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药科大学 分析化学课件 第17色谱分析

中国药科大学 分析化学课件 第17色谱分析


7、等温线:(P442)
定义:指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中分配达平衡时,在两相
中的浓度关系曲线,即cs对cm的关系曲线 图示
(1) 线性等温线(理想)→对称峰
固定相表面活性吸附中心未达饱和,K一定,与溶质浓度无关
(2)非线性等温线
① 凸形→拖尾峰(常见) 固定相表面吸附中心活性不均,溶质分子先占据强吸附中心再 占据弱吸附中心,K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5.保留值:色谱定性参数
表示组分在色谱固定相内滞留状态的参数
(1)时间表示的保留值
保留时间 retention time, tR:从进样开始到组分出现浓度
极大点时所需时间,即组分通过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
死时间dead time, t0:不被固定相滞留组分的保留时间,相
当于流动相到达检测器所需要的时间
(稳定—平直直线)
噪音:仪器本身所固有的,以噪音 带表示(仪器越好,噪音越小) 漂移:基线向某个方向稳定移动
(仪器未稳定造成)
3.峰宽 peak width:色谱柱效参数
• 标准差σ: σ为正态分布曲线两拐点间距离的一半。
对应0.607h处峰宽的一半
注:σ↓小,峰↓窄,柱效↑高
• 半峰宽W1/2:峰高一半处所对应的峰宽
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色谱柱中达分配平衡后, 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比
注:K为热力学常数
CS K Cm
与组分性质、固定相性质、流动相性质及温度有关 实验条件固定,K仅与组分性质有关

不同分离机理的色谱中,K名称虽有所不同,但物理意义都 一样,表示平衡状态下两相中浓度之比
tR与K的关系:
设R'为单位时间内一个分子 在流动相中出现的几率 设1 R'为单位时间内一个分子 在固定相中出现的几率
Ws CsVs Vs k K Wm CmVm Vm
VS ★ t R t0 (1 K ) t R t0 (1 k ) Vm
t R t0 t ★ k t0 t0
注:k t R 长
' R
注:K不等或k不等是分离的前提
k容易获得,用的更多
B tR
Vs t R t t t 0 ( K A K B ) Vm K A K B t R 0
W1 2 2.355
• 峰宽W:色谱峰两侧拐点切线与基线相交的截距
W 4
W 1.699W1 2
注:除了用于衡量柱效,还可以计算峰面积
图示
4.峰高和峰面积:色谱定量参数
• 峰高(peak height;h):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
极大时的检测信号,即色谱峰顶至基线的
距离。
• 峰面积(peak area;A):色谱曲线与基线间 包围的面积。
6、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相平衡参数
7、等温线 8、分离因子和分离度——分离参数
第三节 色谱法基本理论
分离度:
R=
t R 2 t R1 (W1 W2 ) / 2

2(t R 2 t R1 ) W1 W2
要使R大,必须: 1、∆tR大--- ∆k大----热力学 2、W小---峰展宽小---动力学
调整保留时间tR’ :组分由于和固定相作用,比不作用的组
分在柱种多停留的时间,即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等于 组分的保留时间与死时间之差值
t t R t0
' R
图示
续前
(2)用体积表示的保留值
保留体积VR:从进样开始到组分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需要的
流动相的体积。 VR与tR和Fc(流动相流速mL/min)的关系
两相(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分配”平衡
过程
以吸附色谱为例见图示
色谱过程:
吸附→ 解吸→再吸附 →再解吸 →反复多次洗脱 →被测组分分配系数不同→ 差速迁移 → 分离
图示
• 吸附能力弱的组分先流出 吸附能力强的组分后流出
• 组分的结构和性质微小差异 动相移动的速度不等
与固定相作用差异 色谱分离。
讨论
• 设色谱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正常峰,W1≈W2= 4σ
R 1.0 t R 4 基本分离 R 1.5 t R 6 完全分离(定量分析前提) R 1.0 完全未分开
第二节
一、色谱过程 二、基本术语
色谱过程与术语
1、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2、基线、噪音和漂移 3、峰宽——柱效参数 4、峰高和峰面积——定量参数 5、保留值——定性参数
柱色谱法
LSC
SEC IEC
毛细管电泳法 (CE)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SFC)
色谱法简单分类
四、色谱法的特点
优点:“三高”、“一快”、 “一广” 高选择性——可将性质相似的组分分开 高效能——反复多次利用组分性质的差异 产生很好分离效果 高灵敏度——10-11~10-13g,适于痕量分析 分析速度快——几~几十分钟完成分离 一次 可以测多种样品 应用范围广——气体,液体、固体物质 缺点: 对未知物分析的定性专属性差 需要与其他分析方法联用(GC-MS,LC-MS)
VS 1 R ' C S VS K R' C mVm Vm
( R' 1)
VS 1 1 K R' Vm
组分在色谱柱中迁移速度 u R L t R t0 R' 流动相的迁移速度 u0 L t 0 t R
续前
VS ) ★ 色谱过程方程 t R t 0 (1 K Vm
续前
调整保留体积VR’:保留体积与死体积之差,即组分 停留在固定相时所消耗流动相的体积
' VR' VR V0 t R FC
' ' 注:VR与Fc 无关;t R
1 Fc
V0 和 Vm、t0 和 tm 的区别
• V0 :由进样器至检测器的流路中未被固定相占有的空 间体积 ; 流定相充满死体积所需的时间为t0 。
第二节
一、色谱过程 二、基本术语
色谱过程与术语
1、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2、基线、噪音和漂移 3、峰宽——柱效参数 4、峰高和峰面积——定量参数 5、保留值——定性参数
6、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相平衡参数
7、等温线 8、分离因子和分离度——分离参数
一、色谱过程 色谱过程:指物质分子(被分离组分)在相对运动的
① 凹形→前沿峰
溶质与固定相作用,改变其表面性质,K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 而增加
凹形:前沿峰
线性:对称峰
斜率=K 凸形:拖尾峰
• 对称因子(symmetry factor)
——衡量色谱峰对称性 正常峰(对称)——fs在0.95~1.05之间 色谱峰 非正常峰 前沿峰 ——fs小于0.95 拖尾峰 ——fs大于1.05
二、色谱法定义、分离基础和目的
定义:利用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在流动相流 经固定相时,由于各组分在两相间的吸附、分 配或其它亲和力的差异而产生不同速度的移 动,最终达到分离的目的。图例
分离基础:差速迁移 (例:赛跑)
目的:多组分分离,实现定性定量分析
图示
石油醚 流动相
碳酸钙
色素
吸附剂
分离机制: 各组分与流动相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差异而实现分离 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无数次洗脱→分开
三、色谱法分类:
1.按两相分子的聚集状态分:
气相色谱: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 GC
按固定相不同分为:气固色谱 (GSC)
气液色谱 (GLC)
液相色谱:流动相为液体(也称为淋洗液)
LC
按固定相的不同分为:液固色谱 (LSC) 液液色谱 (LLC)。
2.按固定相的固定方式分: 柱色谱 填充柱色谱 毛细管柱色谱
A R B R
Vs t0 (1 K B ) Vm
A tR
Vs t0 (1 K A ) Vm
结论:色谱分离前提→各组分分配系数不等
注:应选择合适分离条件使得难分离的组分K不等
1)组分一定,K不等的前提
s和m改变 T改变
2)色谱条件(s,m,T)一定时,K一定 → tR一定
随流
差速迁移
二、基本术语 1.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 流出曲线(色谱图 chromagtogram):电信号强 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 色谱峰(peak):流出曲线上突起部分
2.基线、噪音和漂移 base line, noise and drift
基线:仅有流动相通过检测器时产生 的信号曲线。反映检测器噪音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
空间排阻色谱:利用排阻作用力的不同(固定相凝胶)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GSC
气相色谱法 (GC)
柱色谱法
GLC 纸色谱法 平面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 (TLC) LLC LLC
LSC
色 谱 法
LLC 液相色谱法 (LC)
• Vm :平衡时流动相在色谱柱中占有的体积,流动相经
过色谱柱所需时间用tm 表示。 • • Vm ≤ V0,tm≤ t0 的物理意义有区别。 在多数情况下,可忽略导管和检测器内腔的容积, Vm 和 V0视为近似相等。
下一张 图例
返回
6.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相平衡参数
• 分配系数K(partition coefficient , 平衡常数):指在
对称因子:(拖尾因子)
W0.05 h A B fs 2A 2A
8.分离因子和分离度:—分离参数
描述相邻组分分离状态的指标
(1)分离因子(分配系数比或选择性系数) 定义:两种物质调整保留值之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