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哲学思想摘要:老子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代的军事和外交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国家对外政策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从老子军事思想基本原则入手,对其在战争方式策略上的奥妙进行分析,解释其对后世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以道佐人避战不为天下先一、老子军事思想的理论《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为后人所留下的《道德经》,将宇宙大道以文字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涵盖了宇宙演变、阴阳互换、物种起源、对立转化、世间兴衰、待人处世、修身养性,乃至治国用兵、战争本质的透视,对战争的批判及用兵方策和韬略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与警示。
首次提出了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主张用无为思想治国平天下,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但是,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此,其在军事上的造诣也是空前的,对后来的统治者治国用兵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老子不是军事家,也并非处于统治阶级,更没有带过兵,但自古以来就有人认为《老子》是讲兵法的,还有研究古代史的哲学家将其与《黄帝内经》、《孙子兵法》相提并论,可见《老子》在军事上造诣之高。
老子不提倡用战争手段解决政治纷争,倡导“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
即从政者以道来辅佐君王,不要以军队称强于天下。
因为“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告诫世人就是最好的军队、。
精良之师,也是不吉祥的东西,天下万物都厌恶它,所以修道的人是不取的。
老子明确指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
大军过后,必有荒年。
大军所经之地,必攻城掠地,杀戮征伐;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大的征战过后,灾荒遍地,瘟疫流行,必然是灾年。
所以老子再三强调“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但凡兵者乃不祥之物,非君子所用,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它,还是看淡一些为好。
劝告为臣者要应天理,顺民意,以自然之道辅佐君王治国安民,不可崇尚武备,滥用刀兵。
老子非常厌恶战争,“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因杀人太多,我们用悲哀祭奠他,对打了胜仗的,就用丧礼来对待处理。
因战乱骤起,农耕必废、田园荒芜、残壁断垣、荆棘丛生。
两军对阵、横尸遍野,天人共愤、万民同怨。
所以老子再三强调“胜而不美,而美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打了胜仗也不是美事,它的美,就是乐于杀人。
对于乐于杀人的人,他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
“避战”是《老子》中最重要的军事思想。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老子生活年代战乱不断,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当然期望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在老子的思想中,战争都源自统治者的贪欲,是他们“争”的思想的体现,而违背了应有的“道”,即“无为”的思想。
不论是统治者还是社会都应该无私欲,无所图,回归原始社会的恬淡、纯朴,放弃心中的积怨与手中的武器,与自然合一。
这种理想社会是不能实现的,他脱离了现实,属于老子的幻想。
但是集中突出了老子以及当代人民的美好愿望。
可以说“避战”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延伸,虽然脱离现实,却也存在着现实意义与警示作用。
三国时代是继春秋战国后的又一个乱世,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刘备、曹操、孙权——这个时代的三位缔造者却走着不同的路线。
曹操——乱世之奸雄,东征西战,一生都想着南下进军,一统天下。
在官渡大败袁绍、北部平定乌桓后,不顾军队疲惫,坚持发动对南方的战争,最后兵败赤壁,遗憾终生。
孙权年少便接过父兄的江山,他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像当年项羽一样起兵江东,挥师向北,以图统一中原;第二条,励精图治、韬光养晦,先坐稳江东在力图发展。
事实上他选择了的第二条路,苦练东吴水军,保卫家乡。
这正暗合了老子养兵的思想,所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远。
”国家要有精兵良将,但不用来威胁或侵略别国,这才是真正的保卫自已的实力,是保证国家安全的唯一方法。
最后东吴成为了最后灭亡的国家。
刘备的实力弱小,汉末只能偏居一方,发展民生以待三分天下,于是势力逐渐强大。
但他最终忘记了治国用兵的根本,与人“争”,发兵东吴,输掉了几十年的积蓄,病死白帝城。
所以,君勿与人“争”,是老子留给后世的名言警句。
老子反对战争,但不排除战争,他提出的一系列军事思想及用兵之道,为后世的兵家弘扬。
他特别推崇“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理念。
认为弱的能战胜强的,以柔则能克刚。
他所得出的结论“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器。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即兵强的打败仗,木强则作器皿。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用兵逞强者必亡,强大的走下坡路,柔弱的走上坡路。
强兵虽处高亢强劲之势,却难能取胜,因为强大的事物其发展趋势是向下,柔弱的事物其趋势发展则是向上。
因此老子反复强调“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借以说明柔弱的要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武器不能拿来向人民示威的道理。
当今世界的某些国家常以自己的“利器”示人,就是在某种程度展示其霸权政治,以武力炫耀、威慑他国,妄图用最野蛮也是最简便的方式来处理政治纠纷和国际争端,而忘记了物极必反、强者易败的道理,貌似强大却外强中干,焉能修齐治平,易遭倾覆败丧。
而怎样才符合以弱胜强的用兵之道?两军对决首先要做到“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善于打仗的不要乱杀,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给以正面冲突。
用兵之道宜于含虚自敛,晦迹韬光,正所谓“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
既用兵时有句话,我不应该主动进攻而应防御为主。
不敢进攻而招致失败,这就叫做要进必先不进。
无故用兵,恃强妄进者必败,恃勇轻敌而好杀者必亡。
故“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争,哀者胜”。
最大的祸害莫过于忽视敌人,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
所以对抗的军队相互争战,悲观的一方胜,也就是哀兵必胜。
在具体的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方面,老子主张“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奇袭的方式出兵,以无为作为用兵的主导思想,不太看重,若无其事的就可取得天下。
这是因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提示君王将帅要想取得天下,不要经常想到打仗。
经常想打仗,就不会治理国家,一是不能得天下,二是得了也会很快失去的。
应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善策,将军事行为与政治目的紧密相接,尽量做到少耗材资,少伤性命,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知兵而非好战,用兵须先慎思,不战则胜,不战而得天下。
反之,若穷兵黩武,失道离德,必然是天下纷争,民不聊生,国家难以治理,天下难能太平。
老子军事思想之妙,使《道德经》的理念得以发扬,常怀忧虑意识,忘战者危,好战者亡,正确处理战争与和平二者间的关系。
对于战争一是反对,二是不怕,以战备防范战争,借道义抑制战争,用必要的战争手段去消灭战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带兵者应如水一般,不急功近利。
首先不为天下先,这并不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消极思想,而是一种战术意识。
不首先出兵,可以使你不成为众矢之的,天下人攻击的对象。
秦末楚汉相争,项羽自命清高,抢先称王,虽然势力最强,但各路诸侯均有称王之心,项羽便成了“眼中钉、肉中刺”,相比之下,刘邦深谙其略,假意退出争夺,在一方养精蓄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笑到最后。
刘邦便是“水”的象征,柔弱,但连绵不断,不与世人争,却是至善的表现。
二、老子军事思想的传承老子的军事思想蕴含深刻,是理想化的产物,具有局限性,但其用兵的态度、原则以及战略方面仍具有指导意义,其对之后的许多军事著作以及军事成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之中,《孙子兵法》最具代表性。
在之前阐述的老子的战术思想中大多在《孙子兵法》中得以传承。
结合老子辩证的思想,孙子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战争中只有全面的认识自我,并且了解对手,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盲目自大、轻视对手,取得战争的主导权。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孙则武认为善战者应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全面认识和比较敌我双方力量的大小与分布情况,积极创造我强敌弱的形势,相机败敌。
老子认为战争勿轻敌,这本身就是《孙子兵法》强调的重点。
其中的“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思想是同老子的这一思想一脉相承的。
《孙子兵法》与《道德经》一脉相承。
从文学修辞上看,这两部书均词约义丰、说理精辟、逻辑严密、文彩飞扬,妙语联珠;从哲学思想上看,《孙子兵法》直接渊源于《道德经》,孙武和老子一样也都是无神论者;而在论兵方面,孙武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老子思想甚至在几千年后仍有影响。
在兵法上以及辩证法上,老子思想与毛泽东的局势思想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争问题》讲的许多道理就是这个。
其中提到以战争消灭战争,就是我们的目的不是一味的打下去,而是为了消灭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后发制人确定为保卫祖国安全,巩固国防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首要原则。
可以说,后发制人的战争指导思想,贯穿于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反侵略作战的整个历史过程。
老子的“不为天下先”——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军事思想,揭示了弱军战胜强军的普遍规律。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列举了中国战争史上许多有名战例加以论证,如楚汉成皋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等等有名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4页)。
——这也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内容!正因为在相当长时间里,弱小的人民军队如何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面临的最为迫切的生死存亡问题。
所以,毛泽东在指导人民军队进行革命战争时,用马列主义观点科学地汲取了老子“不为天下先”、“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
他还提到“后发制人”,与“先发制人”相反,还是主要考虑了敌强我弱的格局的客观情况。
自己身处弱势,就要不暴露自己的力量,其中的精髓就是游击战争的思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正是老子思想的体现。
三、老子军事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意义老子的军事思想不仅在乱世对统治者有着警示作用,并且在和平年代,包括在当代,也有积极作用。
如今正值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时期,稳定的国际局势以及有效的外交手段是经济发展的保证,新中国初期,中国盲目跟随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对,迅速被孤立,仍然保持相对闭关的政策,闭门造车,发展缓慢,还走向了“左”的错误,从而导致十年浩劫。
新中国也在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改革开放后,走和平发展路线,实行不结盟政策,努力促进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外交得到了各国的认可,经济也得以飞速发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