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氏教育中如何体现完整人格的培养
蒙特梭利科学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即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 使孩子一步步建构起完善的人格。
什么是正常化, 蒙特梭利认为,通过专心工作, 使幼儿的需求得到满足,
因而达到心智上的平衡与和谐。
蒙特梭利发现, 正常化儿童有以下共同特性:自发性集中心智, 喜欢重复练习, 自由选择爱好秩序,
喜爱安静有强烈自尊, 身心合一等十二项。
通俗一些讲, 正常化也就是守纪律的、专注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独立自主的、有秩序感的、有创造力的、有冒险精神的、能适应社会的、被社会所接受的人格魁力。
比如说: 在公共场所要有公德意识, 要会主动排队,
遵守规则和秩序, 不打扰和影响别人, 不给别人带来麻烦,会尊重
别人等等。
在蒙氏的教学当中是如何体现对幼儿完整人格的培养呢?我就近几年的蒙氏教学经验中的一些体会来和大家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 从设置环境来看。
蒙氏教室的区域划分非常明确, 每个区域的标志、区卡的设置、订正线、小脚印、等待线、小椅子等, 这些设置都在提醒孩子我们生活和学习的这个环境是井然有序的。
比如, 上下午的工作是分开的, 区卡的设置是有限制的。
在选择工作时,孩子们要排
队插卡, 要学会等待, 如果等自己排到了而没有区卡
了, 则可以到其他区去选择, 而不能和别人插在一起, 更不能把别人的卡去掉插上自己的卡, 这是不允许的。
每种教具的订正线提醒孩于要学会物归原位, 而不能随便一放, 拿教具时要轻拿轻放, 爱护教具。
让幼儿养成负责任的习惯。
小椅子的存在也提醒了幼儿做任何事都要遵守秩序和规则, 若你违反了规则要被罚坐小椅子。
提醒孩子要尊重环境、尊重别人、遵守规则和秩序, 要有是非观念, 养成自发性的守纪律。
二、怎样从老师的行为方面培养幼儿的完整人格。
教师要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 就要注意自身完整人格的培养。
如:首先看看自己是否属于完整型的人格, 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是否都具备, 而人性中最脆弱阴暗的一面是否也拥有。
经常自省自查,摒弃那些不良的一面。
如: 暴躁、武断、虚伪、虚荣等等尽量向孩子展示美好的一面。
要做到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
让孩子遵守的规则, 那么老师首先要遵守。
教师在孩于面前讲话要轻声慢语,要尊重孩子,要友好、亲切,不能粗暴,要蹲下来和孩
子说话, 认真观察他们的行为,理解他们的心理, 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也要注意, 要团结、互敬。
老师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老师人格中的不完善势必也会造成孩子人格的不完善。
所以,老师要和孩于一起成长, 一起完善。
三、从教具的设置方面培养幼儿的完整人格。
蒙氏班的教具每种只有一样, 而不是人手一份。
如果今天这个孩子去选择了粉红塔,那么其他孩子要去选择其他教具, 而不能去争抢,要学会等待,等别人做完
之后再去选择,或者去征求别
人的同意,一起工作;如果别人不同意,就不能与别人一
起工作;
这是培养幼儿社会品质的机会, 也是人际关系培养的切
入口。
教具都有自我订正的功能,也有提示卡, 让幼儿
能够自发地学习,而
不是毫无目的的乱玩。
因为无目的地摆弄教具, 无助于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例如: 有一次我班有一个
小朋友在做长棒和粉红塔的组合排列, 由于我提前做了
提示卡,所以让他终于按照
提示卡摆成之后,他的心情甭提多高兴了, 他激动地告
诉我说: “老师你看, 我摆的和你图上的一模一
样。
”我及时地鼓励了他: “你真棒, 你摆的真好,
我这里还有一些卡片,我相信你一定
能摆出很多种造型的。
”我不仅培养了他的自信, 又给
他提供了新的挑战, 鼓励他再尝试的积极性勇气。
如
果孩子对教具没兴趣,
则表现出不专注,浮躁, 并去干扰别人的现象。
所以,老
师一定要
熟悉每一种教具的教育内涵,适时地去引导孩子, 避免
孩子出现烦躁,无趣的情趣。
并要提前根据孩子的状况
制作和投放教具
不能等孩子发展起来后再投放,这样会耽误了孩子, 影
响孩子的发展,压制孩子积极人格的发展。
四、从课程安排中培养幼儿完整人格。
在课程的安排中, 五大领域的课程是相互渗透, 同步进行的, 要依据孩子的发展状况而安排课程, 不能机械地死搬硬
套。
例如, 新生刚入班时,以建立秩序感,培养自理能力方面为主, 就要以日常生活教育为主, 因为日常区的工作较为简单, 较熟悉, 孩子也就
感兴趣。
只有感兴趣了, 孩子的情绪才会稳定、
才会才会集中、
自发地学习。
儿童自行的学习,成就感就越大, 旧经验的不断积累,
会让孩于不断地满足。
慢慢地, 他就会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他会觉得来幼儿园比较有趣,他就会主动地去适应这个环境, 去尝试其他的一些教具, 他的独立性就慢慢地形成了。
日常是基本化、概念化的,而感觉是精准化、抽象化的,只有在日常工作的能
力、经验都有了之后, 才能用语言将抽象的感觉具体表述出来。
孩子在日常工作的抓、穿、插等工作中, 五指的灵活和精准性得到提高, 才能延伸到感觉教育中的程序性的规则, 对应是数学的第一个概念, 抓、舀、倒、夹等工作感觉的带座插圆柱体都是在
培养孩子的对应能力的。
这些工作都是在培养新生的对应感, 而对应感越强就越有安全感。
孩子有了安全感就会不断地探索发现自信心、成就感、独立自主能力等等人格特质就这样一点一点地逐步建立起来了。
到了后段,依据孩子的发展状况, 不断地预备新课程,以适应孩子每个阶段的不同需要,及时更新、变换用具, 及时跟上孩子的发展, 帮助孩于完整人格的建立。
五、怎样从老师的行为辅导中培养幼儿的完整人格。
老师切忌不要成为孩子的一种干扰, 要成为一名协助者。
当孩于违反规则时, 必须不厌其烦地去提醒、暗示、甚至用椅子来惩罚,以提示孩子内省自己的错误, 当孩子有进步时要及时地鼓励、表扬、肯定, 让孩子获得喜悦, 体验成就感。
老师要不断地重复教室规则, 不断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行为,而不能粗暴、武断地干涉孩子,扼制他们的发展, 老师的辅导介入时机要恰恰相当,要
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 通过分析他们的行为而思考自己该不该介入指导。
例如: 当孩子正在工作时, 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 当孩子遇到突发事件时, 该不该介入, 是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还是老师从中协调都是一门学问, 一个肯定的眼神, 一个鼓励的微笑, 一个赞许的表情, 都会给孩子莫大的信心和鼓励。
例如: 我班小朋友中午在铺床时, 一个两岁多的小朋友也试图去抱褥子, 在班上, 一位大孩子赶快制止了他说:“你太小, 抱不动, 给我吧。
”我听到后,
马上对这个大孩于说: “你想帮助小妹妹, 这是很好的表现, 但小妹妹也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你要相信她,她能做到的。
”我既保护了这位大孩子的自尊, 又培养了他的自理能力, 当孩子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某件事时, 老师要及时地给予鼓励, 给予正面的引导, 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一种满足, 一种快乐的经验, 他会想: “我也能和哥哥姐姐一样抱褥子了, 也能和他们一起工作了。
”这样一来,会帮助孩子形成一种积极的, 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了帮助幼儿养成完整的人格, 老师要做得很多很多, 要炼
就一双火眼金睛, 能洞察幼儿的内心世界, 要修得一台匕
身好德性, 能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要具备百事通的本领, 随时和孩子一起解答疑难问题。
总之, 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成长, 不断地进步, 先让我们自己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蒙氏老师, 进而培养出一批批完整人格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