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本专题考试大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其主要内容为小农经济,井田制,土地私有制2.手工业的发展,其主要内容为青铜器,铁器,瓷器,丝织品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其主要内容为城市商业发展,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帮的出现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业方面:小农经济的形成、汉代田庄的特点、租佃制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2.工商业方面: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本专题多以农业或商业为突破口进行设计,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是命题的重点。

【知识框架】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2考点二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点三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明清时期继续繁荣,“商帮”出现(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高考真题演练1.(2018·全国卷ⅡI·T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以铁器实物的考古发掘地区分布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理解。

【解析】选D。

依据题干信息“铁器实物”,无法得出是否为铁制农具,故A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各地铁器实物的考古发掘情况,虽然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无法得出“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故B错误;材料中铁器实物“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错误;古代社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图中铁器实物发现地在黄河中下游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说明战国以前此地区社会发展程度较高,故D正确。

2.(2018·全国卷Ⅱ·T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考查意图是让我们认识到好的惠农政策,不一定得到好的效果。

【解析】选B。

题干所述内容出现富商大贾说明抑商不明显,但国家免除实物田租是重农的表现,未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排除A;题干也未涉及粮食价格低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排除C;税收的数量和种类是由政府决定的,而非商人,排除D。

由于西汉需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于是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导致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直接后果就是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受阻,故B正确。

3.(2018·全国卷Ⅰ·T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以“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切入,考查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下,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解析】选A。

根据题干信息,若工匠在受雇期间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辄另谋高就,可知当时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雇佣”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反映出手工业的进步,故A符合题意;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和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B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盐业专卖制度长期存在,D与史实不符,排除。

4.(2018·全国卷Ⅰ·T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以“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朝贡贸易”切入,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解析】选B。

A的重心体现在了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这与题干主旨不符,且结合中国古代绘画的相关知识可知,明代以前的中国传统绘画中已出现了动物类题材;从题干可以看出,朝臣用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来解释朝贡的奇珍异兽,“麒麟”体现了中国文化观念,就是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B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时期为防止东南沿海一带百姓与倭寇相勾结,继续实行海禁政策,故C说法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的结论,排除D。

5.(2018·北京文综·T13)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通过对南宋初期经济发展的史实描述,论证南宋时期人口迁移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选B。

依据材料可知,南迁的中原士民规模大、数量多,在饮食习惯上对麦面需求大,故①正确;“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说明南方耕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③正确;②为明朝时期农书,与本题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曲辕犁,排除④。

综合以上分析选B。

6.(2018·北京文综·T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

据此表可以得出(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通过明朝中叶以来市镇数量的统计,论证明朝中叶以来市镇的发展状况。

【解析】选B。

处于明清之际的“1551-1722年”,市镇数量是113个;处于晚清及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723-1861年”,伴随着松江一带通商口岸的开辟,市镇数量增加到167个;到民国建立前的“1 862-1911年”,市镇数量扩大到369个。

说明市镇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封建经济本身发展的推动,另一方面是受到近代社会环境的影响,故②③正确,选B。

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问题,故①不正确;④中的民国政府应从1912年开始,与本题时间不符,可排除。

7.(2018·全国卷Ⅱ·T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

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的回答先是按照时间划分层次为“先秦”“唐宋”等,然后概括层次的大意,从培育时间、种植范围、著书立说等方面概括;作用指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或者效果,联系大豆与人们生活、食物结构变化、国家救灾、备种等角度回答。

【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8分)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4分)10.(2018·天津文综·T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

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

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4分)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

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

(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2分)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

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

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

(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5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五大学科素养。

本题围绕传统农业,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概括、说明、分析等学科方法的掌握情况,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关注民生的热点。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柱状图可以得出农业发展趋势是缓慢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