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播电视改革历程及未来诉求作者:陈共德来源:《声屏世界》2008年第09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处于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我国广播电视系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好广电传媒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同时,按照中央的有关部署,大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广播电视产业,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我国广播电视的改革历程我国广播影视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域。
随着经济领域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广播电视领域也逐步实现从计划到市场的体制转型。
改革的初期:1978~1991年1978年底,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们党实现了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曾经被视作政治工具的广播电视领域也逐步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范式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范式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广播影视事业出现了复苏与初步繁荣的局面。
第一,变“二级办”为“四级办”,“一体多元体制”形成。
尽管广播电视由党和政府主办这一根本立场没有变,但却将广播电视的开办权下放到了县级,从而调整了我国广播电视机构的整体布局。
从1984年起,我国实施“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政策。
新设立的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特别是地市级和县级电视台的成长更加快速。
各地根据本地情况形成了不同的管理体制。
根据调查,各地广播电视体制分成九种:(1)局台合一制;(2)局台分设制;(3)电视台相对独立制;(4)局台同级制;(5)台为局级制;(6)市委直属单位制;(7)两台合一制;(8)广播电视一体制;(9)局属科室制。
第二,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制度,引进经营理念。
改革开放后,我国广播电视机构开始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型管理”,获准从事广告经营活动。
“事业单位企业型管理”的广播、电视媒介,以实行“财务承包”为由,从“事业型管理”向“企业型管理”过渡,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营利活动,以补充国家预算的削减部分。
而投资小、利益大的广告经营,很快便成为电视台的重要财源。
上海市首先突破禁区,于1979年1月起率先开办电视广告和恢复已停置多时的广播广告业务。
在上海与广东省陆续播出广告后,1979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报刊、广播、电视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指出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更好地开展外商广告业务,从而使广播电视广告合法化。
广告也成了广播电视机构主要的经费来源。
当然,广播电视机构的事业属性还没有改变,其逐年缩减国家财政补助仅具有象征意义,即保证其为事业单位,而非纯商业单位,可享受政治上的优惠。
改革的中期:1992~2002年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广电事业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指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
”改革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改革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理顺国家、单位、个人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国家保证重点、鼓励社会兴办文化事业的发展格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党的中央文件中正式使用了“文化产业”概念,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第一,改革运营机制,竞争局面出现。
当时,为改善偏远地区电视覆盖的需要,原国家广电部允许像云南、贵州、新疆和西藏的省级电视台租用卫星传输节目,但后来所有的省级电视台发现上卫星后扩大节目覆盖和广告经营的好处,纷纷提出上卫星申请,并获得了广电总局的批准。
从此,中央电视台独家垄断全国市场的局面被打破,广电媒体跨地域传播格局初步形成。
同时,各广电机构积极进行内部机制的改革。
上海市广播电视局按照“小局大公司”的方式,实行企业化管理,在原有“一局二台三中心”格局的基础上,在浦东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浦江之声广播电台和东方电视台。
东方电视台对内全面实施企业化管理,强调经营机制,讲究成本核算,并在此基础上引进了三资企业的一些先进的管理办法。
第二,改革广播电台、电视台预算管理体制,采取预算包干的管理办法。
从1991年至2000年,经财政部批准,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实行了财务收支预算包干管理办法。
其中,中央电视台实行“核定收支、比例上交、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电视台广告收入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免缴所得税;每年按照实际收入的13%上缴广电总局,统筹用于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同时可按全年实际收入减赞助收入后的3%和6%提取作为职工奖励资金和职工福利基金。
包干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第三,以组建大型广电集团为突破口,加快市场整合和结构调整。
为了应对加入WTO后即将面临的国际文化市场竞争,2001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集团化建设,组建一批主业突出、品牌名优、综合能力强的大型文化集团,实行多媒体兼营、跨地区经营,以此为突破口,加大市场整合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企事业的竞争力。
到2002年初,共组建了包括中国广电集团在内的广播电视集团12家。
截至现在,我国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共18家。
第四,完善国家文化经济政策,为文化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1992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的意见》,要求国务院财经部门要研究解决宣传文化单位税赋过重、收费项目繁多的问题。
为此,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发了《关于继续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财税优惠政策的规定》。
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
2000年,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这些规定明确了国家调节文化产业发展的四项经济政策:一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中央和省级财政从1994年起建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至2000年,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共拨付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近30亿元。
二是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
从1997年1月1日起,全国各种营业性娱乐场所,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刊物等广告媒介单位以及户外广告经营单位,按营业或经营收入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
三是实行国家电影经济政策。
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的捐赠,还对捐赠的相关政策作了具体规定。
整体推进时期:2002年至今200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加快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党的十七大则对文化发展作出了战略安排。
第一,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报告首次将文化领域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要求“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命题,表明党对文化体制改革战略地位的认识更加深入。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目标任务作了全面部署。
从战略和全局上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把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来统筹规划,文化体制改革整体提速、全面推进、硕果迭出是这个阶段文化体制改革最显著的特色和“亮点”。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再次集中体现了这个特色。
党的十七大更是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提出要实现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
第二,改革试点全面推行。
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的要求,2003年初,中宣部会同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7月,中办和国办转发了《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正式确定北京、上海、广东、浙江、重庆、深圳、沈阳、西安、丽江等9个省市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深圳广电集团、厦门广电集团等35家单位具体承担试点任务。
为了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试行)》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试行)》两个文件,对文化体制改革涉及的财政税收、投融资、资产处置、工商管理等10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从具体政策上支持和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
第三,广播电视改革多项领域实现突破。
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我国广电系统联系实际,大胆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
主要亮点有两方面:首先是国有经营性广电机构“转企改制”,成为市场主体。
通过改革试点,各地在实践中成功地找到了国有广电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三种基本模式。
一是分离改制。
2004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广播电视可以把经营性资产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面向市场成立公司,与事业部分分别管理、分别运营。
具体来说,可以把电台、电视台、广电集团(总台)的除新闻宣传以外的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类节目,特别是影视剧的制作经营从现有体制中逐步分离出来,按照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如浙江广电集团、南京广电集团、广东南方传媒集团将可经营部分分离出来成立企业性质的有限公司,建立多元产权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整体改制为企业,如牡丹江广电集团由过去事业性质整体转制为企业,并在此基础上对新闻宣传部分实行特殊制度安排。
三是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造并进入资本市场,如湖南电广传媒公司、北京歌华集团等。
其次是引进非公有资本,广电事业由政府一家办发展到了社会办。
2004年10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商务部联合发布《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和《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规定》,第一次提出社会资本可以成立电影制片公司和电影技术公司,第一次提出外资可以通过合资、合作成立电影制片、电影技术和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公司。
2005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以及7月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定了非公有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领域的范围和原则,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