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设计说明

道路设计说明

道路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1.1采用的规范、规程和验收标准及依据1.1.1 采用的设计规范、规程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4)《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6)《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9)《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1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1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3)《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1.1.2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1)《城镇道路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G/T F20-2015);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1.3 设计依据1、业主与我公司的签订的设计委托合同;2、规划部门关于本片区道路的设计红线;3、本道路1:500地形图及片区总体控制方案;4、相邻已设计道路施工图资料。

1.2 主要技术标准2、设计概要2.1 工程概况本项项目所在地点为火车站周边,市政道路含垭路、A线、B等道路。

其中包含道路、排水、照明、绿化以及其他市政管线工程,本册图纸及说明为道路部分。

由于近年来车流量不断增加,汽车轴载日益重型化,本道路现状路面出现了较多破损,水泥路面存在较多裂缝、错台、掉角、碎板、磨耗层脱落等病害,沥青路面老化严重。

通过实施本道路的改造,能大幅提高本道路的交通服务水平,满足城市交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快速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

本项目所有道路均为改建道路,我院委托后立即组织人员现场调查,掌握了本道路的使用状况。

经过与业主的多次方案讨论确定:街(西段、华兴街)、垭路、街0+00~0+200段仅对沥青面层进行改造;其余水泥路面道路对整个路面结构进行改造,以提高居民出行的舒适性、便捷性。

以满足片区交通的需求,并满足人民生产生活要求。

本道路设计采用的坐标系和高程系为1999年营山城建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

现状路面情况2.2改造设计1、改造设计原则本道路改造工程贯彻“安全、耐久、舒适、和谐、环保、节约”的设计理念。

确定整治原则如下:(1)以路面改造设计为主,合理控制路面改造标高,重点防止路面反射裂缝,彻底处治原路面病害。

(2)维持原道路横断面组成不变,完善该道路的交通和服务功能。

(3)充分考虑主线道路与周边道路、建成区域的高程衔接,以保持现状为主。

2、改造设计的目标(1)全面提高本道路的道路服务水平,体现交通方便快捷。

(2)彻底改善本道路的道路行驶安全性及舒适性。

(3)确保道路周边环境友好,提升道路的整体形象。

3 道路设计3.1平面设计本项目道路为改造道路,道路平面均按现状道路布置,人行道至道路两侧建筑边缘。

市街:0+00~01+80段,车道宽9m,01+80~4+49.595段车道宽8m;路、街:车道宽9m;兴街(西段):车道宽14m;A线:车道宽8m,B线车道宽5m.所有道路人行道为车道边线至建筑边缘范围,宽度不等以现场实际为准。

详细情况详见平面设计图。

本道路坐标系1999营山城建坐标系。

为方便残疾人通行,交叉口及单位出入口均设置无障碍通道,路段上均布设盲道。

3.2 道路纵断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标高主要根据现状道路高程,考虑两侧建成区地坪标高、地块场平标高,结合城市防洪标高,桥梁涵洞控制标高及相交道路等控制性标高来确定。

针对道路沿线地势特点,整体纵坡线型除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的标准外,为满足排水要求,本项目设计中道路最小坡度控制不小于0.3%,对于难以满足要求的路段采用了加密路面排水设施的方式来满足排水需求。

本次道路纵断面设计标高为道路中心线路面高程。

道路纵坡坡度、坡长均满足规范及规划要求。

道路位于老城区,周边建筑均已建成,施工时应与周边建筑合理衔接。

具体线型详见纵断面设计图。

本道路设计高程系采用1956黄海高程系。

3.3 横断面及路面排水设计本项目道路横断面布置与现状一致,均为一块板。

其中,道路路面设计标高位置为中心线处路面标高;车道为向外单向坡,横坡度为1.5%;人行道为向内单向坡,原则上横坡度为2.0%,可根据两侧建筑高程适当调整。

人行道路缘石外露高度15cm。

详细情况详见横断面设计图。

3.4 路基设计路基采用土质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

本项目为道路改造,路基应在破除原路面结构后平整压实,合理利用原路基。

路基压实度必须达到95%以上,路基顶回弹模量≥30MPa。

对局部不能满足要的采用级配页岩换填。

填料级配的建议值见下表:3.5 路面结构设计(1)设计原则、标准及结构组合根据本道路的现状使用情况、交通量特点,经综合考虑,本道路路面结构改造如下:街(西段、华兴街)、路、市街0+00~0+200段:先铣刨原沥青面层至原基层,自上而下采用以下结构进行路面加铺:上面层:4cm SBS改性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改性乳化沥青黏层(PCR)下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改性乳化沥青黏层(PCR)其他道路:破除原路面面层及基础至设计标高,在按以下结构新建上面层:4cm SBS改性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下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封层沥青:0.6cm ES-2稀浆封层沥青基层:20cm 5%水泥稳定碎石垫层:30cm级配碎石人行道:面层:6cm C30彩色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10cm C20水泥混凝土基层路面计算材料参数取值及各层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要求见下表(≤表列弯沉值)。

路面材料参数表(2)材料组成和技术要求路面用沥青、水泥、碎石、砂、矿粉等材料的质量应符合交通部有关行业规范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

①沥青砼面层路线所在区域属于四川省沥青性能气候分区1-4-2,即夏热冬温湿润区,上面层沥青采用成品SBS 改性沥青,基质沥青采用“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70号(A )沥青,下面层同样采用70号沥青,技术要求见下表:SBS 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规指标作为施工质量控制。

2.JTJ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

粗集料、细集料、填料选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有关规定,为满足表层抗滑要求,表层石料应抗滑、耐磨,其石料磨光值应大于42。

粗集料采用的矿石(粒径不小于8cm )须大型反击式碎石机轧制。

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建议在轧制石屑及碎石时,应调整碎石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产量。

轧好的碎石应分开堆放,并做好防尘处理,保持碎石清洁。

其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粗集料技术要求表粗集料级配范围细集料采用矿石轧制的石屑及机制砂。

技术指标及规格见下表。

细集料的技术要求表细集料质量要求和规格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

矿粉要求干燥、洁净,能从填料仓自由流出。

填料中严禁掺和拌和机除尘装置回收的粉尘。

矿粉必须贮放在室内,被雨淋湿的和已结块的矿粉不得使用。

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矿粉质量要求上面层应具有平整、坚实、抗滑、密水的功能,且具有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抗水损害的技术品质。

该路处于高温多雨地区,沥青混合料抗车辙和抗水损害性能尤为重要,因此,本设计推荐用内掺沥青用量0.4%的沥青抗剥落剂的AC-13C沥青砼表层作上面层。

要求施工单位做好施工前的配合比设计,施工拌和设备的改进,加强施工管理和施工人员的培训等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的顺利完成。

下面层若矿石碎石与沥青的粘附性未达到规范规定的4级要求,应通过试验于矿粉中掺入1.5%的水泥作为抗剥落剂,以增强粘附性。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技术指标满足下表要求: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要求表抗滑技术指标:横向力系数SFC60≥50, 构造深度TD (mm )≥0.50。

AC —13C 、AC —20C 矿料级配范围水泥:应选初凝时间3h 以上和终凝时间较长(宜大于6小时),且各项物理力学性能指标满足要求的42.5级水泥,不得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

集料:粗集料采用矿石(粒径不小于5cm )轧制碎石,细集料采用碎石加工过程中的石屑。

配合比:施工时应根据具体材料和试验确定施工配合比,上基层和下基层的水泥掺量建议分别为5%和4%。

混合料中的碎石级配范围要求见下表,混合料七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 。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级配范围要求③级配碎石:最大粒径应小于6cm ,6mm 以下颗粒的含量不大于35%(体积比),压碎值≤30%,CBR 值不应小于60%,其级配应接近圆滑曲线,颗粒组成应符合下表要求;④压实度:沥青砼面层:≥96% (马歇尔试验孔歇率3~6%) 水泥稳定碎石(车行道):≥98% 级配碎石:≥97%以上压实度标准除沥青混凝土以马歇尔实验密度为标准密度外,其余压实度均为重型击实。

3.6 人行过街设施及无障碍设计人行道透水混凝土配合比(按质量计):水:胶结剂:碎石:水泥=113:100:1518:310,水泥采用42.5级硅酸盐水泥。

考虑暴雨季节因素,为防止基层过多积水,影响地基,在基层处设置专用透水管道,通向道路边的排水系统,用于排除过量的雨水。

透水混凝土面层及水泥混凝土基层每间隔5m设置伸缩缝一条,伸缩缝采用假缝,缝宽6mm,板缝应尽量正交设置,板块不宜出现锐角,板缝应用填缝料填充,填缝材料应符合相应规范要求。

透水混凝土耐磨性(磨坑长度)不大于30mm,透水系数(15℃)不小于0.5mm/s,连续孔隙率不小于10%,抗压强度(28d)不小于30MPa,弯拉强度(28d)不小于3.5MPa。

土基抗压回弹模量E0≥30pa,压实度≥93%。

本道路工程无障碍设施,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视力残疾者行进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觉行走。

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

无障碍铺设一般距绿化或行道树池0.25~0.3m,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

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残视者绕开。

同时,路段人行道不得设有突然的高差与横坎,以方便残视者利用轮椅行进。

如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渡,斜坡坡度满足1:20的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