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黄洁扬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他年轻时虽有积极从政的愿望,却终始不得志,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
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
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孔子的德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下面我们就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作一粗浅分析。
孔子的德育思想非常繁杂,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重德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德治论”是其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德治论”在政治上注重以道德教育为主,把德育与政治相提并论,强调德育必须为政治服务。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他还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他看来,刑政不如德治好,刑罚只能使民众畏惧而不敢为非,还不能使他们耻于为非,而实行“德治”后,就不但能使民众知耻,还能从内心改正其非,收到化民的效果。
而“德治”的关键,在于君主、臣民、父子等整个社会成员都具备相应的道德品质,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认为这就有赖于道德教育。
通过道德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行,形成整个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为政治上实行“德治”创造条件。
一旦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形成,势必风吹草偃,产生巨大的安定社会的力量。
2、为仁“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是他的德育思想的核心。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仁”,那么,孔子心中的“仁”指的又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孔子“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克己复礼”、“孝悌”。
第一是“爱人”。
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问仁,子曰:“爱人”。
一般说来,儒家是主张“亲亲而民”的。
这就是从亲子之爱出发,推己及人,从爱有等差扩展到广泛的爱。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孔子所说的“爱人”仅仅理解为奴隶主和贵族之间的阶级爱,因为,它还包括着对广大庶民、奴隶的“仁爱”。
第二是“克己复礼”。
孔子讲的礼,是以仁德的内容来充实礼的内容,把礼作为修身治国、整齐上下的经纬。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服自己非分的私欲,让君主具备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时刻以伦理道德的原则约束自己,使他们守其道,实行轻剥削、轻压迫的政策。
从根本上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风气,使国家出现一个天下大治的局面。
第三是“孝悌”。
孝悌是孔子直接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规范。
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尘。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父子之间的爱,悌是弟兄之间的爱,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很重视孝悌的教育,这说明孔子强调德育注重内心情感这一特色。
在道德观念上,孔子进而把孝加于发展,延伸并与忠联系起来,以事父母之心事君。
从骨肉亲情引向社会政治统治,这就是孔子从齐家到治国的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的道德教育特征。
3、克己守道孔子主张在与人交往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所谓“克己复礼”。
在与人相处时,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克服个人非分的欲望,不为损人利己的事,从而达到仁德的要求。
二德育原则观孔子德育原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追求道与德的兼顾孔子进行道德教育时,既注重道德规范的教养,又注意道德意识、道德情操的教育。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只有表面的规范言行,而内心却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他只是一个伪君子。
(二)提倡道德修养应该从自身做起自我修养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
他的道德格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实际上,他所提倡的推己及人的思想也是“推爱及人”,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人伦关系的和睦。
推己及人之道还体现了孔子关于个人、家庭、国家层层相连的社会观,即由个人的修身而及于治家,再及于治国。
(三)智、仁、勇并举孔子认为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成人”,必须兼有三德。
“智”是深通君子之道的精神境界,它可以使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从而趋利避害。
“勇”包含了见义勇为的思想,勉励行道的精神,刚强而坚毅的意志力,不同流合污的气节,承担重任的气概以及为道义而献身的精神。
三者中“仁”的地位最高,对“智”和“勇”起统帅作用。
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有“仁”,道德修养仍不全面。
仁而无智,仁而无勇,既不能和理解仁德,更不能实施、捍卫仁德,所以,“智”、“勇”要受“仁”的制约。
三德育评价观(一)重道义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义和利的问题。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并不反对利,只是他认为当义和利发生冲突时,利应服从义。
孔子告戒人们,修德之人要“见德思义”、“见利思义”,不要“见利忘义”。
(二)重大节孔子认为评价一个人应重大节而不要拘泥于小节,并以管仲为例。
管仲因国亡,而被敌国齐俘获,并辅助齐国君称霸春秋。
虽然管仲在辅助过程中采取了一些不得民心的做法,但最终取得了成功。
孔子评价管仲时认为其是“小节无损”(三)不以成败论英雄道德评价重在评价一个人的品德,而不在其人的成败。
因此,人时应“以立德为上,立功次之,立言为下”。
四道德方法观(一)因材施教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其智力水平的不同来“因材施教”。
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一书中曾说:“天赋的特殊性,是分工产生的基础。
”由此可见,马克思也承认人的智力是有差异性的。
而孔子很早便注意到人的这个特点,所以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以下水平的人,贝,J不可以讲高深的学问。
”根据这个原则,他深入了解他的学生们的不同智力、兴趣和能力,掌握他们每个人的特点,并施以不同的教育。
(二)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孔子是古代首位创立启发式教育的教育家。
他认为,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灌注式妁方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同时诱导他们主动思考,如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去开导他;其次是要在他想说出自己意见而又说不出时,再去启发他况出来。
另外,一定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总的精神是指教学时不能只强迫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三)内省在孔子看来,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道德的主体,无论在道德实践中,还是在德性的涵养中,自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一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美德的养成,主要不是靠“外烁”,而是靠“内化”依靠自我的努力与锻炼,内在的修养与锻炼才能使人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从道德论上肯定了每一个主体为善为恶的自觉和自由。
(四)发挥榜样的作用在孔子看来,榜样的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发挥:一是典范。
孔子认为典型人物的高尚想、规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是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在教学中常用品德高尚的人物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他主张向贤者学习,不要向不好的入学习,以不贤人为镜子,看自己有没有他们同样的缺点。
二是示范。
孔子不仅以知识教人,而且以言行风范感人,处处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弟子,为世世代代所仰慕。
孔子虽然博学,精通六艺,但却非常谦虚好学,不知疲倦。
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孔子同时认为以身作则的力量是巨大的。
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五)陶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提倡用诗歌、音乐来陶冶弟子的性情,认为艺术与精神是相互影响的,诗歌、音乐对人的精神丰富和品格的形成、完善具有教化作用。
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由此可见,他对《诗经》、音乐的对人的教化作用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
『因为看重诗歌、音乐对人的精神的陶冶作用,所以他很重视培养学尘的学习兴趣。
同时,孔子也很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他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引入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快,“欲罢不能”。
孔子的德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意义虽然已历经两千余年,但孔子的学说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孔子的德育思想的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待孔子的态度是我们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试金石。
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
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予总结,承继这一分遗产。
”山此可见,孔子德育思想的精华部分对我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孔子德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意义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必须确立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确立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是特定历史背暴下对教育所提出的特殊的要求,它的任务在于,在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条件下,通过塑造人们的心灵、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使整个社会的成员在一套统一的道德思想指导下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大变革曾使两干多年前的孔子认识到“饰礼乐,选人伦”教化民众、统一思想和规范行为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也处于一个山传统和封闭走向现代和开放的关键时期,而对形形色色的思想的冲击,也必须确立起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教育人们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使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牢牢地在全社会扎根,以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要。
3.2必须加强道德规范建设,界定好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大力提倡的,什么是必须坚决反对的,这是道德教育的根据没有明确的道德规范,就没有成功的道德教育。
孔子非常注意对道德规范的建设,经他整理的以及他自己创立的道德规范,为人们确立了一系列有章可循有礼可依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旧观念的交替时期,义利之辨、价值之争还常常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行为取向变得无所适从,人们迫切呼唤着完整科学的道德规范的确立。
学校道德教育也只有以道德规范为根据来展开,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一贯的道德品质的道德人。
3.3必须优化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支撑,道德教育更是如此。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对思想道德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社会现实的文化、政治、法律、舆论等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选择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