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经典回放1.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经济发展与国家政治、统治方针政策的关系,同时从经济发展中提取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借鉴因素,体现“以史为鉴”的历史取向价值。
例1 (1999年高考第39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昊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记》卷五十四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材料四——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讲解 本题考查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结合体。
第(1)问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第(2)问要上升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这一点从人口在全国所占的比例的增长,“实仰东南财赋”等方面作出判断。
第(3)问则从政治稳定、政府重视、劳动力增加、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概括。
参考答案 (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评析 本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强度较大,区分度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导致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材料处理能力差,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不够,文字表达能力也不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欠缺。
2.重视对中国古代重要朝代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的考查,并以材料阅读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方面,材料解析题命题比较多。
例2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
读下图回答:(1)西汉和唐朝,在现今的天山山脉南北,曾先后设置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军事行政机构(或官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2)古代的“葱岭”相当于我国今天______市附近的___高原和_____山(3)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所反映的主要是哪一个时期、哪种宗教的艺术成就?丝绸之路示意图(4)读下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
(5)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
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新纽带。
它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
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
讲解 这是一道与经济、政治、民族、文化相关的典型文综题,题目前三问都是再认再观层次的试题。
第 (4)问要读图,从图中寻求答案。
第(5)问重点在“经济”和“政治”。
参考答案 (1)西域都护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2)喀什 帕米尔 喀喇昆仑(3)隋唐;佛教。
(4)从图示的资料可以看出,该地地处内陆,年降水量约50毫米,气候干旱,风沙埋没。
(5)①基础产业先行,有利于东西部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交流;②推动沿线各国的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③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的周边环境。
评析 层次性、综合性、深入性、全面性是高考命题高人一筹的方面。
通识的理念得到恰如其分的发挥:今后复习的思路即低起点巧深入。
3.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某一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考查方式在高考中早有体现,而且难度值可以调节,表现出高考命题的机动性。
例3 (1997年高考第45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 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结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接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
……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
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回答:(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讲解 此题借一个普通的“重农抑商”政策加以发掘,考查了依据教材又超越教材的新情境和新问题。
这是当今高考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的常用方法,对这样的题目的应对策略只有惟一的一条途径,那就是提高材料处理能力乃至整个学科能力。
题目出示的是清朝政府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分析农工商关系时,应结合材料,全面思考;“社会现象”从材料中提取。
参考答案 (1)重本抑末。
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2)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晶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评析 这道题是高考命题专家认为比较成功的命题。
试题考查了《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多项能力,效果好、区分度高,为近年来高考所出现的经典试题之一。
认真仔细揣摩这道题,从中体会和领略其命题方法和解题方法,对复习和解题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值得注意。
例4 (2000年高考上海卷第32题)宋金对峙时期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南北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
请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情况及其原因。
讲解 这道题还是对宋金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考查,试题考查的重点是“经济地位”和“情况”及“原因”。
经济地位这一明显阶段特征要精确概括,原因方面教材大多有叙述,归纳出来即可。
本题关键要得出“宋金对峙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参考答案 宋金对峙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大量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
(具体史实也可列举出来)评析 此题考查概括能力的特征比较突出。
主要因为阶段特征不是显性的历史现象,而必须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归纳、概括,才能得出结论来。
4.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经济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教材一般强调对经济现象的叙述,对经济现象的实质或本质的分析和说明不多,这些隐性知识便成为高考考查的选择切人点。
由此可见,高考命题选择的是师生不易察觉也不易模拟的内容。
例5 (1993年高考新科目组第48题)阅读下列材料:据雍正十二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载:“苏城机户类多识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银,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
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
……(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
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月示儆。
”回答:(1)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3)材料反映出官府对事实真相作了哪些歪曲?讲解 这道题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劳资斗争。
认识到这一点,解题就步人正轨。
现象和实质可从上面分析中得出;歪曲史实则要从材料中提取出来。
参考答案 (1)机匠罢工、机户告状,官府发布告示禁止罢工。
(2)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
官府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偏袒机户。
(3)把机户和机匠的关系说成“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把机匠斗争的原因说成“怀妒忌之心”;把领导斗争的机匠说成“不法之徒”;把机匠的合理要求说成“勒加”、“索诈”。
评析 这道题在当年的高考中属难度较大的题目之一,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历史材料的概括能力不足,第 (1)问漏答的较多;第(2)问中,不能得出“劳资斗争”这一结论来;第(3)问也是漏答较多。
看来,加强考生的材料处理能力是高考备考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点击热点1.经济史内容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内容的考查一般每年都有大题,考查具有范围广、题型分配全面的特点。
文科综合能力题经济史的内容更是重中之重。
从考查来看,试题一般不绝对只考经济史,常常与政治、文化等内容联系起来,以专题的形式出现。
2001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表现为第3~8题(“西部人口、经济、环境”题)、第 37题(“中国水土流失面积”题)、第38题(“科技革命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题)、第40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题),这些试题以经济史内容考查为核心,涉及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从内容来看,考查的是知识各方面的综合体;从学科来看,纵横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体现了当今极其强烈的“通识教育”理念。
2.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改革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等。
同时还重视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经济主张及其评价等等。
如:高考先后考查了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的内容,商鞅和晁错的重农主张,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和表现,隋唐时期的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五代时期南唐烈祖的治国方针、政策、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南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北宋的榷场含义及其作用,元朝经济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明清时期的地丁银、闭关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