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造道路设计说明书

改造道路设计说明书

xx路改扩建项目施工图设计说明书第一章概述1 设计依据及资料(1)《xxxxxxx路改扩建项目岩土工程勘查报告》(2) 拟建工程场地1:1000带状地形图及道路红线(3)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字第622301201500051号)(4) 建设部颁发的《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3月)(5)xx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老城区八条街巷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6)xx市市政管理局关于《xx区八条街巷改扩建项目》的设计委托书2 采用的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D50-2006(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06(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8)《总则》《道路交通标志》《道路交通标线》GB5768.1.2.3-2009(9)《道路交通管理技术规程》CBJ-08(10)《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1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1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1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6)《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17)《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GB50642-2011(18)《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19)《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20)《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城市道路及市政给排水工程部分)(21)《给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城镇排水)3 设计概要3.1工程概况3.1.1工程范围及规模牌楼路改扩建项目设计起点位于牌楼村拟建规划路,设计终点xx处与现有二环西路(已建次干道、沥青凝土路面)成平面“T”型交叉,道路全长488.158米。

道路现状宽度为28米,设计横断面为28米(28米=5米人行道+8米机动车道+2米绿化隔离带+8米机动车道+5米人行道),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道路两侧为居民生活区、商铺,是一条生活性交通要道。

现状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路面铺筑完成后将改善本项目临近企业和百姓的通行条件,完善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形象,对内引进、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快速增长,起到非常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

该路的建设坚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原则。

目前道路沿线主要是临时建筑弃土,道路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制约了沿线土地的开发利用。

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水、电、等配套能力强,坚持滚动发展,逐步推进的方式有利于本区域整体发展,特别是通过本项3.1.2主要工程内容本项目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照明工程及沿线附属设施。

3.2平纵线形设计技术要点3.2.1主要技术标准及指标主要技术标准及指标表本项目按城市支路技术标准修建,路线设计按照建设部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执行。

道路平面布线按照业主方提供的项目场地规划红线图进行布设。

1、平面设计原则(1)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规划道路网布设;(2)道路平面线性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标准;(3)根据道路等级合理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2、道路平面设计详见主要设计标准表.(3)纵断面设计1、纵断面设计原则(1)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道路沿线路面水的排除;(2)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3)为满足非机动车行驶,最大纵坡度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控制;(4)最小纵坡宜尽量满足路面纵向排水要求;(5)设计时应对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地下管线、排水要求综合考虑;(6)线性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以及与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线性均衡,保证路面排水通畅;2、纵断面设计牌楼路改扩建项目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最高点标高在起点K0+000处为1556.936,最低点标高在终点K0+488.158处为1553.8,最大坡长为488.158米,坡度为0.642%。

3、控制因素:道路起点终点为现有道路现状标高,基本维持现有地面高度,因此本段道路的设计标高要以现有起终点及与其规划相交道路为准,以满足规划街坊排水及相关道路衔接的要求。

3.3横断面设计1、设计原则(1)根据不同道路所处的区域,布置不同的横断面形式,使其满足交通服务功能,并与该区域的路网相协调。

(2)充分考虑道路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尽可能多的设置绿化用地。

(3)在穿越城市已建成区的路段,充分考虑道路两侧居民、单位的通行要求。

(4)在建筑密集区,合理布置断面形式,采取工程措施减小道路用地,尽可能少拆迁,降低工程造价。

(5)考虑近远期结合,预留管线位置,为远景发展留有适当的余地。

2、横断面设计根据上述原则,在横断面设计上考虑到本工程是规模较小、标准较低、影响范围小的城区支路。

道路横断面布置应适应城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道路横断面设计结合道路沿线地形地貌及城区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科学合理地确定道路路幅断面,本次改造工程按双向四车道进行设计,同时根据相关要求及总体规划,道路的规划红线宽度为28米。

3.4路基设计3.4.1工程地质概况1. 地形地貌xx市处于中朝准地台与昆仑祁连地槽两个Ⅰ级构造单位的过渡地带,北部为中朝准地台的阿拉善隆地区,南部为北祁连加里东地槽褶皱带。

总的地势呈南高北低、西南高东北低。

境内河渠纵横,绿洲片片,形成了三种地貌类型:南部中、高山地地貌、中部低山丘陵地貌、走廊绿洲平原地貌。

勘察场地位于武威市市区内。

区域地貌单元属冲洪积平原。

场地地形略呈西高东低,高差约1.1m左右。

2. 气象、水文场区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总的气候特征:日照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且蒸发量大。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旱多风。

年平均温度5.0℃,极端最低温度-28.3℃,极端最高温度35.1℃,年最冷月平均温度-10.2℃,年最热月平均温度17.8℃。

大气压力:冬季802.8hPa,夏季798.9hPa。

因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影响,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渐减少,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9月份,年平均降水量158mm左右,最大降水量为263mm。

而蒸发量可达到2000mm以上。

年平均日照时数2884.2小时,年日照率65%。

最大冻土深度159cm。

50年一遇的基本雪压0.20KN/㎡。

终年常见西北风,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多出现在冬春两季。

常年主导风向及频率E—8%,NW—34%;基本风压0.55KN/m2,春季风速可达7.0~11.0m/s。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冰冻期,场地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1.42m。

3. 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拟建物所在区水系属内陆河石羊河水系。

地表水由祁连山山区冰雪融水、农业浇灌水、大气降水组成。

地表水,根据勘察期间地表地质调查,拟建场地地表水均为大气降雨,对拟建物无影响。

地下水,按区域勘察经验,区域地下水埋深约在现地面以下40米以下,地下水补给来源于祁连山雪融水及大气降水下渗的补给。

根据本次勘察表明,拟建区在勘察深度内未见地下水,可不考虑地下水对该项工程建设的影响。

4. 场地地层及岩性特征本次勘察表明,场区地层在勘探深度内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物,根据工程地质特征,将勘探深度内地层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层,各层土的分布特征描述如下(参见工程地质剖闪长岩、变质岩等组成。

呈圆形、亚圆形。

颗粒粒径主要集中在20-150mm 之间,偶见零星漂石,颗粒最大粒径可达300mm 。

骨架孔隙中由中粗砂充填,含少量粘土。

该层在场地内分布均匀稳定,本层厚度大,本次勘察未揭穿。

5. 土的腐蚀性评价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0.1及第12.2条之判定。

场地土含水量为W <20%的为中透水土层,无干湿交替现象,干燥度指数k >1.5,持力层温度梯度区为微冰冻区段。

拟建场地处内陆干旱气候区,地下水埋藏深度较大,拟建场地环境类别为Ⅲ类,场地岩层上部(杂填土、粉质粘土)为弱透水层;下部(卵石)为强透水层。

根据易溶盐分析成果表的资料判定如下: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按渗透性土对混凝土腐蚀性评价依据以上分析结果判定,拟建区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

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的规定,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微腐蚀性。

6. 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划分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62/T25-3055-2011)(甘肃省)及《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的规定,根据本次勘察成果和以往勘察经验,确定勘察场地土的类型为①层杂填土为软弱土,②层粉质粘土为中软土, 层卵石为中硬土,场地类别为Ⅱ类。

场地土类型一般按场地覆盖层范围内土层平均剪切波速Vs (m/s )进行划分,依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第4.1.3条的说明:土的类型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①层杂填土呈松散状态,故确定素填土为软弱土。

②卵石呈中密状态,故确定卵石为中硬土。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6规定,规范规定覆盖层厚度d0≧5m,且250<等效剪切波速Vse≦500时,场地类别属Ⅱ类场地。

根据本次勘察成果及以往工程经验,拟建场地覆盖层厚度d0>5m,③卵石层的剪切波速范围(m/s)值是250<Vs≦500,故确定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

7. 地震效应评价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62/25-3055-2011)及《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之规定,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8.岩土物理力学性质(1)根据原位测试、土工试验成果分析、现场鉴定及以往勘察经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综合评价如下:①杂填土:干燥、松散。

成份复杂,强度低。

②卵石:稍湿、可塑,动力触探N63.5修正锤击数平均值为13.0击,标准差0.704,变异系数0.047。

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在56.73%-61.74%之间,平均值为58.86%,不均匀系数平均数值为53.03,曲率系数平均值为1.8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