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德育目标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日本德育目标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日本德育目标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摘要]中日两国均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作为体系形成教育法律法规。

日本的德育目标因其历史文化背景而呈现独特的特点,借鉴日本学校德育的优良做法有利于我国德育体系的分析与发展。

[关键词]日本德育比较教育启示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未间断。

尤其是教育方面,近年来两国大量互派留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各学校之间更是互派访问团队,极大地推动着两国教育政策与经验的学习与借鉴。

1999年至今,日本文部科学省陆续修订并实施各教育阶段的《学习指导要领》,其中对于学校的德育同样提出了相应的规定与要求。

一、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
1995年11月23日,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其中强调“高等学校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德育的特点如下:
1.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为中心,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
爱国主义是我国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准确把握
当代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和首要任务。

高校开展德育的基本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是整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深厚、最淳朴的感情,它是通过千百年厚重历史的积淀巩固起来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了解祖国的发展历史,从而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思想信念。

我国高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即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

做政治思想合格的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希望,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2.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
我国德育目标的制订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德育目标本身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这里所指出的“两课”是指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突出地表现在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中。

3.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中国高校的德育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3]。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成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思想世界,三者互相作用,决定着人们的理想信念,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关系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在对大学生三观的培养中,应始终渗透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培养,高校德育要通过培养学生的三观,使他们懂得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树立共产主义目标和信念的前提下,正确和理性地认识社会、看待社会问题,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自己树立正确的行动指南。

二、日本德育目标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1.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作为首要目标,但培养方式应全面有效
我国的德育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特色以及国情,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进而培育一批符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培养途径上,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通过辅导
员等专任的德育工作者,借助日常管理,结合党团组织的建设为德育提供有效的平台。

日本的德育同样重视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在通过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把教育内容编成教材进行授课的同时,将德育渗透进各学科的教育,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爱国主义。

具有特色的是,日本学校利用专门的道德时间集中展开道德实践,通过生活指导、课外活动等方式全面性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2.在强调明确指导思想的同时,应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作为指导,为促进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而颁布实施的。

中国高校的德育,旨在让学生培养并加强社会主义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日本学校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尊重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和意见,重视他们的感受、想法以及对事务的看法”[4]。

日本学者认为,为贯彻尊重个性原则,有必要适度地接受、包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如果在学校里强制规定某些特殊行为,就不可能实现尊重个性,并且必须对每个学生在家庭及社区中所养成的行为模式给予尊重。

因此,需要尽量从宽广的视野出发来选择判断善恶的标准。

这也是如今进行教育改革的靶向所在。

[5]可以说,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日本德育,甚至是整个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主攻方向,同时也为我国德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

3.应在德育过程中树立学生独特的国际社会观念
中国德育本着既反对崇洋媚外,也反对盲目排外的原则,引导学生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成果,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

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懂得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依托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伟大事业,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需要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同时也是世界稳步和平发展的重要一环。

对于日本,明治维新使其真正跨入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同时也为日本人国际社会整体化印象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日本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中既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伦理道德,又存在具有资本主义特点的价值观念,其形成的统一体影响着日本国民的国际社会观念。

当代日本学生正通过学校等不同渠道积极走出国门,这必将推动日本国内国际社会整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3]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z].19951123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z].19980610
[4][日]早田惠美.社会化による個性化をめざす道徳教育の創造:「自己形成」メディアとしての体験活動を通して[d]. 兵库県:兵庫教育大学学術情報リポジトリ,2002:19
[5][日]茂木喬.道徳教育の進め方についての一考察:総合的
で伸びやかな人格形成を[j]. 千葉敬愛短期大学紀要,2004,26:30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