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_张鸾

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_张鸾

收稿日期:2008-10-23作者简介:张 鸾,女,现在呼伦贝尔学院外国语学院任教。

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张 鸾(呼伦贝尔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摘 要:恭维语的使用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美两国由于社会结构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恭维语的使用和应答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了解这一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恰当地运用恭维语,而且可以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中美文化;恭维语;差异;对比研究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omplimentsAbstract:Compliments serve as aIl im portant means to build up harmonious intcrpexsonalrelationship.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the cultural backg rounds.Americans and Chinese behave quite differently in the use and response of compliments.Tak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to account can help one use compliments appropriately and avoid cultural collision.Key words: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compliments:differences;the contras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155(2009)01-0087-03恭维语的使用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本文所说的恭维是指在社会交往中对人或物的一种积极评价。

对恭维原则能否熟练掌握运用,标志一个人社会成熟的程度和语言能力的强弱。

但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

因此其恭维语也必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美恭维语的差异进行比较探微。

一、中美恭维语所涉及话题的差异根据M anes,Wolfson 等的观点,恭维语的话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外貌或所属物;二是成就和能力。

在英汉两种语言背景下,女性通常被称赞外貌仪表,而男性通常被恭维能力或成就。

(一)话题涉及外貌或所属物中美恭维语值得注意的差异是:1.在美国文化中,恭维他人的外貌或所属物被认为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女性的外貌仪表永远是被恭维的对象,男性称赞女性的容貌、穿着等是很平常的。

如:What a beautiful dress you are wear -ing !在中国文化中,女性的外貌仪表虽然也是一个被恭维的内容,但不占主导地位,而且这种形式的恭维更多地局限在女性之间。

男性恭维女性的外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是一个禁忌。

现在情况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仍受到较大的限制,恭维方式比较含蓄,不会像美国人那么直观而具体。

如:你今天气色不错。

2.在美国文化中,称赞朋友的妻子被认为是社交礼貌行为的一种,美国人感到十分自然。

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恭维则被看做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或让人误认为称赞者对这位女性另有企图。

因此87中国人在尊老爱幼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通常会将恭维转移到听话者的老人或子女身上。

当被邀请去朋友家吃饭时,美国人一进门总是夸女主人,如: Your w ife is very pretty而中国人则是夸孩子,如:你的孩子真乖。

3.在美国文化中,美国入突出个性,认为经过后天装扮而成的美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恭维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

如:You look pretty today.句中动词用了look,似乎表示这种状况并不是永久性的,而可能是努力的结果。

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人更欣赏自然天成和内在持久的美。

如:你长得真漂亮。

句中动词 长得 没有时效限制,又强调了天生自然的美。

(二)话题涉及成就或能力中美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在美国恭维语中,对别人成就的恭维侧重于结果本身,而不是他的先天条件。

如:I am so proud of your success.在汉语的恭维语中侧重于个人天赋、才能等内容。

如:你真能干。

2.在中国文化中,恭维以情为主,倾向于将个人修养和思想高尚作为性格闪光点。

如:您对学生真有爱心。

在美国文化中,恭维通常以事实为依据,把结果作为恭维的重点。

如:You have done ag ood job.3.在美国文化中,通常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对社会地位较低的人进行恭维,尤其是上级和下属,以达到维持正常的上下级关系的目的。

在中国文化中,多数情况下是下级对上级的能力和成绩进行恭维,其目的是取得上级的好感。

4.美国文化中的恭维一般较直接的在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展开,很少涉及对方的家庭成员。

中国文化中,恭维者常常把恭维对象扩展到对方的家庭成员,其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恭维听话者本人。

如:您女儿真聪明,就像她妈妈。

表面上是称赞对方的女儿,其言外之意则是夸奖听话者。

5.美国人可以在外人面前恭维自家人,如称赞自己的孩子多么聪明。

中国人会认为这样做是爱慕虚荣,所以中国人在外人面前一般是以他人家庭为恭维对象的。

二、中美恭维语语言形式的差异(一)词汇方面根据M anes和Wolfson对英语恭维语的研究,作为肯定性评价的语义载体主要有两类:形容词和动词,共占96%,其中形容词的使用远远超过动词。

最常用的是nice,good,beautiful,pretty,g reat;表欣赏性的动词是like,love。

汉语的恭维语中,作为肯定性评价的语义载体主要有三类: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共占90%。

出现频率较高的形容词是好、行、聪明等,副词是真、很、特等,这些副词常与形容词联合使用共同表达出一种强烈的赞叹之情。

动词很少使用 喜欢、喜爱 等。

当美国人用这种方式来称赞中国入时,往往会使中国人误解为间接的请求把所称赞的东西送给他。

如:A:You have interesting book.I like it. (恭维)C:thank you.Well,if you like it,I II buy an-other one for you.(误解)通过对中美恭维语在词汇选择方面统计数据的比较,发现以下几点差异:一是形容词在美语中的使用频率要比在汉语中使用高;二是副词在汉语恭维语中广泛应用,与形容词或动词结合更能加强恭维力度;三是相比而言美语恭维语更为程式化。

(二)句法方面Manes和Wolfson认为恭维语带有公式性,句法结构主要的有以下三种形式,出现的频率高达80%以上:1.NP+is/looks+ADJ如:Your house is/looks nice.2.I+like/love+NP如:I simply love that puppy.3.PRO+is+(a)+ADJ+NP如:T his is a larg e room.汉语恭维语中也有三类主要句式;881.名词短语+副词+形容词如:你的房间真漂亮。

2.第二人称+动词+副词+形容词如:你说得真对。

3.第二人称+名词短语+动词+形容词如:你英语讲得挺好。

可以总结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恭维语是程式化的,而美语恭维语的程式化比汉语更为明显;二是代词作为主语时,美语恭维语多用第一人称作主语,汉语多用第二人称作主语。

三、中美恭维语应答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是群体取向的价值观,讲究 尊卑有等 、 亲疏有序 ,中国人有着深厚的等级观念和唯上思想。

与人交际时,往往采用 上尊下卑 , 贬己尊人 的方式。

面对别人的恭维或称赞,中国人习惯子要谦虚地回答: 哪里、不敢当 等,以给人留下谦虚、慎言、有修养的印象。

美国传统文化是以个体主义为主的价值取向,美国人的等级观念、唯上思想比较淡薄。

与人交际时,往往采用的是 求同策略 ,以便与对方保持平等或一致的关系。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Pomerantz的研究,美国人一般会有四种应答方式。

(一)接受恭维的方式对恭维者报以感谢,以表示对恭维的接受。

如:A:You look beautiful today!B:thank you.(二)避免自我赞美的方式转移或降低对方的赞美而不是直接否定对方。

1.自我贬低法:如:A:You have done a good job.B:I know I could do it better.2.转移法:如:A:John,that s nice work.I don t know how you do it.B:It s easy when you have good tools.(三)报以恭维的方式这种方式既接受了恭维,又取悦了对方,使对话双方皆大欢喜。

如:A:You alw ays do a good job.B:So do you.(四)对恭维进行否定的方式在美国文化中,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使用这种方式。

1.把恭维当成讽刺和挖苦而感到不愉快时。

2.与家人或亲密朋友交谈时。

恭维语的使用必须以交往者共享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等为基础。

中美恭维语的差异,实质上是中美文化差异的反映。

只有相互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背景,指出跨文化交流中恭维和接受恭维造成误解的原因,才能使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尽量少出错误,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李瑞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研究[M].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4]石 宁.英汉称赞语之比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4).[5]Wolfson,N.Perspectiv es:Sociolinguistics and T ESO L[M].N ew Yor k:Newbury House:Publishers,1989.[6]段成钢.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加[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7]姜先行.英语恭维语的规律与规约[J].三峡大学学报,200l,(5).[8]罗丽莉.英汉恭维语的语用差异及对策[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9]袁磊.中美恭维语的比较研究[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责任编辑:陈子纯)8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