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各种息肉癌变风险有多大
作者:王东林
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9年第10期
说起息肉,上到鼻腔、声带,下至胆囊、直肠,凡是有黏膜的地方都可能生长。
不少人认为,息肉是癌症的“近亲”,查出息肉就紧张害怕。
表示,其实,息肉本身是良性的,只有部分可能癌变。
肠息肉腺瘤性,要切除
肠道息肉在临床最为常见,它是局部黏膜增生、增厚形成的隆起样病变,分为增生性、炎症性和腺瘤性息肉三种类型。
其中腺瘤性息肉占比约30%,有癌变倾向,而增生性和炎症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
资料表明,腺瘤的癌变率约为1.5%~1 0%,80%~95%的大肠癌是从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整个癌变过程需要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
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理类型、年龄、息肉的形状和大小等。
数据显示,腺瘤性息肉越大,其癌变的可能性越大:直径小于1厘米者癌变率约1%~3%,直径1厘米~2厘米者癌变率约10%,而直径2厘米以上者癌变几率约为50%:息肉直径较大且形态不好如基底较宽、表面糜烂、溃疡和绒毛较多者,要高度怀疑癌变。
另外,年龄大于50岁者癌变率明显升高;多发性息肉,如家族性腺瘤性肠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与5号染色体APC基因突变有关,肠道内可见成百上千的息肉,几乎最终都会发生癌变。
有这种家族史的患者中青年时就易癌变,建议从12岁就开始进行肠镜检查,直至40岁,宜尽早手术切除。
肠道息肉大多无症状,少数可能会有大便不规律、黏液便和便血等。
肠道息肉需要肠镜检查确诊,检查时见到单发、较小、带蒂、表面光滑、活动度好的息肉多为良性,这些息肉可考虑肠镜下切除。
如果息肉为多发、广基,特别是直径大于2厘米、黏膜下扁平、表面有出血或溃疡,往往提示恶变,应尽早手术切除。
胃息肉有幽螺,及时治
胃息肉较肠息肉少见,也分为炎性、增生性和腺瘤性三类,90%为增生性息肉,胃腺瘤性息肉较少见,约占10%。
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癌变率较低,仅0.3%~0.6%。
尽管癌变可能性小,如果直径大于1厘米,最好手术切除。
腺瘤性胃息肉多发于胃窦部,颜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约占胃息肉的10%,癌变率可达50%,尤其是大于2厘米的情况下。
有些家族性肠息肉病也会累及胃部,癌变几率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