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计划
拟定人:陈婷
新课改的音乐理念:“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享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鉴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学情分析:一、当代流行新事物对学生冲击较大,有待树立音乐审美观;
二、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有一定的音乐知识积累;
三、有的学生处于变声期,歌唱过程有困难;
四、学生自我创造、表演能力暂时较弱;
教学目标:
一、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感受、体验美的能力。
当代社会文化是多元的,现代流行的一些新事物对学生的冲击非常大,学生对古典传统的文化接触过少,兴趣不高。
音乐课应选择有特色
的音乐加以欣赏,辅以模仿、学唱等音乐实践,老师可以在自己专业技
能的基础上给同学示范表演,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平衡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对学生的影响。
同时,要对流行音乐给予肯定,
一种音乐形式能在当代流行必然是有它的优势与独特。
而老师需要做的
是,引导学生正确地欣赏音乐,在一些好的流行音乐作品中,吸取好的
价值观,学习如何表达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
高自身修养。
前面说过,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的能力,当一个人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中的美,那么他的身心一定是健康发展的。
欣赏教
学不要仅仅停留在乐曲的感知上,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从有声
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
爱人、爱大自然的情感。
除了音乐欣赏方面,还可以通过我国的一些音乐家的生平事迹,我国传
统民歌、京剧等等的音乐知识学习,学生对我国的音乐文化、音乐遗产
等艺术瑰宝有更深的了解,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把握必
要的音乐知识与欣赏方法,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美国音乐教育家艾伦·科普兰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全是在三种不同的阶段上倾听音乐的:美感阶段、表达阶段、纯音乐阶段。
当你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等要素的时候,就是
在纯音乐的阶段欣赏音乐。
高中音乐教学重应适当加入音乐基本知识的
教学,比如学习简谱、认识五线谱,学习唱简谱、划拍子,辨析不同旋
律、节奏等,培养学生基本乐感。
同时高中音乐教学还应注意音乐鉴赏的广泛性,不管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不管本国民族的,还是世界经久流传的,比如欣赏现代交响
乐与古典主义交响乐,比如对比亚洲各国音乐,与欧洲、非洲等各国民
族音乐。
开阔视野,做到广泛地欣赏音乐、学习音乐。
四、高中音乐课在放松欣赏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知识的
融合巩固,全方面发展。
音乐和很多学科是有分不开的联系的,比如说语言、图画、历史、人文地理、音乐课上可以适当加入这些元素。
比如我的第一课《山林的
呼唤》,引用了屈原的《山鬼》一文配合马思聪的交响组曲《山林之歌》
来欣赏,这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再比如第四周即将要上的《亚洲音乐
神韵》,通过一张亚洲地图,结合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南亚的地
理位置、风俗人情,来欣赏各地不同的民族音乐。
这是与地理学科的融
合。
其次还有与历史的融合,音乐教材第一课音乐与人生,其中便讲到
柴可夫斯基的《悲怆》,结合当时俄国的历史背景了解柴可夫斯基的这部
作品,明确指出这是具有历史认知作用的一部作品。
又比如共产主义国
际歌的背景,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以及难忘九一八的《松花江上》、《黄
河大合唱》等等,都是可以通过音乐的欣赏与记忆再次巩固所学文化知
识的。
教学课程计划:高中音乐课每两周一节,教材未发前暂时用的湘教版第一课内容,一共准备9节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