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塑性成形工艺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3)影响拔长质量的工艺因素 1)送进量的影响 2)压下量的影响 3)砧子形状的影响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3.冲孔
将坯料冲出透孔或不透孔的锻造工序称为 冲孔。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二)自由锻工艺规程的制定 1.绘制锻件图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一)分离工序
1.冲裁(落料和冲孔) 冲裁:是使坯料按封闭轮廓分离的工序。 落料:是指被分离的部分为成品,而周边是废料; 冲孔:被分离的部分为废料,而周边是成品。
冲孔 落料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1)冲裁变形过程 冲裁时板材的变形和分离过程对冲裁件质量有很大影响。当凸 凹模间隙正常时,其过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2. 锻造压力机上模锻 (3)平锻机模锻 平锻机是具有镦 锻滑块和夹紧滑块的 卧式压力机,其主滑 块水平运动,故称之 为平锻机。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三、挤压成形
挤压成形是金属坯料在模具内通过压力机强大的压力和一定速度 作用下,迫使金属从模口挤出,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尺寸并具有 一定力学性能制品的成形方法。 挤压成形可在专用挤压机上进行,也可在一般通用压力机、液压 机上进行。
定义:材料的塑性成形性是指材料经过 塑性变形而不产生裂纹和破裂以获得所需形 状的性能。该性能受以下因素影响: 1.材料性质的影响(内因) (1)化学成分的影响 (2)金属组织的影响 2.变形条件的影响 (外因) (1) 变形温度的影响 ( 一定范围,温度
高,塑性好)
(2) 变形速度的影响 变形速度即单位 时间内的变形程度。它对金属的塑性成形性 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 (3)应力状态的影响 --(压应力越多, 塑性越好)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一节 塑性成形理论基础知识
五、塑性成形基本定律
1.最小阻力定律 金属受外力作用发生塑性变形时,如果某质点有向各种方 向移动的可能性时,则质点将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动,故宏 观上变形阻力最小的方向上变形量最大,这就叫做最小阻力定 律。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一节 塑性成形理论基础知识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一、自由锻
自由锻( Free Forging )是在自由锻设备上利用简单的通用 性工具(如砧子、型砧、胎模等)使坯料变形而获得所需的几何 形状及内部质量的锻件的加工方法。 常用的自由锻设备有空气锤、蒸汽 — 空气自由锻锤、液压机 等。 自由锻设备通用性好、工具简单,可锻大型件,锻件组织细 密、力学性能好。但其操作技术要求高,生产效率低。自由锻件 形状较简单、加工余量大、精度低。一般小型锻件以成形为主, 大型锻件(尤其是重要件)和特殊钢则以改善内部质量为主。 自由锻的工序包括基本工序、辅助工序和修整工序。
多晶: 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由晶内变形和晶间
变形所组成。 晶间变形是指晶粒间的相对位移,包括晶粒间的 相对滑动和转动。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一节 塑性成形理论基础知识
二、加工硬化、回复和再结晶
1.加工硬化 金属在冷变形加工时,随变形量增加,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 提高,但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加工硬化是一种不稳定状态! 2.回复和再结晶 (1)回复 将冷成形后的金属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使原子回复到 平衡位臵,晶内残余应力大大减小的现象,称为回复。 回复温度约为: T回=(0.25-0.3)T熔(K)。 回复时不改变晶粒的形状! (2)再结晶 塑性变形后金属被拉长了的晶粒出现重新生核、结 晶,变为等轴晶粒的现象,称为再结晶,此时晶内残余应力消除。 再结晶温度: T再=0.4T熔(K)。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用于塑性成形的金属材料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大
多数金属及其合金均具有一定的塑性,可在热态或冷态下进
行各种塑性成形。
金属塑性成形中作用在金属坯料上的外力主要有两种:冲 击力和压力。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一节 塑性成形理论基础知识
一、塑性变形机理 单晶:
经典理论认为:晶粒内部产生了滑移和孪晶 近代物理学理论认为:位错等缺陷的运动
( 1 )加工余量 工余量。
自由锻件表面留有供机械加工用的金属层,称为加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2)锻造公差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锻件的实际尺 寸不可能达到锻件的公称尺寸,允许有一定限度的误差,叫做锻造公 差。 (3)余块 为了简化锻件外形或根据锻造工艺需要,在零件的某些地 方添加一部分大于余量的金属,这部分附加的金属叫做锻造余块,简 称余块。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4. 确定锻造温度范围 始锻温度 终锻温度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4. 确定锻造温度范围
常用金属的锻造温度范围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5. 制订自由锻工艺规程卡
锻造工艺规程卡上需填写工艺规程制定的所有内容。它包 括下料方法、工序安排、火次、加热设备、加热及冷却规范 、锻造设备、锻件锻后处理等等。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二、模型锻造(Model Forging)
利用模具使毛坯变形获得锻件的锻造方法称为模型锻造。 模锻的特点 模锻的应用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1. 锤上模锻 在锻锤上进行的模锻称为锤上模锻。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1)热模锻压 力机上模锻 热模锻压力机滑 块运动精确,模具 有导向装臵,工步 分为预成形、预锻 、终锻等。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2. 锻造压力机上模锻 ( 2 )螺旋压力机上 模锻 螺旋压力机是利 用飞轮旋转积蓄的能 量,靠主螺杆的旋转 带动滑块上、下运动 使坯料模锻成形的。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一节 塑性成形理论基础知识
三、金属的冷变形和热变形
1.冷变形 在回复温度以下进行的塑性变形称为冷变形 。变形过程中会出现加工硬化。 2.热变形 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塑性变形称为热变 形。在热变形过程中既有加工硬化又有再结晶,但加工硬化 会被回复和再结晶完全消除。 金属塑性加工采用的最初坯料是铸锭,其内部组织很不 均匀,晶粒较粗大,并存在气孔、缩松、非金属夹杂物等缺 陷。铸锭经加热后塑性加工,由于塑性变形及再结晶,从而 改善了粗大、不均匀的铸态结构,获得了细化了的再结晶组 织,同时可以将铸锭中的气孔、缩松等压合在一起,使金属 更加致密,力学性能得到很大提高。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一节 塑性成形理论基础知识
四、变形程度、锻造比与锻造流线
1.纤维组织(锻造流线) 锻造时,晶界脆性杂质被打碎,顺着金属主要伸长方向呈 碎粒状或链状分布;塑性杂质随着金属变形沿主要伸长方向呈 条状分布,这种结构称为纤维组织或锻造流线。 2.锻造比 在塑性成形时,常用锻造比 (Y)来表示变形程度。 Y与变 形方式有关,通常用变形前后的截面比、长度比或高度比来表 示: 拔长时的锻造比:Y拔=F0/F 镦粗时的锻造比:Y镦=H0/H
2.体积不变条件(定律) 由于塑性变形时金属密度的变化很小,物体主要发生 形状的改变,虽然体积也有微量的变化,但与塑性变形相 比是很小的,可以忽略不计,可认为变形前后的体积相等 ,这就是塑性变形时的体积不变条件。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一节 塑性成形理论基础知识
六、材料的塑性成形性(可锻性)
抗力 塑性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2)模锻件图的制订 4)圆角半径的确定 为了便于金属在模膛中流动,防止锻 模开裂,保证锻造流线的连续性,提高锻模寿命,锻件上所 有尖锐棱角都必须做成圆弧,圆弧的半径称为圆角半径。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2)模锻件图的制订 5)冲孔连皮 具有通孔的锻件在模锻时不能锻出通孔, 故孔内必须留有一定厚度的金属,称为冲孔连皮。
1.挤压成形工艺的特点 2.挤压方法分类及应用 冷挤压
(1)按坯料温度不同分类 温挤压 热挤压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三、挤压成形
2.挤压方法分类及应用 (2)按挤压时金属的流动方向与凸模运动方向不同分类 ①正挤压 ②反挤压
反挤压
正挤压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6)锻件图的技术条件(热处理等方面要求)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2. 锻造压力机上模锻
(1)热模锻压力机上模锻 热模 锻 压 力 机 采用整体 床身或有预应力的框架式机 身,通过曲柄连杆机构使滑 块往复运动进行模锻。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2. 锻 造 压 力 机 上模锻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一)自由锻基本工序
1.镦粗 使坯料高度减小而横截面积增大的锻造工序称为镦粗。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二节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一)自由锻基本工序
2.拔长 使坯料横截面减小而 长度增加的锻造工序叫拔长。 (1)拔长变形的特点 (2)拔长方法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第六章 塑性成形工艺
塑性成形 (Plasticity Forming) 是指对金属材料施加 外力作用,利用金属的塑性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 具有一定的形状、尺寸、组织和性能的工件或毛坯的加工 方法,也称为塑性加工或压力加工。 常见的塑性成形方法有:锻造、冲压、挤压、轧制、 拉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