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展望PPT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展望PPT
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批准67所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开展试点 工作
❖普通高校设立了3000多个校外学习中心(点), 电大系统设立了2800教学点
❖开设覆盖10大学科门类共141种专业,累计注
册网络教育学生300多万人
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CADLIS 项目建设
❖2004年8月启动两个专题: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二期工程(CALIS) ✓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
❖名称调整:由“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改 为“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 (CADLIS), 建设内容:
✓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 ✓数字资源建设 ✓数字化技术支撑环境建设 ✓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缩小东西部信息 化水平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的广泛应用;
❖推动教育改革进程,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 知识贡献;
❖提高各类社会成员信息素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 育,为构筑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现代国民教育体 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试点高校开拓高校优秀教育资源向西部、农村和部队输送的渠道, 并积极与行业、企业、部队合作,参与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2003年教育部批准组建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开展教师终身 教育
❖2004年教育部启动“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
❖2004年中央电大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合作,依托电大系统,面 向残疾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
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校企结合 ❖ 突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特点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 15所高等学校建立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培养高水平实用化人才
❖ 截止2004年,在校生总数为1万多人,其中:本 科生5千多人,硕士研究生3千多人,博士研究生 600多人,工程硕士1.5万人。
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迅速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年发布的中国互 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上网用户总人数为 9400 万,比去年增长18.2% 上网计算机总数为 4160 万,比去年增长34.7% ➢CN域名总数为 432077个 ➢WWW站点总数为:约668900个 ➢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74429M
试点工作加强了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和多媒 体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促进了高校信息化建设 和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带动了信息技 术产业的发展。
❖2003年底,68所试点高校累计投入为20多亿元 电大系统投入40多亿元
❖建立136个网络教学平台
❖开发近万个多媒体课件
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试点高校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教育模式,中国远程 教育正在由第二代广播电视教育向第三代现代远程教育转变
CEB-sat建设工程 与在高校的应用
❖实现了与CERNET的高速 连接(100Mbps),初步形 成了“天地合一”的具有 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 和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
❖实现模拟和数字信号并播
❖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 平台已具备了播出8套数字 电视节目、8套数字音频广 播、8套VBI-IP数据广播 、 25套IP数据广播
❖容量40G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00G的高速传 输网
❖覆盖200个主要城市
❖主干网传输速率达到2.5 G
❖多条国际和地区性信道,总 带宽达到800Mbps
CERNET延伸和扩展工程及高校应用
❖800多所高等学校接入 ❖联网单位达到1300多个 ❖网络用户将近1500万 ❖IP地址数量超过800万
❖C E R N E T 升 级 扩 容 开 始 , 已 启 动 下 一 代 互 联 网 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建设(CERNET2)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 发展与展望
概要
➢发展背景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措施与展望
一、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 发展背景
信息化发展已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步 伐的加快,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 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 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也日趋强烈 ➢世界各国对信息化的发展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 重视和关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与建设
CALIS项目建设
❖1998年启动,国家分别投入2亿多元,全国高校 投入10亿多元
❖已经基本形成了“全国中心—地区中心—高校图 书馆”三级文献服务网络基本框架:1个管理中心, 4个全国文献信息中心,7个地区中心,1个国防信 息中心,150多个高校成员
❖2004年有584所高校图书馆参加,购买了202个 数据库,引进电子版全文外刊近2万种,对高校教 学科研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四、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 措施与展望
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
❖构筑坚实的中国教育和科技信息基础设施 ❖开发和建设教育信息化的重大应用 ❖培养教育信息化急需的专门人才 ❖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 ❖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教育信息化平台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资源开发、 整合和共享机制形成,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关键技术攻关
❖在天地网结合、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网络教 学等方面,突破多项制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 关键技术。 ❖初步建立起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教 学平台。
应用与产业
高等教育政务信息化
❖研制和开通了网上办公系统、远程会议系统、网上 录取系统、网上电子注册系统、网络教育质量监管系 统 ❖建成“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 和“阳光 高考信息平台” ❖建成了高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平台
教师教育技术等级培训
❖ 授权97所普通高校建立培训中心,培训骨干教 师1万多人
资源建设
CALIS项目建设
❖建设目标:以 CERNET为依托, 初步建成中国高等 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基本框架。以此推 进我国高教资源的 合理优化配置,实 现信息资源共建、 共知、共享,深化 资源的有效开发和 利用,提高高等学 校教育和科研的文 献保障水平
CEB-sat建设工程与在高校的应用
应用的能力 ❖ 部分高等学校和部分省部分学校使用教育卫星 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 ❖覆盖全国,接收人数逾200万。
大学校园网建设工程
❖已有70%左右的高等院校建立了不同层次和规 模的校园网
❖利用校园网开展了远程教学、数字图书馆、办 公自动化、后勤管理等应用项目
❖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实现了西 部地区152所大学建立校园网并与CERNET高速 连接
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高等教育机构:高等学校2004所,其中普通高校 1731所、成人高校505所、培养研究生单位769个; 社会力量举办的高教机构1187个
❖高等教育主要办学形式:普通高教、成人高教、高自 考、网络教育
❖1998-2004年,在校生规模从 643万到1835万人 ❖ 1998年-2004年,毛入学率为9.8%19%
大学数字博物馆
❖建成18个基于 网络的数字博 物馆,涉及工 美、地质地理、 生物、人类生 活、航空航天、 农业、考古、 中医药、建筑 等多个专业
标准与研究
标准化研究制订
❖构建现代远程教育标准体系CELTS,推出40余 项标准,10项进入国家标准审定程序 ❖2002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 复成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 技术分技术委员会” (/)
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教育信息化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 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 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 远意义
二、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
发展现状
•基础设施 •信息化人才培养 •资源建设 •标准与研究 •应用与产业
基础设施
CERNET延伸和扩展工程及高校应用
❖2万公里的DWDM/SDM 高速传输网
❖中央电大与总参谋部合作,面向部队士官的在职学历教育,参 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高校间联合办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并建立西部共享系统, 将网络教育资源输送到西部大学
❖试点高校已与十几个行业结合,面向行业从业人员开展现代远 程教育
高校信息化产业
❖2001年度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总销售收入607.48 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销售收入452.26亿元,占总 额的74.45%。 ❖2001年高校校办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8.51亿元, 净利润35.63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实现净利润 24.29亿元,占实现净利润的68.17%。 ❖2001年高校校办产业对学校回报18.42亿元,向 国家交纳税费28.80亿元,为社会创造的净利润和 交纳的各种税费总计为264.43亿元。
信息化人才培养
信息科学技术相关专业本专科教育
❖作为基础必修课程,在大学一、二年级普遍开展 ❖复合型人才培养:计算机辅修专业、计算机专业 第二学位
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专科教育
❖500所高校设有计算机专业 ❖2003年底,计算机类和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本专 科在校生为120多万人 ❖计算机类专业的本专科在校生为60多万人 ❖计算机本科在校生为近30万人
精品课程建设
❖五年时间建设1500门,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 术手段将课程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的国家级精 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003、2004年分别评出151门和300门精品课程, 这些课程的教案、大纲、部分教学录像、参考资料、 习题等教学资源已经在各高校的网站上向全国免费 共享。
示范性软件学院
❖批准35所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3年底,在校生3万多人,其中本科生(含二 学位)1.7万多人,研究生1.3万多人 ❖以国际通行模式培养高水平、多类型、实用性软 件人才
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 2003年11月批准35所高等学校试办 ❖ 实行开放式办学,吸收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