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财政报账制利弊

浅析财政报账制利弊

浅析财政报账制利弊
作者:李相国 2013/10/29 15:39:49 来源:白银市白银区审计局
一、财政报账制的现状
财政报账制就是在财政设立资金专户,财政部门依据项目建设情况,严格审核各类项目资料和票据,并根据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项目实施和具体报账情况,向项目单位拨付项目资金,对专项资金进行核算、管理、和监督,项目实施单位凭项目合同和开支发票等有关资料,到区财政专户报账的一种管理制度。

目前,财政实施报账制的资金主要有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一事一议”项目资金以及根据管理需要而明确实施报账制的各项专项资金,对明确纳入报账制管理的资金基本都实行了“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二、财政报账制的积极作用
实行报帐制加强和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保证项目建设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办法和得力措施,是实现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的有效手段。

从实践情况看,实行“报账制”管理对于加强资金管理,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建立了规范的资金管理体制,逐步形成财政部门管资金、主管部门管项目,二者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使资金、物资、账务既分离又统一,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二是强化了对项目资金的实时监控。

一方面通过加强项目预算审核和风险效益评估,挤掉项目预算中不合理的“水分”;另一方面实行“报账制”,严格执行各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杜绝了不合理开支,节约了财政资金。

三是通过会计集中核算,确保了报账手续的公开化和透明度,避免了“暗箱操作”,减少了来自项目实施单位的干扰和影响。

四是有利于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

克服了过去资金运行中环节过多,资金到位迟缓,部门、乡镇截留、挪用等诸多弊端,保证了资金的专款专用,解决了资金使用效益低的问题。

同时对项目实施中出现新情况需加大预算或加快拨款,由建设单位及时通知财政和项目主管部门知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三、财政报账制目前存在问题
1、项目建设程序不规范。

有些项目没有向社会公开进行招投标,缺少必要的建设程序,存在随意扩大建设资金规模,套取资金,形成账外资金。

还有一些项目化整为另,规避招投标,暗箱操作,可随意扩大建设项目资金规模。

2、报账管理不到位。

一是财政管理人员受专业技能的限制,财政资金管理人员在项目建设方面对项目进度、工程质量、项目操作规范等方面难以准确把握,因而使得报账制管理不到位,得不到有效监督,结果就不能充分发挥报账制的作用。

二是报账监管不力,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脱节,往往使得工程项目钻了报账制的空子,假工程真报账问题未能彻底杜绝。

资金一拨了之,账一报了之,从而形成账外资金。

3、报账收支不真实。

一是项目专项资金实施要求地方资金配套难兑现。

目前多数省以上下达的专项资金项目,都要求地方按一定比例或数额配套。

可是因财政困难而运转艰难,导致一些建设项目配套资金难以真正到位,致使项目中偷工减料,无法保障项目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二是实行报账制,原始发票在财政记账,项目承建单位失去了核算基础,只用复印件作为会计核算依据,真假难辨,会计基础资料失去了真实性、完整性。

特别是报账中属于应列入固定资产的部分,核算既不全面,管理也容易形成脱节。

4、报账核算不规范。

一是报账手续不齐全,报销单据不合规。

项目报账只附有资金报账申请表,未附原始凭证和其它有效证明文件的复印件,直接形成以申请表和拨款单作为报账依据,形成以拨代支;部分发票不真实,从不同单位购置的不同货物,却是连续编号的税务发票等,这样很难确定资金是否用到项目上,套取项目资金,形成“小金库”。

二是有的项目资金使用无预算,也有的主管部门与承建单位没有签定合同。

项目实施实际需要多少钱,工程质量如何保证,没有一个合法合规的说法。

三是没有建立起与报账制相互配套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办法,核算比较混乱。

四是实行报账制的范围较窄,报账内容不完整,有的只反映国拨项目资金部分,对自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部分未能纳入报账制管理。

五是项目建设的后续管理未跟上,项目完工对形成的资产也未办理移交手续。

四、完善报账制的措施和建议
1、明确职责,确保报账制工作有序运行。

实施财政报帐制,涉及到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工程监理单位、实施单位。

因此,应从制度上明确各部门在资金管理上应该管什么?怎么管?怎么配合的问题?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资金管理工作。

财政
部门,作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职能部门,要对报帐工作负总责,项目建设部门要做好报帐制的基础工作,认真编制和审核单项工程决算,核算好单项工程成本,结报好各项收支。

2、完善措施,提高报账制工作质量。

一要规范财政报账制的会计核算办法。

二要规范报账审核程序,明确拨款手续。

三要明晰报帐资金的范围,确保报账收支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

四要建立报账资金公示制,自觉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五要加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力度,减少资金流转环节,防止和避免项目资金的滞留、挤占、挪用等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保证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

六要实施政府采购,对凡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支出事项,必须实行政府采购,以节约财政支出。

3、加强培训,夯实报账制工作基础。

财会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是做好财政报帐制的关键。

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使财会人员做到既熟悉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又了解有关项目管理有关政策和规定,提高财会人员政策及业务水平。

加强其对财务、工程等报账相关制度知识的学习,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有利于报账制的执行。

4、加强监管,充分发挥报账制功能作用。

一是要严把部门“协调关”。

积极提倡搞工程的要参与资金的管理,管资金的要深入项目实地,掌握工程项目建设的第一手资料,参加项目实施中的监管及竣工验收。

二是严把“凭据”关。

财政和项目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把好票据的审核关,确保报账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财政部门应从票据票面开具的时间、单位、单价、数量、金额等方面作认真的检查,仔细核对;项目部门应从工程进度、工程的质量、规格型号、数量等方面与合同及初步设计的一致性作认真核实。

以确保财务支付进度与实际工程完成量相吻合。

坚决杜绝不真实、不合规、不齐全的票据报帐。

对用途不合理的不报,程序不规范的不报,不合规发票的不报,附件不齐全的不报,无经手人签字的不报,工程进度未达到要求的不报,配套资金不到位的不报,彻底堵塞了财政资金审批上的漏洞。

三是严把工程“质量关”。

对项目实行严格的招投标管理,实行项目责任终身追究制,项目工程预算和工程合同经财政部门审查认定,然后作为财政部门拨付资金、施工单位办理工程结算的依据。

对前期准备工作未完成、工程概预算未核定、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投标的项目,财政一律停拨或缓拨资金。

并在办理竣工决算前,预留部分资金,待项目竣工验收和财务决算审计结论确定后予以清算。

四是严把资金“拨款关”。

财政要始终把资金拨付报账作为实行报账制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坚持按基建程序、按年度计划、按工程进度、按年度预算拨付,合理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流量,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是严把“检查关”。

在实行报账制管理后,财政与审计、监察及有关业务部门要组织联合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专项资金项目的组织管理、实施进度、资金使用、物资设备、工程技术、项目效果等进行监督,对项目资金是否到位,有无挤占挪用、有无截留和转移资金用途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六是严把“管护关”。

对投资较大的项目,以单个项目为核算单位,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在项目完工验收后,积极与项目实施单位配合,将已完工项目的会计资料、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移交到管理单位,并签订《项目管护协议》,明确管护事项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切实解决了重建轻管的现象,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长期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