力度上不去,各项生态建设成果将毁于一旦。

今冬明春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禁牧工作,配套完善禁牧政策。

2.4 防止出现“以荒地顶替耕地退耕还林”的现象由于部分村社的《土地证》上的耕地没有明确的坐落,只有耕地的总面积,无法逐块核对耕地面积。

验收时发现部分农户有将荒地顶替耕地退耕还林的迹象。

应该尽快下发登记有耕地坐落的新“土地证”,该项工作要认真对待,严禁出现疏漏差错。

对于已完成退耕任务村社的农户耕地进行一次核查,核对其退耕还林面积和现有耕地面积,严防大面积退耕还林后,坡耕地没有真正退下来,农民仍然大面积种植坡耕地。

2.5 完善监督、激励机制任何一项工作要想善始善终、卓有成效,必须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

退耕还林是一项长期的生态建设项目,采取对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有奖有罚,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和典型示范农户予以表彰奖励,将有利于退耕还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