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9讲 构造地貌的形成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9讲 构造地貌的形成

第9讲构造地貌的形成新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要求新教材·对应节次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选择性必修1]2.2北京卷第3、4题;上海卷第5题一、地质构造与地貌1.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式地貌原因褶皱背斜形成山岭,如A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谷地,如C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形成谷地,如B处中间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山岭,如D处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思考]能否根据地貌是山岭或谷地来判断其地质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提示不能,有可能出现地形倒置现象。

2.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

形式地貌举例断层水平位移,如图E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圣安德列斯断层垂直位移,如图F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山地断层断层沿线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山泉出露[思考]如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提示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1)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

(2)这些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4)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2.六大板块图中数码①代表美洲板块,数码②代表太平洋板块,③板块代表亚欧板块,④代表非洲板块,⑤为印度洋板块,⑥为南极洲板块。

3.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1)相向运动→板块碰撞⎩⎨⎧陆—陆:褶皱山系陆—洋⎩⎨⎧陆地:海岸山脉边界:海沟海洋:岛弧(2)相离运动→板块张裂⎩⎨⎧陆地:裂谷、断层海洋:海岭、海洋[易误辨析] 火山、地震带为什么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提示 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多岩浆活动。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能力一用地质构造原理解释地表形态的变化[例1] (2018·11月浙江卷)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

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

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到由黄土层、砂砾石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

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

完成下题。

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为()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②①④③D.③④②①[尝试自解]________[解题步骤]答案D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剖面图中平面图中依据岩层弯曲状况判断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图示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如图甲中①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如图甲中②处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如图乙)判读时最好将平面图(图丙)和剖面图(图丁)结合起来(图戊),利用平面图的直观性,再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确定就轻而易举了。

2.断层的判断方法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如下图所示)。

注意断裂和断层的区别,断裂是指岩层的断裂,但断裂面两侧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1.(2019·江苏卷)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读图回答(1)~(2)题。

(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2)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答案(1)D(2)C解析第(1)题,界线N是向斜构造中岩层的层面,反映了地壳受水平挤压产生了明显的褶皱运动;界面M是水平岩层的下界,反映了地壳的下沉运动,N、M分别反映了水平运动和垂直升降运动对岩层的作用,D正确。

M、N能够反映出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包括古气候、沉积物的变化),A、B、C错误。

第(2)题,M界面以下与向斜构造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反映了甲岩层形成之前乙岩层已经形成,并且褶皱抬升后经历长期侵蚀,然后再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甲岩层,A、B错误,C 正确;甲岩层及其以上为水平岩层,没有发生褶皱,即没有形成背斜或向斜,D 错误。

能力二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形态的变化[例2] (2020·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

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尝试自解][解题步骤]答案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

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

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边界类型示意图地形实例生长边界裂谷断层东非大裂谷海岭海洋大西洋中脊消亡边界陆陆相撞山脉高原阿尔卑斯山脉青藏高原洋洋相撞岛弧海沟新西兰岛陆洋相撞海岸山脉岛弧海沟日本群岛岛弧马里亚纳海沟2.重点地区的板块位置(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亚洲东部半岛,岛群——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新西兰南、北两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处——生长边界。

(5)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2.(2018·11月浙江卷)图1为全球海陆分布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图2为四种板块边界类型示意图。

完成下题。

图1图2图1中四地与图2板块边界类型对应正确的是()A.①—甲②—丙③—乙④—丁B.①—乙②—丁③—甲④—丙C.①—丙②—甲③—乙④—丁D.①—丁②—乙③—甲④—丙答案C解析①处为红海,属于板块生长边界,其东西两侧分别是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均为陆地,对应丙。

②处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边界处,属于消亡边界,太平洋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下方,对应甲。

③处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东西两侧分别是南美洲大陆和太平洋,对应乙。

④处位于北大西洋中部,美洲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生长边界,大洋底部板块张裂,对应丁。

能力三地质剖面图的判读(24类基础图像专项突破7)[例3] (2020·北京卷)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

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是()A.①B.②C.③D.④(2)图中()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C.山峰由背斜形成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尝试自解](1)________(2)________[解题步骤]第(1)题:第(2)题:答案(1)C(2)A地质剖面图的读图流程第一步: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结合图中的图例、地层的层序、岩层的侵入关系等确定出岩层的新老关系。

(1)一般岩层越老,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位置越靠上;(2)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则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在岩层。

第二步: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和地形从岩层的弯曲变形、断裂错位以及连续延伸状况判断岩层形态,根据岩层形态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利用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

地形类型看海拔高低变化。

第三步:判断岩层运动特点和地质构造应用(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2)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也可能伴随着上升运动;(3)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4)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地质构造情况,以利于施工和安全等。

3.(2016·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1)~(2)题。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1)题,河谷处最外侧是石灰岩、向里依次是页岩、砂岩,河谷处岩层地层年代表现为中间新、两翼老的分布规律,据此判断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峻,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C项符合题意。

第(2)题,从题干提供信息可知,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只有乙处沉积有厚厚的沙、卵石,沉积环境最好,最有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B项符合题意。

甲处离河流太近,黏土结构,丙、丁两处地势太高,都不符合贵重金属矿产的存在环境。

答案(1)C(2)B能力四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例4] (2018·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尝试自解][解题步骤]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

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减少地质灾害威胁。

解析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

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1.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影响一般原则原因运输方式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修建公路的成本和技术难度较铁路小河网密布的地区优先发展水运河网密布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线路走向山区的路线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缓和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形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呈“之”字形弯曲可以降低单位距离内的地面坡度平原地区线路一般要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节约建设成本和少占用土地,保证运输安全避开断层和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影响线网密度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平原地区密度较大山区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比较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线路成本大2.山区交通线路的选址(1)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安全,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