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考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封战国:()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建规定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权至高无上;专秦朝中央设置丞相、()、()等官职,地方推行();制焚书坑儒,加强()。

主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义设立三省六部制中隋朝开创()用人之权收归中央。

央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发展了隋代开创的()制集宋太祖通过(“”)的方式解除石守信等武将的兵权;权北宋实行文治,消除地方分裂因素。

政实施行省制度,中央设(),地方设();治元朝中央设(),管辖西藏和少数民族事务;的建在中央:朱元璋罢中书省,废宰相制,权分(),设殿阁大学士立明朝明成祖时设内阁;与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加思想上:规定科举考试采用()强清朝:在中央:雍正时创立()、乾隆时撤消()。

思想上:大兴()。

目的:加强对各地统治。

地西周:分封制办法:周王对贵族“授民授疆土”。

诸侯与周王关系为效忠和接受效忠。

方作用: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权力起了重要作用。

统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地方。

治秦朝:实行郡县制度,郡守、县令管理地方,都由皇帝任免并听命于皇帝。

与西汉:汉武帝采取了削弱侯国实力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行隋唐:地方上设州、县,隶属于尚书省。

政元朝:行省制度:中书省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

措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分别管理地方行政、司法、军事施三权相互牵制,统于中央)。

(六)、难点互动1、秦朝和隋朝,都是在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大一统朝代。

比较一下,它们还有哪些相同点?(1)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如秦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开创了科举制。

(2)都兴建了一项闻名于世的伟大工程:秦修长城,隋建大运河。

(3)都是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4)都因统治者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

(5)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教训。

西汉、唐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繁荣局面。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 )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

生产工 商周时期:使用( )器工具。

具的改 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出现进发展 唐宋之际 犁田和插秧工具:曲辕犁 灌溉工具:水车推广普及 (1)大禹治水兴修水利 (2)战国时,李冰修筑都江堰 (3)隋朝:开凿大运河。

(一)农 附: 中国古代两大至今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简表 业 的 发 展半坡原始居民: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农作物 河姆渡原始居民:水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发展 西汉:从西域输入苜蓿、芝麻、大葱、葡萄、核桃、黄瓜、蚕豆等。

水稻成为南方第一位的粮食作物,占城稻引进推广; 唐宋之际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在江南得到扩展;茶叶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二)、手工业1、商周青铜铸造业:人们将铜、锡、铅熔冶成青铜器。

商朝司母戊鼎是著名的大方鼎。

2、冶铁业:春秋后期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

3、纺织业:两汉时期,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亚和欧洲;宋代,丝织业出现南方胜过北方的态势。

4、棉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5、陶瓷业: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烧制陶器(彩陶);秦始皇陵兵马俑;唐朝“唐三彩”;两宋出现许多著名瓷窑,景德镇成为瓷都。

朝代 名称人物成就 作用战国都江堰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变成千里沃野,至今仍造福人民隋朝大运河隋统一后,两代君主先后下令,开通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1)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2)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

6、建筑业: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会建造房屋。

秦朝修筑万里长城;隋唐建筑业兴盛,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唐都长安市坊分开,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明朝北京故宫和明长城。

6、造船业:三国时期孙吴造船业比较发达,卫温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台湾;宋代的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三)、商业1、货币演变:秦朝圆形方孔钱,西汉五铢钱,北宋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纸币与铜钱等并用。

3、交通:西汉丝绸之路通西域。

隋朝大运河通南北。

唐朝对外水陆两路东达朝鲜、日本,西达西亚各国。

(四)、对外贸易(1)西汉:丝和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亚、欧洲。

(2)唐朝:和日本、等亚非欧国家贸易往来,大批外商定居与广州、扬州、长安等城市。

(3)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来自亚非欧的商人和使节络绎不绝。

(4)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

(5)清朝前期:严厉限制对外贸易,采取闭关政策。

(五)、难点互动: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和基本经过(1)六朝时期,相对于北方,江淮以南社会比较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六朝政府推广牛耕等措施,经济出现逐渐上升发展的重大转折,为唐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2)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期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

中国古代战争和战役1、中国古代战争的有关类型①奴隶社会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争霸战争。

②封建国家的统一战争:战国时的兼并战争、秦统一六国、隋统一南北、唐初的统一战争、元初的统一战争、清初入关后的统一战争等。

③中原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战争:西汉时对匈奴战争、宋与辽夏战争、宋金战争等。

④平定叛乱、维护统一的战争:清平定蒙古和回部贵族的叛乱等。

⑤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抗倭战争、郑成功收回台湾、康熙帝反击沙俄入侵的战争。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反击外来侵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才可以称得上民族英雄。

如上述人物戚继光、郑成功,另外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关天培、左宗棠、邓世昌等。

⑥统治集团内部之间的战争:楚汉之争、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等。

⑦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等。

如秦朝末年农民战争。

2、对中国古代战争的评价①战争是政治斗争的继续和最高表现形式,一系列战争为更朝换代创造了条件,战争也不断改造着各种政治力量,战争更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些战争也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创造了条件。

长期的战争形成的战乱,破坏了社会正常发展的环境,形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

②正确区分战争的性质,是评论战争的重要前提。

一切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都是代表了中华民族利益的,也是正义的。

其性质应为反侵略性质。

③历史上汉族王朝与各少数民族间的战争、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战争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带有侵略反侵略性质。

但必须辨明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的不同性质。

任何民族统治者对其他民族实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发动掠夺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反之,被压迫民族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是正义的、消灭割据势力,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是正义的;而统治阶级为实现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战争,只能对人民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都应否定。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一、民族交往与中外交流要点1、西汉时期:(1)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的兴盛:从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代罗马)。

丝绸之路是古代联系中国同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的主要途径,对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2、唐朝(1)民族政策:唐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体现了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发展藏族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3)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外来居民由西域商人、中亚艺人、日本遣唐使、天竺的高僧等。

(4)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

后带回佛经600多部,撰成《大唐西域记》。

(5)鉴真东渡:受日本僧人邀请,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积极传播佛教,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

还积极传播唐朝先进文化,修建了唐招提寺。

(6)日本遣唐使十多次到中国来学习交流,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3、明朝(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明政府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从刘家港出发,经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1、匈奴(1)秦始皇时,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

修长城防范匈奴来袭。

(2)西汉武帝时前127至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进行三次大规模反击,解除了长安和北部边地的威胁。

2、契丹(1)隋唐时期,逐渐强大。

唐末,开始农耕和定居生活。

(2)916年,阿保机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与北宋并立。

辽宋有战有和。

(3)1125年,被金所灭。

4、党项(1)北宋初期,首领称西夏王。

(2)1038年,夏王元昊称帝,发动对宋战争,后宋夏议和。

3、女真、满族(1)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金,先后灭辽、北宋、与南宋对峙。

后被蒙古所灭。

(5)明朝后期,女真建立后金,后改国号为清。

(6)清军入关后,迁都北京,统一全国,建立清朝。

辛亥革命后改称满族。

7、蒙古(1)铁木真统一各部,于1206年建蒙古政权。

后灭西夏,金等政权。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8、吐蕃(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以游牧和农耕为主。

(2)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和唐文成公主成婚。

(3)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民族分布与历代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地区民族分布历代政府的管辖东北(1)唐朝,靺鞨族(2)北宋时,女真族(3)明朝时,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洲,辛亥革命后称满族(1)元朝设辽阳行省(2)清朝设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辖区。

北、西北(1)匈奴(2)突厥(3)回纥,后改名为回鹘(4)党项族、羌族一支(1)西汉在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2)唐朝建立安西、北庭都护府(3)清朝设乌里雅苏台、伊犁将军辖区西南吐蕃(1)唐蕃和同为一家(2)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3)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4)清朝设立藏大臣,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东南台湾名称沿革:夷洲(三国两晋南北朝)—流求(隋唐五代)—琉球(元)—小琉球(明朝)—台湾(清朝至今)(1)230年,卫温到达夷州(2)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3)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4)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三、对外关系朝代人物事迹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唐朝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终于到达,在日本居住十年,传播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取经,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游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元朝马可·波罗元世祖时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此书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