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云:21世纪核心竞争是数据的竞争

马云:21世纪核心竞争是数据的竞争

马云:21世纪核心竞争是数据的竞争2011年1月5日 13:32:02 《绿公司》杂志曾鸣也指出这个新定位背后其实有着跟Google完全不同的哲学意义和理念,Google“不作恶”原则的前提是,还有一个evil与right的判断,还有一个最终的决定着和掌控者。

但是阿里巴巴不作判断。

只是顺其自然地做对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工作。

首先是“分享”而不是“掌控”。

“掌控”还是带有主宰、控制、垄断、分配等含义。

而阿里巴巴要的不是主宰而是平等,不是控制而是交换,要的是共享和一起成长。

这是“分享数据的第一平台”的指导思想。

曾鸣说“所以我们分享出去的是,尽可能多的原始数据;请进来的是,尽可能多的合作伙伴;创造出来的是,一个共同分享、共同繁荣的平台。

”实际上,就在阿里巴巴召开这次组织部大会的前一天,也就是2010年3月31日,淘宝网就在上海正式对外宣布向全球开放数据。

商家、企业及消费者将在未来分享到来自淘宝全网的海量原始数据。

淘宝商户平台事业部总经理喻策在发布会上指出,未来电子商务核心竞争优势来源于对数据的解读能力以及配合数据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而开放淘宝数据就旨在有效地帮助企业建立这种数据运用能力。

2个月以后,5月14日阿里巴巴在深圳举行的2010年全球股东大会上,马云进一步指出“21世纪核心的竞争是数据的竞争”。

上个世纪的竞争无论是微软的操作系统、英特尔的芯片、IBM 的服务器,其实都是在工具层面的竞争。

而未来,马云说,“谁拥有更多数据,谁就拥有未来”。

因此,在09年9月成立的阿里云公司,在阿里巴巴内部被称为“二炮和战略部队”。

模式再造在淘宝开放数据发布会上,喻策表示淘宝网开放数据目的就是为了打造开放的电子商务的生态商业系统。

其实这一举措只是阿里巴巴计划庞大的“商业模式变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这场以“建立电子商务生态圈”为战略目标的“商业模式变革”,实际从三年前就拉开了大幕。

“第一数据分享平台”的新定位不过是变革进程中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早在2007年8月,马云带领阿里巴巴的几十名高管倾巢出动,赴蒙牛乳业考察学习了一次,蒙牛的产业链建设令他们受到很大触动。

蒙牛自创业初期就采取了一种“公司+奶站+农户”的原料采购模式,蒙牛不仅与政府、银行合作向奶农提供低息贷款,帮助他们购买乳牛,还提供全方位养殖技术支持,与数百万奶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巨大的“乳业生态链”,通过扶持奶农致富实现驱动企业持续成长。

回来后,大家开始反思阿里巴巴生态链。

马云认为阿里巴巴的发展与蒙牛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处。

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不能仅仅依靠互联网企业自身的力量。

只有产业链建立完善起来后,才会让电子商务得到长期的发展。

只有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网商才能富起来,阿里巴巴也才能做得更好。

于是阿里巴巴确定了在未来几年内大力推行电子商务产业链变革的想法。

马云说:“其实阿里巴巴生态链是从蒙牛的生态链里面学来的。

”一个月之后,在2007年9月15日的第四届中国网商大会上,马云宣布:“未来几年以内,将在产业链上作重大的改革,我们希望投资100亿元建立电子商务产业链。

”在此基础上,在2008年初阿里巴巴正式提出新的战略构想,集团今后的目标将是致力于打造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培育“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圈。

阿里巴巴将协同IT、金融、物流等领域的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实现“培育根深叶茂的电子商务生态圈”这一宏大目标。

随后,基于“坚信消费者导向的商业体系将成为未来”这一判断,2008年9月4日阿里巴巴正式启动“大淘宝”战略,开始朝构建“生态型”企业的目标迈进。

马云宣布将投入50亿元人民币支持这个计划,并且寄予期望,“‘大淘宝’战略将在淘宝网的基础上超越自己,通过‘非常规’的发展路线,实现‘10年交易量超越沃尔玛全球交易量’的目标。

”所谓“大淘宝战略”是指,通过打通淘宝C2C平台和阿里巴巴B2B平台整合“制造-营销-消费”电子商务全产业链,同时通过淘宝自建或引入外部合作伙伴,整合IT、渠道、服务、营销、仓储物流等电子商务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服务,为所有的电子商务参与者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将淘宝打造成为能够影响整个经济链条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核心。

在2009年7月初淘宝网6周年庆典活动上,陆兆禧曾经对“大淘宝”有一个形象而明确的定义,淘宝=eBay+乐天(Rakuten)+亚马逊(Amazon)。

eBay是全球最大的C2C电子商务平台。

亚马逊(Amazon)是全球最大的B2C电子商务平台。

而乐天市场(Rakuten)是日本第一大网络购物商城,商业模式为介于eBay和亚马逊之间的所谓B2B2C模式。

亚马逊还有与众不同的一点是,从2006年开始布局云计算,建立起其遍布全美IT基础设施与物流设施,可以为众多外部企业提供互联网基础设施配套服务。

通过大淘宝战略打通阿里巴巴B2B和淘宝之后,阿里巴巴的模式是“C2b2B2S”。

其中C是消费者,b2B中的小b是渠道商,大B是制造商,S是诸如物流、银行、保险等贯穿价值链始终的服务。

这个模式的整个思路是:定制端的C即淘宝先去抓消费者和需求,实现小批量、个性化的定制;然后与B2B对接起来,将消费者个性需求反馈给制造商,实现柔性化的生产;而通过社会化物流,产品从厂家直接送到消费者手里,将真正实现零库存。

“制造-营销-消费”真正变成以客户为中心。

而所有交易都由阿里巴巴提供支付、物流、信用、数据等基础服务,这样整个阿里巴巴集团就形成了“C2b2B2S”。

卫哲指出,这是一种电子商务革命。

阿里巴巴过去的十年,是整合供应链的十年,简言之,只是解决了信息交换问题,但在未来十年将是阿里巴巴整合产业链的十年。

在此基础上,阿里巴巴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网货”。

网货的概念来源于渠道的优越性,将渠道暴利返还给消费者和制造商,核心就是反对暴利,是消费生产模式的革命。

在2009年5月广州举办的“首届网商交易会”上,马云在演讲中认为:如果说电子商务发展的前十年崛起了网商群体,进入了“网商时代”,那么接下来十将是“网货时代”。

他断言“网货将和中国制造一样,未来10年都将是世界的主流。

”卫哲认为相较于沃尔玛的集中零售模式和戴尔的定制直销模式,阿里巴巴是在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商业模式”。

沃尔玛的模式是B2B2C,工厂到零售到消费者,前提是产品标准化,大批量的生产和销售;阿里巴巴的“C2b2B2S”模式是消费者按需定制、厂商柔性生产、社会化物流,兼具成本和效率优势,实现了后工业时代的本质飞跃。

在这个意义上阿里巴巴可以颠覆沃尔玛。

马云还指出更本质的一点,沃尔玛之所以成为工业时代商品流通领域的代名词、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公司,关键就在于背后有二十世纪“Wintel”(window+intel)IT模式为系统支持。

正是以此为基础进行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规划和控制,建立起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沃尔玛才成为零售领域的巨无霸。

但供应链管理是全球制造业中通行的管理模式。

也就是说作为其技术支撑的“Wintel”IT模式是为制造业服务的。

其核心是信息处理。

但是随着互联网革命,IT世界正在改变。

今后的商业将是“数据”主导的未来。

阿里巴巴“C2b2B2S”模式的核心就是对海量商业数据的强大处理能力。

因此马云确信无疑地认为,阿里巴巴将会颠覆“Wintel”IT模式,定义电子商务的标准。

阿里巴巴正在从底层掀起商业模式革命。

马云说:“这才是改变商业文明,创造新的商业文明,颠覆沃尔玛的时代。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梁春晓认为,阿里巴巴作为中国创新型“生态企业”的代表,其快速成长为生态系统的最主要路径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它以“为中国中小企业这一碎片市场提供创新性的服务”为起点,逐步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

2年间“大淘宝战略”在实践中慢慢清晰起来,到2010年形成关于“购物是淘宝、小企业是阿里巴巴、支付是支付宝、计算是阿里云”的新思路。

在此基础上,通过跨界创新,阿里巴巴逐步将“C2b2B2S”模式变成现实。

在过去的三年中,阿里巴巴发生了一系列令外界看不明白的变化:大淘宝战略启动当天阿里巴巴将淘宝网和阿里妈妈合并发展,一年之后将口碑网从雅虎剥离并入淘宝网,形成“消费-营销-生活服务”三位一体的大淘宝平台;在2009年4月,正式启动淘宝网线下实体店“淘一站”在全国开放几十家线下授权实体店铺,建立线上线下商务桥梁;2009年6月,淘宝推出开放平台,开放底层技术接口,吸纳外部开发者为淘宝开发商务应用;2009年12月,淘宝网正式推出“淘宝合作伙伴计划”,征集外部合作商为淘宝商家提供在IT、渠道、服务、营销、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的个性化服务;2010年3月,淘宝网正式对外开放数据。

4月8日,“淘宝联盟”正式启动,成为打通所有网站与广告主之间的营销平台。

此外,2009年淘宝还与浙报集团合作推出《淘宝天下》周刊、与湖南广电达成战略合作,完成打造线上线下“大淘宝”“双通道”,并且推出淘宝手机布局无线互联网。

通过一系列跨界创新,淘宝网“打破边界”逐步“下沉”,覆盖范围从此前的C2C拓展到了整个电子商务生态链。

按照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淘宝网首席品牌官王帅的说法,阿里巴巴希望以后人们想到淘宝,会将之视为“购物”的代名词,而非仅仅是“网上购物”。

“购物是淘宝”的“大淘宝格局”已然清晰可见。

淘宝不再只是一个交易网站,而是一个电子商务生态圈的符号,无论线上、线下,无论PC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平台,只要人们想到购物和交易,淘宝将无处不在。

“小企业是阿里巴巴”的定位则通过2010年3月整合原阿里巴巴中国站开通“1688”,理顺了“制造”(阿里巴巴B2B)——“批发”(1688)——“零售”(淘宝网C2C)产业链,变得更加明确。

“支付是支付宝”的战略也在2010年迈出重大的一步,4月12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五年内向支付宝持续投资50亿元人民币。

支持支付宝优化系统,加大在风险控制、灾难备份方面的投入,并展开了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布局。

在2010年10月支付宝宣布与60多家手机芯片商、系统方案商、手机硬件商、手机应用商等厂商联合成立“安全支付产业联盟”,并发布了无线支付产品——手机安全支付产品方案,通过开放平台的方式,吸引3G网、空中网、人人网等手机应用开发商接入支付宝APP接口,支持游戏、阅读、充值、缴费、网购等各项消费的手机在线支付。

当前支付宝用户超过4.7亿,日交易笔数已经达700万笔,成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交易平台。

支付宝已经与Visa、万事达、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65家金融机构深入合作,有超过46万家商户选择支付宝服务。

支付宝还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全球多个地区的300多家网站达成合作,为国内消费者海外购物提供支付支持。

显然,支付宝早已经超越了支付工具的层面,成为了信息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