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解析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解析

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深入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析和把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不断优化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这是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有契合之处,但是两者展开教育内容的重点和方式有所不同。

大学生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加以教育和传播,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把这些教育内容渗透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着眼于知识传授、品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统一。

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专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础、最起码、最一般的内容,旨在向学生传递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它体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导向性,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必须加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的教育,而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不同于集中式的课堂教学内容,它更注重教育内容的日常性和生活化,将这些教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1]。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也应涵盖这些方面,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三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和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三观”教育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

理想信念是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核心。

正如邓小平所总结的那样:“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2]“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

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3]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要将其放在首位。

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之一的辅导员,其首要工作职责就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4]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解析□骆郁廷黎海燕摘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丰富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可将其内容分为基本内容、时代内容和具体内容三个层次;根据其不同的侧重点,各层次内容分别表现为知识传授型、品格塑造型和能力培养型三种类型。

各层次内容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内容体系中居于不同地位,发挥着不同的功效。

关键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09)07-0017-04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爱国传统的国家,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千古垂训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慨到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真情,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最具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思想旗帜。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部分青年向往‘地球村’,热衷做‘世界公民’,国家主权及民族意识有所减弱”;“部分青年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意识得到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有所减弱”;“青年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增多,一些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关注减少、认同感减弱”;“青年对全球性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世界情感有所增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情感受到冲击”[5]。

面对这一挑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其经常性、广泛性优势,将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切实增强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措施,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直接指向和重要目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当前,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实践、刻苦学习、发奋成才的实际行动,使其倍加珍惜我国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

3.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

1968年国际教育大会第64号建议书《作为学校课程和生活之组成部分的国际理解教育》中关于“公民和道德教育”的部分指出:“在道德和宗教教育方面,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应该直截了当,清晰明确,并强调人类团结的道德基础。

其目的在于培养一种对他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一种为共同利益而行动的愿望以及致力和平的决心。

科学和哲学的教学应该有相同的目标。

”在西方努力拓展和深化公民思想教育的同时,现代中国也在挑战和反思中重树公民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之一。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着力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建设,其对公民思想道德的具体要求覆盖了公民的私人生活领域、公共生活领域及国家领域,既体现了基本规范,又体现了理想要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经常性、渗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应该更有作为,它应包括如下内容。

①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大学生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度过校园生活之后,大学生们便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主力军。

因此,要向大学生们传递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③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学生是家庭的一分子,为了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必须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他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4.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素质教育。

首先,加强人文素质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品质,包括他们的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他们日常的行为习惯。

其次,加强科技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通过开展“科技月”、科技竞赛等活动,向学生传授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让他们掌握思维的物质技术手段与工具,更要注重引导他们转变观念,培养科学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注重身心素质教育。

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又不能让这些活动流于形式,应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是其基本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展现,它旨在用新的时代背景所赋予的新的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和道德要求去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属于品格塑造型的教育内容,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特别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网络伦理教育、生命观教育等。

1.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荣辱观属于道德观一个重要的范畴,它是社会对人的行为褒奖评价和人们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感受。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其荣辱观是不同的,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荣辱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这种紧密联系,决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重视荣辱观的教育。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型道德,既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也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

实施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加强学校生态道德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注重对青少年可持续发展道德观的引导,“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6]。

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道德教育中,首先要加强生态道德意识教育。

通过专题讲座、读书会、社团组织和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自然价值意识和生态美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适度消费意识、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创造意识。

其次,要加强生态道德规范教育。

生态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