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授课老师:黄更新授课时间:2011-9-26 一、定义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指胃肠道粘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等自身消化而发生的溃疡,其深度达到或穿透粘膜肌层,直径多大于5mm。
溃疡好发于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在食管下段、小肠、胃肠吻合口及其附近的肠拌,以及异位的胃粘膜,如位于肠道的Mecke1憩室。
胃溃疡(gastric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DU)是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
二、临床表现本病患者临床表现不一,多数表现为中上腹反复发作性节律性疼痛,少数患者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作为首次症状。
(一)疼痛大多数患者以中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
少部分患者无疼痛表现,特别是老年人溃疡、维持治疗中复发性溃疡和NSAID相关性溃疡。
疼痛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食物或制酸药能稀释或中和胃酸,呕吐或抽出胃液能去除胃内酸性胃液的刺激,均可使疼痛缓解,提示疼痛的发生与胃酸有关。
推测疼痛可能机制是:①胃酸刺激溃疡面;②胃酸作用于溃疡,引起化学性炎症反应,以致溃疡壁和基底部神经末梢的痛阈降低;③病变区肌张力增强或痉挛,对痛觉敏感的溃疡患者有加重疼痛的作用。
1.疼痛部位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多位于中上腹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
胃或十二指肠后壁溃疡,特别是穿透性溃疡可放射至背部。
疼痛范围约数厘米直径大小。
因为空腔内脏疼痛在体表上的定位一般不十分确切,所以疼痛的部位不一定准确反映溃疡所在的解剖位置。
2.疼痛程度和性质多呈隐痛、钝痛、刺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偶尔也有疼痛较重者。
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3.疼痛节律性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在二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
一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由于夜间的胃酸较高,尤其在睡前曾进餐者,可发生半夜疼痛。
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
4.疼痛周期性反复周期性发作是消化性溃疡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
上腹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
全年都可发作,但以秋末至春初较冷的季节更为常见。
有些患者经过反复发作进入慢性病程后,可失去疼痛的节律性和周期性特征。
5.影响因素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原因而减轻或缓解。
(二)其他症状本病除中上腹疼痛外,尚可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
但这些症状均缺乏特异性。
食欲多保持正常,但偶可因食后疼痛发作而畏食,以致体重减轻。
也有少数因进食使疼痛暂时减轻而频繁进食使体重增加。
(三)体征溃疡发作期,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程度不重,其压痛部位多与溃疡的位置基本相符。
少数患者可有一贫血和营养不良的体征。
三、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一)无症状型溃疡指无明显症状的消化性溃疡者,因其他疾病作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时偶然被发现;或当发生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时,甚至于尸体解剖时始被发现。
这类消化性溃疡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尤为多见。
(二)老年人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多见,也可发生十二指肠溃疡。
统计资料表明,胃溃疡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其临床表现可不典型。
常表现为无规律的中上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或贫血,可以大出血为首发症状,常难以控制。
胃溃疡直径常可超过2.5cm,且多发生于高位胃体的后壁或小弯,应与胃癌鉴别诊断。
(三)幽门管溃疡幽门管位于胃远端,与十二指肠交接。
与十二指肠溃疡相似,幽门管溃疡常伴胃酸分泌过高,餐后可立即出现中上腹疼痛,其程度较为剧烈而无节律性,使部分病人畏食,制酸药物治疗疗效不如十二指肠溃疡。
由于幽门管易痉挛和形成溃疡疲痕,导致梗阻,可引起呕吐,吐后疼痛可缓解。
也易出现穿孔和出血并发症。
(四)球后溃疡一般指位于十二指肠降部近端的溃疡,约占消化性溃疡的5%常为慢性,穿孔时易穿透至浆膜腔进入胰腺及周围脏器。
其夜间腹痛和背部放射性疼痛多见,可并发大量出血,内科治疗效果较差。
(五)复合性溃疡指胃与十二指肠同时存在溃疡,多数是十二指肠的发生在先,胃溃疡在后。
本病约占消化性溃疡的7%,多见于男性。
其临床症状并无特异性,但幽门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出血的发生率高达30%~50%,出血多来自胃溃疡。
(六)巨大溃疡指胃溃疡的直径超过2.5cm者,并非都属于恶性,但应与胃癌鉴别。
疼痛常不典型,可出现呕吐与体重减轻,并发致命性出血。
药物治疗愈合较慢,容易复发,病程长的巨大胃溃疡往往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巨大十二指肠溃疡系指直径在2cm以上者,多数位于球部,也可位于球后。
呕吐与体重减轻明显,出血、穿孔和梗阻常见。
有并发症的巨大十二指肠溃疡以手术治疗为主。
(七)食管溃疡与酸性胃液接触的结果。
溃疡常发生于食管下段,多为单发,约10%为多发,大小不一。
本病多发生于反流性食管炎和滑动性食管裂孔疝伴有胃、食管反流的病人。
溃疡可发生在鳞状上皮,也可发生在柱状上皮(Barrett上皮)。
食管溃疡还可发生于食管胃吻合术或食管空肠吻合术以后,由胆汁和胰腺分泌物反流引起。
食管溃疡多发生于30~70岁之间,约有2/3的病人在50岁以上。
主要症状是胸骨下段后方或高位上腹部疼痛,常在进食或饮水后出现,卧位时加重。
疼痛可放射至肩胛间区、左侧胸部和颈部。
由于继发性食管痉挛或纤维化导致食管狭窄可引起咽下困难。
其他可以出现的症状是恶心、呕吐、嗳气和体重减轻等。
主要并发症有梗阻、出血和穿孔。
诊断主要依靠X 线检查和内镜检查。
(八)难治性溃疡难治性溃疡诊断尚无统一标准,通常指经正规治疗无效,仍有腹痛、呕吐和体重减轻等症状的消化性溃疡。
其因素可能有:①穿透性溃疡、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存在;②特殊部位的溃疡(如球后、幽门管等)内科治疗效果较差;③病因未去除(如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以及饮食不节、治疗不当等;④引起难治性溃疡的原发疾病未去除,如胃泌素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引起持续高酸状态。
随着质子泵抑制剂的问世及对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难治性溃疡已较少见。
(九)应激性溃疡应激性溃疡指在严重烧伤、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神经外科手术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外伤和大手术、严重的急性或慢性内科疾病(如脓毒血症、肺功能不全)等应激的情况下,在胃或十二指肠、食管产生的急性粘膜糜烂和溃疡。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原因有:①应激状态时胃酸分泌过多,胃粘液分泌不足,胃粘膜屏障受损,粘膜自身消化形成溃疡。
②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使粘膜下层的动静脉短路开放,粘膜缺血;败血症和烧伤所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胃粘膜内小血栓形成,出现区域粘膜缺血、坏死,导致粘膜损伤,形成应激性溃疡。
主要表现是大出血,常发生在严重疾病基础上,并发于疾病的第2~15天,较难以控制。
急诊内镜检查是重要诊断方法,溃疡多发生于高位胃体,呈多发性浅表性不规则的溃疡,直径在0.5~1.0cm,甚至更大,周围水肿不明显,没有纤维化,溃疡愈合后一般不留瘢痕。
(十)Dieulafoy溃疡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原因之一,病情较凶险。
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多见。
多发生于距贲门6cm以内的胃底贲门部。
粘膜破溃较小,仅限于粘膜肌层的浅溃疡,但粘膜下有易破裂出血的管径较粗的小动脉,即恒径动脉。
恒径动脉是一种发育异常的血管,易形成迂曲或瘤样扩张,一旦粘膜受损,血管容易受损而引起大出血。
(十一)Meckel憩室溃疡是常见的先天性回肠末段肠壁上的憩室,憩室内常含有异位组织,最多见是胃粘膜,包括壁细胞和主细胞,其次是胰腺组织、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
异位胃粘膜组织分泌胃酸引起憩室和周围粘膜产生溃疡。
Meckel憩室溃疡儿童多见,往往表现为大量出血或穿孔。
死亡者多为老年人,因延误诊断所致。
四、并发症(一)上消化道出血是本病最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20%~25%,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
以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
有10%~15%的患者以出血为消化性溃疡的首见症状,出血容易复发。
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速度和出血量。
如十二指肠后壁溃疡,常可溃穿其毗邻的胰十二指肠动脉而致异常迅猛的大量出血;而溃疡前壁则较少发生大量出血。
溃疡基底部肉芽组织的渗血或溃疡周围粘膜糜烂性出血往往量较少。
消化性溃疡出血速度快而量多者,表现为呕血及黑粪;出血量少,则仅表现为黑粪。
短时间内的大量出血,可因血容量的锐减而致头昏、心悸、血压下降、昏厥,甚至休克。
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前,溃疡局部的充血致上腹疼痛加重,出血后则因充血减轻,以及血液对胃酸的中和与稀释作用,腹痛可随之缓解。
根据消化性溃疡病史和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一般不难确立。
对临床表现不典型,须与其他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进行鉴别诊断,应争取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急诊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确诊率高,能观察出血部位出血状态,必要时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
(二)穿孔溃疡穿透浆膜层达游离腹腔即导致急性穿孔,以男性多见,穿孔部位多为十二指肠前壁或胃前壁。
慢性穿孔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十二指肠后壁者尤为常见。
十二指肠后壁和胃后壁溃疡穿透至浆膜层,与邻近器官、组织粘连,穿孔时胃肠内容物不流入腹腔在局部形成包裹性积液,则称为穿透险溃疡或溃疡慢性穿孔。
后壁穿孔或穿孔较小者只引起局限性腹膜炎时,称亚急性穿孔。
急性穿孔时,临床上突然出现剧烈腹痛。
腹痛常起始于上腹部,可蔓延至全腹,也可放射至肩部(大多为右侧)。
患者因腹痛剧烈而卧床,两腿卷曲而不愿移动,常伴恶心和呕吐。
体检腹肌强直,有压痛和反跳痛。
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腹部X线透视膈下有游离气体,无膈下游离气体并不能排除穿孔存在。
严重穿孔病人或溃疡累及胰腺时,血清淀粉酶增高。
亚急性或慢性穿孔者可有局限性腹膜炎、肠粘连或肠梗阻征象,止酸治疗效果差。
消化性溃疡穿孔应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缺血性肠病、子宫外孕破裂等急腹症相鉴别。
(三)幽门梗阻大多由十二指肠和幽门管溃疡所致,溃疡周围组织的炎性充血、水肿可引起幽门反射性痉挛,此类幽门梗阻属暂时性,内科治疗有效,称为功能性或内科性幽门梗阻。
反之,由于溃疡愈合,瘢痕形成及瘢痕组织收缩或与周围组织粘连而阻塞幽门通道所致者,则属持久性,需经外科手术治疗,称为器质性或外科性幽门梗阻。
梗阻引起胃潴留,病人有上腹饱胀、食欲减退、嗳气、反酸等症状。
呕吐更是幽门梗阻的主要症状。
呕吐时量大,可超过1L,内含发酵宿食,呕吐后患者可感舒适轻松。
因反复大量呕吐,H+和K+大量丢失,可致低氯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并出现呼吸短促、四肢无力、烦躁不安,甚至手足搐搦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