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莫言小说的沉郁风格

莫言小说的沉郁风格

莫言小说的“沉郁”风格—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内容摘要]:莫言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之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涉足文坛起,共创作发表了百余部的小说。

虽然莫言的众多小说从表层上看都带有狂欢化的色彩,但深入其中能够发现,他的小说都呈现出一种“沉郁”的风格。

“沉郁”作为一种美学风格,在诗歌、小说等众多文学体裁中都有所呈现,而且已经有众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而作为极富个性的作家之一,莫言也日益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其小说创作中所呈现出的“沉郁”风格也逐渐为评论界所重视。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评论界便对莫言小说及其小说中所呈现出的“沉郁”风格做了不同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莫言;莫言小说;“沉郁”;美学风格本文所说的“沉郁”风格是就小说创作中所呈现出的一种美学风格而言。

文学创作中的“沉郁“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是一个既定的概念,它最早是对诗歌风格的一种评价,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以严肃沉重的题材,深沉蕴藉的思想,含蓄曲折的表达,强烈深沉、浓郁忧愤的情感抒发为特点的一种艺术风格。

在中国古代,众多诗人的作品都有呈现出“沉郁”这一风格,杜甫便是其中一个代表。

“沉郁顿挫”就是他对自己诗歌创作风格的概括。

“沉郁”风格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美学风格,不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普遍存在,在现当代的许多小说创作中也有所呈现。

就小说创作中所呈现出的一种美学风格来说,“沉郁”是指小说创作中通过运用凝重的叙事和悲剧化甚至反讽等的艺术手法,以表现苦难、死亡和暴力等内容,体现作家的现实关怀和悲悯意识为主的一种美学风格。

作家表现“沉郁”的目的在于再现真实的社会历史生活,使个人乃至民族的苦难和沉痛变得更加深刻。

这种美学风格不仅能传达作家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受,同时在阅读时能唤起读者一种压抑、沉痛甚至震惊之感,进而引发读者对现实、对生活的担当。

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坛上,莫言便是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莫言自出道以来,共创作发表了百余部小说作品,这些小说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至今研究界对其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当丰富。

虽然莫言小说中有众多对狂欢场景的描绘,其中一些人物形象也带有喜剧色彩,但深入作品其中可以发现,在这些喜剧化、狂欢化的表层下,他真正呈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都是沉重的。

而且尽管莫言作品中对“沉郁”风格的呈现与杜甫的有所不同,但其中所蕴涵的“沉郁”这一美学特质都是一样的。

通过归纳相关研究可以发现,研究界对莫言小说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写作立场,艺术特色,丑陋现象和独特风格的来源上,但对小说中所呈现出的“沉郁”之美学风格的研究还是有所欠缺,值得进一步去探讨。

一、研究背景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极具个性又十分勤奋的作家之一,自1981年进行文学创作开始,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

出道至今,莫言共创作发表了包括《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蛙》等在内的十一部长篇小说和将近百部的中短篇小说,是当代文坛值得大家去关注的一位作家。

尤其是2011年莫言凭《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些荣誉不仅使其小说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在国际上享有更高的声望,并且研究界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莫言研究热”。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创作开始走向商业化,许多作家的创作都开始以经济效益为主,文坛创作中对现实发言的无力感使得许多文本都缺乏实质的内涵,不仅文字越来越漂浮,内容也越来越空泛。

而且进入二十一世纪,压力和竞争使人心变得浮躁,使社会变得浮躁,所以能够直面现实,直面苦难的创作也就越发具有分量,越发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弘扬。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大众读者更倾向于阅读轻松的甚至娱乐化的作品,众多作家的创作中也随之较少地去关注人类生存的需要,游戏化、娱乐化的写作使得文本创作越来越轻浮,但,莫言虽然身处其中,他的众多小说创作尽管从表层上看是狂欢和戏谑的,可深入其中能够发现,他的小说都保持了一个作家对现实该有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他的创作都基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和人生的经历,不仅展示出不同的沉重主题,还呈现出真实的历史,这是莫言小说真正的意义所在。

莫言是怎样在小说中深刻呈现出“沉郁”这一美学风格的?在当代社会“莫言研究热”的大背景下,在研究界对莫言小说所呈现出的“沉郁”这一美学风格的研究有所欠缺的情况下,我们是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探究的。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㈠对小说“沉郁”风格的相关研究成果“沉郁”作为诗歌中的一种高格,有许多文论家对其进行了阐发。

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其《诗品》⑴中便用“沉郁”来称赞梁武帝萧衍的诗歌创作,晚晴的诗评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⑵一书中也着重强调,不论填词或是作诗都应以沉重为主。

这些都是评论者对诗歌“沉郁”风格的研究。

不过归纳中国现当代以来的一些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已经有许多评论者注意到小说中这种美学风格的存在,并对它作了具体地分析和研究。

部分学者从内容上对小说创作中呈现出的“沉郁”这一美学风格进行了研究。

如王仲生在其文章《艰难的蜕变——论陈忠实80年代后期创作》⑶中便提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陈忠实的创作开始转向对普通人尤其是农民苦难命运的关注,他的小说是在对历史的批判和反思中审视现实,通过再现历史的苦难、人生的不幸、情感的缺失和心灵的挣扎,表达了他对理想中的人性和人生的深沉忧思和痛苦呼唤,由此所呈现出的“沉郁”风格便在他的作品中占主要地位。

杨永红的《论郁达夫小说的沉郁风格》⑷中也指出,郁达夫的小说在内容上注重人物情绪的表现,他作品中许多人物的情绪都充满着哀婉、凄切和感伤,而且在性格上都有一种自卑的情结,他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再现了下层人物的生存困境,揭露了封建传统观念的病态及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这种忠于人性忠于现实的描写使作品呈现出“沉郁”之美学风格,并带给读者无限震撼。

这些论述都较为全面地阐释了“沉郁”这一美学风格在小说内容和思想上的表现,深入到文本内部,观点较为中肯、严谨。

再如杨厚钧的《论彭家煌小说的沉郁风格》⑸,在文中他认为彭家煌的小说有许多长句子,使得小说节奏低沉而且缓慢,同时其小说的语言平淡朴实,几乎没有很细腻的描绘,而小说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语言描写来揭露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堕落,使得小说在平静和涌动中呈现出“沉郁”的美学风格。

与此相关的还有温奉桥和温凤霞的《覆灭与拯救——评王海长篇新作〈城市门〉》⑹。

作者在文章中提及,王海在《城市门》中采用一种平静甚至冷酷的叙述,无情地揭示出城市化对人性的扭曲以及在转型过程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毁灭,这种叙事手段蕴涵着小说作者浓郁的忧患意识,不仅使作品呈现出“沉郁”这一风格,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到压抑和痛苦。

这些论述则是从另一方面即形式方面论述了“沉郁”风格在小说中的体现,但很多观点都只是稍有提及,并未作深入地分析。

当然,还有很多的研究者看到当下文坛创作中“沉郁”风格丧失的现象,并对此表示了不赞同。

如陈家洋在其《“失焦”的乡土叙事——台湾新世代乡土小说论》⑺中便讲到,台湾新世代的乡土小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发展,那种乡土与现代化的对立和冲突消失,许多本该在作品中呈现出的伤痛感和对个体悲惨生命的关切都被抒情的叙述方式给瓦解,加上文本叙述渐渐游戏化和艳丽化,从而使文学作品中的“沉郁”之美学风格消失。

包括李振红在《试评我国先锋小说的历史叙事》⑻中也提到,八十年代后期的先锋小说作家,多采用空缺或是重复的叙事手段,使得历史残缺不全,脱离现实,导致一切对苦难的描写都被忽视,最终使文本走上戏剧化,并消解了本该有的沉重感。

这些观点中的部分言语比较片面和偏激,但也值得研究者对此进行更为深入地探讨。

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评论界对小说呈现出的“沉郁”这一美学风格的研究有些细碎且不全面,或稍带偏激。

但很多观点都比较有见地,部分见解对往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㈡对莫言小说及其“沉郁”风格的相关研究成果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重要的作家之一,从八十年代出道至今,不断有新作品问世,其作品也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他的小说在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呈现出“沉郁”这一美学风格,研究界也对其小说的这一特点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1、关于莫言小说的主要研究成果莫言小说的研究是现今研究的一个高潮,在对莫言小说“沉郁”风格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之前,先全面综述众多评论者对莫言小说的研究。

部分学者对莫言小说的民间写作立场进行了研究,如吴刚的《论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⑼。

他在文章中从多方面分析了莫言小说创作的民间立场,在语言上他强调莫言小说是以农民化的口语为主,在叙事风格上是以民间狂欢化为主,在叙事视角上市采用民间故事惯用的一种传奇视角,在艺术手法上也较多借用了民间的艺术。

这一观点相对其它对莫言小说民间写作立场的研究而言比较全面和具体。

还有部分学者看到莫言小说中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探讨。

较有代表性的有朱向前的《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⑽,他在文中认为莫言具有丰富独特的艺术想象,他能大胆采用多种结构手法,通过感觉描写把许多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使小说充满艺术感染力。

还有如张相宽的《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⑾,曾利君的《论莫言的感觉与魔幻》⑿等都从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艺术感觉,多变的语言风格和多元化的叙事视角等方面来论述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在对莫言小说的众多探讨中较为新颖的还有对其内容中丑陋现象的研究。

如桓芳的《论莫言小说的审丑写作》⒀就认为莫言小说中非理性非常规的审丑是对传统审美原则的一种反叛和颠覆,这样能够揭露异化现象并使读者在震撼中对人生对生活进行反思。

包括杨联芬在《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⒁中也强调,对丑的描写能生动重现人性的复杂,帮助读者在震撼、恐惧乃至恶心中发泄愤懑,进而达到净化情感的目的。

这些观点在当时都是较为新颖的且比较有个性的。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针对莫言小说独特风格的来源进行研究。

较有代表性的有张学军的《莫言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⒂,他认为,莫言小说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如意识流小说中的感觉印象,魔幻现实主义中的象征、隐喻,荒诞派戏剧中的变形和夸张等,莫言将这些手段与本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包括吴非的《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⒃以及郭茹冰的《寻找一种叙述方式——论莫言长篇小说对传统叙述方式的创造性吸纳》⒄等都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了莫言小说对国内外文化的借鉴和继承。

当然,在许多评论家挖掘莫言小说的特点时,也有学者论述了其作品中的不足。

如陈清在《论莫言小说的得失》⒅中认为,莫言小说虽刻意求新,但一旦过度,便降低了文学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所以他的作品往往会顾此失彼。

由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评论界对莫言小说的研究是多方位而且是逐渐深入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值得借鉴,但他们评论的重点还是集中在对莫言小说艺术形式的探讨以及对其民间写作立场的挖掘,相反对莫言小说的内容层面研究很少,使得莫言小说中呈现出的“沉郁”风格渐渐被忽视,如此不利于深入了解莫言小说的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