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改造设计说明

道路改造设计说明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1 设计过程本项目于2015年2月委托我院进行酒都路北段拓宽工程施工图设计,2015年5月13日王城施工图初步成果并报业主评审,2015年5月15日进行了施工图内审,并依据意见进行修改。

2采用的规范、规程和验收标准2.1采用的设计规范、规程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5)《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7)《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8)《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 D60-2004)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JTG D63-2007)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12)《公路沥青混凝土里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2001)13)《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1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2.2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4)《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3 设计概要3.1 工程概况宜宾市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东与泸州市毗邻,北与自贡市接壤,西靠乐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南界云南省昭通地区。

处于金沙江、岷江和长江的三江交汇处,属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地区。

三江口片区位于南岸东区北部,戎州大桥和大溪口间的狭长地带,是重要的城市节点,为《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中央商务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设计内容为酒都路北段拓宽工程,酒都路道路红线宽度30m,路面结构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3.2.主要技术标准序号指标名称路名1 道路名称酒都路2 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3 计算行车速度30km/h4 横断面宽度30m6 道路交通等级中等交通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0.109 路面结构沥青混凝土10 路面标准轴载BZZ—10011 路面设计基准期15年12 防洪标准1/503.3 平纵线形设计要点3.3.1平面设计本次设计为道路改造,维持原道路技术标准,平面拟合原有线形进行设计 ,对道路两侧进行加宽处理,根据最新控规新增两处路口,道路与小区出入口接顺,通行机动车辆的小区出入口,采用沥青路面进行顺接;不通行机动车辆的小区出入口,采用人行道铺装结构进行顺接。

3.3.2 纵断面设计本次改造仅对现有沥青混凝土路面修补后加铺新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纵坡不变。

地面道路设计标高和原有小区出入口连接处,若有高差,在工程范围内20m范围内过渡到地面道路设计标高。

3.4横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布置维持现有红线宽度及车行道宽度,车行道采用直线路拱形式,横坡采用1.5%。

本次设计道路横断面在现状道路横断面基础上,机动车道两侧拓宽0.5m,车道采用直线路拱形式,横坡采用1.5%,现场施工测量过程中,若道路横坡不满足要求,则采用AC-20层进行调平,横断面布置形式如下:酒都路:30m=4.0m(人行道)+9.5m(车行道)+3m(绿化带)+9.5m(车行道)+4.0m(人行道);3.5路基本工程为道路加宽改造工程,但根据新控规需新增两处路口,需要新建路基,具体要求如下:(1)路基填筑及压实度路基填筑填料优先采用强度高、粒径小、透水性良好的材料,严格按规范摊铺和压实。

对于同一填筑路段,要求同一层的路基填料强度和粒径尽量均匀。

一般路段路基填筑材料的重型压实度要求见下表:2) 新旧路基搭接处理设计①对本设计段新路基及老路基结合部位采用挖台阶和加铺土工格栅处理,以保证拓宽道路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台阶尺寸及土工格栅布置位置详见《新旧路基衔接处理设计图》。

施工时首先将交叉口范围道路人行道结构层全部清除,然后开挖人行道以下的路基至现状道路车行道路床顶部高度,待新路基全部施工至现状道路路床顶部高度后对其进行碾压,使其满足路床顶面以下 0~30mm 范围内压实度≥95%的要求。

②对施工时路基开挖严格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执行。

3)边坡设计(1)本次项目边坡采取自由放坡形式处理,路堤边坡坡度采用1:1.5,路堑边坡坡度采用1:1。

(2)本次工程道路边坡采用喷播植草防护,若道路两侧地块即将开发场平,可不做防护。

3.6 路面结构设计 3.6.1设计标准1)道路自然区划:V2四川盆地中湿区。

2)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夏炎热冬温湿润区(1-4-2)。

3)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载100kN 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

4)交通等级:中交通,标准轴次Ne=1.05X107。

5)设计年限:沥青路面15年。

6)路面结构设计: (1)路面结构如下:①机动车道4cm 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 5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0.6cm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透层油20cm5%水泥稳定碎石 20cm4%水泥稳定碎石 20cm 级配碎石 ②非机动车道4cm CAC-10沥青混凝土5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0.6cm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透层油20cm5%水泥稳定碎石 20cm4%水泥稳定碎石 20cm 级配碎石 路面总厚69cm ③人行道:人行道铺装详见景观设计图 3.6.2路面现状根据业主提供的路面检测报告,酒都路现状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弯沉平均值(0.01/mm )8.2,弯沉代表值(0.01/mm )18。

目前路面状况总体较好,路面病害较轻。

主要破损类型为表现为轻微裂纹、裂纹及沉陷。

3.6.3路面结构对于现状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回弹弯沉值<20强度为优,弯沉值<45强度为良,可对旧路面局部处理合格(代表弯沉值控制为不大于40(0.01mm))后加铺新沥青混凝土面层。

根据检测报告,整体强度较好,满足上述弯沉值<45,强度优良,因此采用现状路面拉毛后加铺一层。

路面结构组合为:4cm 改性沥青玛蹄脂SMA-13 AC-20C 沥青混凝土调平层0.6cmES-2型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粘层油处治合格后的原路面3.6.2人行道表面铺装(详见景观专业图纸) 3cm1:3水泥砂浆结合层 20cm C15水泥混凝土 10cm 级配砂石密实土基(压实度≥93%) 3.6.3旧沥青路面病害处治1)裂纹处理①裂纹缝宽在10mm 以内 (1)清除缝中杂物及尘土.(2)采用热沥青灌缝,缝内潮湿是采用乳化沥青灌缝,灌入深度约为缝深的2/3。

(3)填入干净的石屑或粗砂,捣实. (4)将溢出的沥青及石屑,粗砂清除. ②裂纹缝宽在10mm 以上 (1)去除已经松动的裂缝边缘(2)采用细粒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填缝,捣实,缝内潮湿时采用乳化沥青混合料。

2)沉陷处理①路面略有下沉,无破损或仅有少量轻微裂缝,可在沉陷处喷洒粘层沥青,再利用沥青混合料将沉陷部分填补,并压实平整.②因土基或基层被破坏而引起的路面沉陷,应先处理土基、修补基层再重新铺设面层。

3.6.4路面材料3.6.4.1沥青混合料材料要求3.6.4.1.1 沥青玛蹄脂SMA-13混合料材料要求1)沥青结合料:用于SMA-13的沥青结合料必须具有较高的粘度,与集料有良好的粘附性,设计采用成品SBS作为改性沥青,用热塑性丁苯橡胶SBS作为改性剂,改性沥青结合料路用性能等级应满足PG76-28(基质沥青应符合道路石油沥青90号A级),符合表3的技术要求.多级联合碎石机加工(其中反击破碎或冲击破碎不少于两级),破碎后颗粒的形装应接近立方体,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耗性,其质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破碎后的粗集料规格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F40-2004)表4.8.3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S10、S12和S14规格的要求,见表4。

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以同下。

2、“*”相在选材时,应将风干碎石置于200℃的烘箱中,烘4个小时后进行指标验证;施工过程中抽检应从热仓中取白料验证。

过程中必须具有吸尘设备)。

加工出的细集料应耐嵌挤,颗粒饱满,洁净无杂质,粉尘含量低,其技术指标及规格应满足表6、表7的要求。

2、关于细集料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的说明:对进场的拌合设备应事先标定经过二级除尘后各级热料仓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是否符合要求(0~3mm热料仓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得超过3%,其余各级热料仓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得超过1%),如果设备之最大除尘能力仍不能满足此要求,应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冷料加工过程中的粉尘含量,尤其是细集料中小于0.075mm颗粒的含量,并据此确定细集料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的控制上限(将上表中0.075mm筛孔通过率的上限10%下调,但不得上调)。

4)填料:必须采用石灰岩等碱性岩石磨细得到的矿粉,矿粉要求干燥、洁净,能从填料仓自由流出。

填料中严禁掺加拌和机或碎石机除尘装置回收的粉尘。

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在轧制石屑及碎石时,应采用洁净的块状石料加工,并调整好碎石机工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排出量。

矿粉必须存放在室内,被雨淋湿的和已结块的矿粉不得使用。

其质量应符合表11-6的要求,其中<0.075mm的颗粒含量宜大于90%。

应采用长期性能优良、耐热、耐水且施工易于操作的抗剥落剂,加入后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不低于5级。

沥青中加入抗剥落剂后,应进行一定老化(薄膜烘箱中加热96小时,有条件时可再在压力老化仪PAV 中进行)然后进行粘附性试验,经过初期老化后的混合料须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

6)纤维稳定剂:采用木质素纤维或玄武岩矿物纤维,要求其吸附力强的能力强,施工分散性好,木质素纤维应选用原木浆生产的颗粒状纤维,掺量按沥青混合料总量的质量百分率计,木质素纤维不宜少于0.3%,玄武岩矿物纤维不宜少于0.4%。

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验证三个设计阶段确定混合料的配合比。

矿料级配组成及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应满足表11-8、表11-9的要求。

的要求;2)在初选级配的基础上,确定满足目标空隙率要求的最佳沥青用量;3)采用车辙试验、肯塔堡飞散试验、谢伦堡析漏、冻融劈裂试验(试件的成型孔隙率控制在6%±1%)和浸水马歇尔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对混合料配合比进行验证。

如验证不合格,应调整结合料用量或调整级配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