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凝聚:指在电解质作用下,由于胶粒之间双电层电排斥作用降低,电位下降,而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
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桥架作用,使胶粒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封头过滤:一般过滤中,滤液的流动方向与滤饼基本垂直,称为封头过滤。
错流过滤:如果料液给过滤介质表面一个平等的大流量冲刷,则过滤介质表面积累的滤饼就会减少到可以忽略的程度,而通过过滤介质的流速却比较小。
这种过滤方式称为错流过滤或切向流过滤。
膜分离技术:利用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液中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技术。
浓差极化:在膜分离操作中,所有溶质均被透过液传送到膜表面上,不能完全透过膜的溶质受到膜的截留作用,在膜表面附近浓度升高。
反渗透:如果在高浓度水溶液一侧加压,使高浓度水溶液侧与低浓度水溶液侧的压差大于渗透压,则高浓度水溶液中的水将通过半透膜流向低浓度水溶液侧,这一过程就称为反渗透。
浊点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表面活性剂容易溶于水成为澄清的溶液,而当温度升高(或降低)一定程度时,溶解度反而减小,会在水溶液中出现混浊、析出、分层的现象。
溶液有透明变为混浊时的温度成为浊点。
双水相:是指某些高聚物之间或高聚物与无机盐之间在水中以适当的浓度溶解会形成互不相溶的两水相或多水相系统。
超临界流体:当流体的温度和压力都处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时,则称该流体处于超临界状态,改流体为超临界流体。
凝胶的排阻极限:是指不能进入凝胶颗粒空穴内部的最小分子的分子量。
水通量:透过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单位膜面积透过组分的通过量,对于水溶液体系,又称透水率或水通量
简答题
生物分离的一般步骤和各单元操作有哪些:
1、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加热、调PH、絮凝、沉淀、离心、过滤、错流过滤、均质
化、研磨、溶胞、萃取
2、初步纯化:沉淀、吸附萃取、超滤
3、高度纯化:层析、离子交换、亲和、疏水、吸附、电泳
4、成品加工:无菌过滤、超滤、喷雾干燥、结晶
生物分离过程的选择准则:采用步骤数最少;次序要相对合理;适应产品的技术规格;生产规模;进料组成产品形式;产品的稳定性;物性;环保和安全要求;生产方式。
差速离心的原理:采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使沉降速度不同的颗粒在不同的离心速度及不同离心时间下分批分离的方法。
密度区带离心法是样品在一定惰性梯度介质中进行离心沉淀或沉降平衡,在一定离心力下把颗粒分配到梯度中某些特定位置上,形成不同区带的分离方法。
差速区带离心法原理:依据粒子的沉降速率差异被分离。
梯度范围:介质的密度小于样品中各种粒子的密度。
时间效应:长时间离心,所有待分离粒子都沉降在管底。
等密度离心法原理:依据粒子本身的密度差异被分离。
梯度范围:介质的密度大于待分离样品中各种粒子的密度。
时间效应:长时间离心,各粒子停留在等密度位置形成区带。
膜分离技术有何有缺点:
膜分离的优点:无相变、低能耗;高效率、污染小;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浓缩与纯化同时进行。
膜分离的缺点:在操作中膜面会发生污染,使膜性能降低;从目前获得的膜性能来看,其耐药性、耐热性、耐溶剂能力都是有限的,故使用范围受限;单独采用膜分离技术效果有限。
简述液膜分离的原理:
液膜包括无流动载体液膜和有载体液膜。
无流动载体液膜分离过程主要有三种分离机理,即选择性渗透、化学反应、萃取和吸附。
有载体液膜分离过程主要决定于载体的性质。
载体主要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类,其渗透机理分为逆向迁移和同向迁移两种。
聚焦效应:
蛋白质按其等电点在pH梯度介质中进行排列、聚集的过程效应。
如果一种蛋白质加到已经形成pH梯度的层析柱上时,将迅速移动到与其等电点相同的pH处。
从此位置开始,蛋白质以缓慢的速度进行吸附、解吸附,直到pH小于pI时被洗出。
若在此蛋白洗出之前再加入第二份同种蛋白样品时,后者将在洗脱液的作用下快速向前移动,而不被固定相吸附,直到其移动到近似本身等电点环境处。
然后两份样品以同样的速度移动,最后同时从柱底流出。
按层析原理分类:
吸附层析法:组份在吸附剂表面吸附,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各组分能力不同;分配层析法:各组份在流动相和静止液相(固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离子交换层析法:固定相是离子交换剂,各组份与离子交换剂亲和力不同;凝胶层析法:固定相是多孔凝胶,各组份的分子大小不同,因而在凝胶上受阻滞的程度不同;亲和层析法:固定相只能与一种待分离组份专一结合,以此和无亲和力的其它组份分离。
双水相萃取的局限及今后发展方向的理解:
双水相萃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克服了常规萃取有机溶剂对生物物质的变性作用,提供一个温和的活性环境,在萃取过程中保持生物物质的活性及构象等明显的技术优势,并且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然而,该技术毕竟还是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应用和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碰见一些技术难题:易乳化、相分离时间长,成相聚合物的成本较高,水溶性高聚物大多数粘度较大,不易定量控制;水溶性的高聚物难以挥发,使反萃必不可少,高聚物回收困难等等;而且,目前对于双水相体系的双水相动力学研究、双水相萃取设备流程研究、成相聚合物的重复使用以及普通有机物- 无机盐双水相体系等方面相关文献报道比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随着对双水相体系研究的深入,以及其他双水相体系的不断开发,其形成机理,热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以及工艺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会被突破和解决,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宽。
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今后发展动向的理解:
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要缩短整个下游过程的流程和提高单项操作的效率,现在对整个生物分离过程的研究要有一个质的转变,并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继续研究和完善一些适用于生化工程的新型分离技术;其二,进行各种分离技术的高效集成化。
目前出现的新型单元分离技术,如亲和法、双水相分配技术、逆胶束法、液膜法、各类高效层析法等,就是方向一的研究成果,而作为方向二的高效集成化,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是将双水相分配技术与亲和法结合而形成效率更高,选择性更强的双水相亲和分配组合技术,将亲和色谱及膜分离结合的亲和膜分离技术;可以将离心的处理量、超滤的浓缩效能及层析的纯化能力合而为一的扩张床吸附技术等。
原理:在两相界面处的表面活性剂与相近的蛋白质发生静电作用而变形,接着在两相界面形成包含有蛋白质的反胶束,扩散进入有机相,从而达到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1,AOT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PH=9时,核糖核酸酶A带负电,因为静电斥力不溶于反胶束,所以用0.1ml/dm3的KCl即可将核糖核酸酶A洗脱下来,
2,PH不变当KC浓度为0.5ml/dm3时离子强度增大时,细胞色素的溶解度急剧减小而溶菌酶的溶解度无变化,细胞色素从而被从反胶束内洗脱出来。
3,随PH升高和离子强度增大,溶菌酶在反胶束内溶解度减小从而从反胶束内洗出。
完成了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
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对反胶束萃取的影响,随温度上高反胶束的含水量降低,从而有利于反萃取。
2,注意蛋白质的浓度,蛋白质浓度过高时,蛋白质的萃取效率较低。
3,注意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