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


然后行动脉内rt-PA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其中完
全再通率为54%,部分再通率为27%,安慰剂组完全
再通率为10%,部分再通率为40%。治疗组和安慰剂
组有症状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8内激光辅助溶栓、超声辅助溶栓和机械溶栓技术,
但均只见于病例报道,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有待于进
主讲人:***
概念
脑梗死超早期内、使用溶栓剂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 减轻神经元损伤、挽救缺血半暗带。
超早期(4.5小时)、急性期(4.5~12小时)、坏死期 (24~48小时)。
脑血流阻断30秒,脑代谢发生改变;1分钟,神经元停 止活动;5分钟引起供血区神经元死亡。
溶栓机制
血栓形成机制:血管病变→血小板粘附→释放ADP→ 血小板血栓(不稳定)→纤维蛋白形成→RBC、WBC、 PT→纤溶系统被激活,
和安全性。
溶栓治疗的并发症 出血 再灌注损伤 再闭塞 溶栓不通
溶栓后治疗
24小时内绝对卧床、不行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出现严重头痛、呕吐,急性血压升高,症状体征加重, 紧急行头颅CT检查
24小时后复查头颅CT
抗血小板聚集
降纤 抗凝
其他治疗
卒中单元
卒中患者,尤其是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整个
转归结果类似。
与rtpa静脉溶栓相比,链激酶(SK)的使用则不被看 好,3项SK试验均因转归不良、病死率和出血发生率 较高被迫中止。我国九五攻关课题结果显示,尿激酶 (UK)6h内溶栓有效且相对比较安全,其它溶栓药物 如葡激酶很少有报道。
动脉溶栓
方法:颈动脉穿刺注药和超选择
性血管内溶栓(经股动脉插管,全 身肝素化,血管造影确定闭塞部位 后,经微导管接近局部栓子或接触 栓子注药)。
逆或不可逆性缺血阈值的筛查。15O正电子发射体层
摄影术(PET)可定量检测局部脑灌注和耗氧量,可 通过确定局部CBF下降、氧摄取(OEF)增加和氧代谢相 对保留(即灌注不足)提供卒中患者存在半暗带的最 重要证据。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是一种测量
相对CBF的微侵袭方法,可确定可逆性缺血的阈值。 以上影像学检查为临床上判定超过3小时时间窗患者能 否从溶栓治疗 中获益提供了依据。
溶栓治疗方法
静脉溶栓
药物:rtPA
方法:0.9mg/kg (最大剂量90mg),先静脉推注 10%(1min),其余剂量静滴(60min)。治疗开始 后24h内严格观察血压和神经功能变化。
发病4.5h内的患者,3个月时治疗组转归良好者为31
%~50%,而安慰剂组为20%~38%,卒中后1年时
神经血管影像学技术的应用
MRI技术的应用使得根据病理生理学基础,而不是所
谓的3h时间窗选择适合溶栓治疗的病例成为可能。弥 散加权成像(DWI)可显示水弥散受限的区域,即细 胞发生水肿的区域,而灌注加权成像(PWI)可显示 血流灌注改变的区域,即组织灌注降低区。
缺血早期DWI异常信号位于病灶中心,PWI显示的
对专业人员和技术设备的要求较高,用药前时间的延
误、导管对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和引起血管痉挛以及 有对比剂过敏等情况。
动静脉联合溶栓
在动脉溶栓的基础上,一些研究开始尝试动静脉联合溶
栓,并且发现血管再通率高于单独动脉溶栓。有报道一
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1期
临床试验,治疗在3h内进行,先静脉给予rt-PA或安慰剂,
研究表明,发病4.5小时内行r-tpA溶栓是有效和安 全的,但仅有3%的卒中病人能在4.5小时内接受这一 治疗。
治疗时间窗的个体化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卒中患者的
个体情况不同其缺血半暗带的演变也不尽一致。缺血
半暗带可在一定时间内随着血流再通、血流恢复得到 挽救,也可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转为不可逆的 坏死组织。这与脑组织的缺血时间、患者基础状况 、 闭塞血管的大小、有无侧支循环以及脑组织对缺氧的 耐受性有关。
低灌注区通常大于DWI异常范围,随着缺血时间的延
长,DWI异常区会逐渐扩大,并可与PWI异常区相匹 配。如早期恢复灌注,DWI异常区不会扩大,而PWI 异常范围会逐渐缩小。DWI与PWI不匹配区可指示半 暗带,可进一步确定脑组织梗死和恢复的灌注阈值。
新的CT技术,如氙增强CT和灌注CT均可对局部脑血 流(CBF)进行定量,可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
纤溶酶原→纤溶酶→纤维蛋白溶解成碎片、降解多种 血浆蛋白及凝血因子
溶栓药物
链激酶 尿激酶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
溶栓治疗适应症
年龄 时间窗 意识 体征及NIHSS评分、头颅CT 血压 无禁忌症 家属同意
溶栓治疗时间窗
决定溶栓治疗成败最关键的问题是从发病到开始治疗 间隔的时间,即治疗时间窗。溶栓治疗的前提条件是 存在缺血半暗带,其与治疗时间窗密切相关。
一步评价。
影响溶栓治疗转归的因素
从发病到开始治疗的时间
是影响溶栓治疗转归的最为重要的因素,ECASS试验 表明,0~4.5h溶栓比0~6h的效果更好,因此在包括 接诊、转运、急诊检查和介入操作等各个环节都应尽 量缩短时间。
基线状况
病人的年龄、溶栓前血压、血糖、病情严重程度、CT
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早期改变影响溶栓治疗的有效性
优点:用药剂量小、局部浓度高和全身不良反应少、
操作过程中可反复进行血管造影,清晰显示闭塞血管
部位、闭塞程度和侧支循环情况,并监测血管再通和 再通后有无狭窄等情况,对重度狭窄者可进一步行经 皮血管成形术甚至取栓术以提高血流灌注,防止血栓 再次形成。因此,有些不适于静脉溶栓的患者可行动 脉溶栓。
不足:
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专科医生处理和严密监护 将对患者的转归产生重要影响。在ECASS试验 中,卒中单元内溶栓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残疾率 都有显著下降,其安慰剂组的良好结果好于以 往任何一项溶栓试验。2003年美国卒中指南 推荐将溶栓患者送入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 监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