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申报项目介绍材料一、端节端节,水族人民又称“借端”(“借”水语“吃”的意思)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独山、荔波等地水族人民欢庆团聚、辞旧迎新、庆丰收而举行的节日。
水族历法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和春复秋冬四季。
阴历的九月为其岁首,阴历的八月为其岁尾。
水历十二月(农历八月)第一个亥日起,至水历新年二月(农历十月)期间,主要以亥日,按古老惯例分地区、分期分批轮流过节。
如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内外套以第一个亥日为节日,水龙、周覃水东地区过第二个亥日;三洞、廷牌地区韦姓家族过第三个亥日。
三洞、中和、水龙地区潘姓家族过第四个亥日;三洞古城、古奇石姓家族过第五个亥日。
中间也有以巳、午、未、申日为端节的家族,共分7批过,历时一个多月,是世界上历时最长的民族节日。
每当节日来临,男女老少都穿盛妆,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
“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餐要忌荤设素席祭祖,因此要认真清洗用具器皿;祭品以清蒸的鱼包韭菜、菜油烙豆腐、酒、糯饭、瓜果、茶、烟叶等。
也有将铜鼓、糯谷米粑、衣着首饰及农具作陈列品,表示托远祖洪福过上好日子,往后依旧靠劳动去开拓幸福。
“除夕”晚上男女老少聚集敲铜鼓或挨家挨户去贺新年。
“初一”上午挨家挨户去贺新年,吃年酒。
每到一家,大伙便按辈分依序入座,互挽手臂。
在“哟、哟”(水族语:好!好!)的欢呼声中干杯,互祝人寿年丰。
早饭后,四面八方骑手云集,在端坡上进行盛大的跑马活动,也有对歌和表演民间杂技的,邻近的各族人民也来参加。
端坡上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晚上热情好客的主人设宴招待远方来的客人,趁着夜幕,在端坡上相识的未婚青年男女相约而至,水乡山寨星光点点,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端节是水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节日,它以三洞、中和地区为中心。
“辞旧迎新,祭祀祖宗,祈求丰收,走亲访友”成了端节的主题。
水族端节在2006年6月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卯节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
卯节的日期是依据水族历法来推算的。
具体的日期虽不固定,但有个选择的原则,即在水历九、十月(阴历五、六月)内的卯日分四批过节。
水历十月,水书称为“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
每年此时择一个卯日举行的传统节日。
水族人认为,辛卯日是“最顺遂的日子”,是过节的上吉日;此日过节就预示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与此相反,丁卯日被视为凶日,是过节的忌日。
过节逢丁卯日会招致旱象虫灾与瘟疫。
卯节的分批在很古的时候就约定俗成。
水家节日歌唱道:“第一卯/水利的卯,第二卯/洞坨的卯,第三卯/水扒浦卯,第四卯/九阡卯。
九阡宽/吃卯殿后”。
头三批卯节在荔波境内过,但并不隆重,将面临消失,第四批卯节,主要在三都九阡不过端节的村寨过,十分隆重。
过卯节大约前后四天,节前两三天,家家户户清扫庭院,将烟尘扫尽撒放田间(水家人认为阳尘能杀虫)。
到相当于春节除夕的寅日则宰杀肥猪、备鲜鱼、打豆腐、开窖酒,设丰盛宴席祭祀,村村寨寨敲击铜鼓,以迎四海宾客。
卯日这一天要认真清扫房屋院坝,为祭天敬祖摆上鱼、肉酒、饭等供品,并且要准备丰盛的佳肴款待宾客。
这时凡过卯节的村寨,都会敲起铜鼓、皮鼓,或唱起阵阵歌声,节日的高潮是卯日,而最具情趣的娱乐活动便是对歌。
这天下午,卯坡上人山人海,五颜六色的雨伞像一簇簇花团在涌动。
未婚男女青年身着盛装,聚会于卯坡上,只要见到称心如意的对象,便尽情地与之歌唱。
若是女方溜走,几个男青年挽着手臂热情地将其围住,留她唱歌。
有的姑娘为察看后生是否有诚意,是否有歌才,还故意溜走以激起对方的挑战。
歌词均为即兴演唱,歌词先是有幸初相识,慕名来拜访之类,接着唱开天辟地造千种万物的古歌,然后唱互倾爱慕的情歌。
节日夜晚,家家笑声朗朗,碰杯之声不绝于耳。
铿锵的铜鼓和浑厚的皮鼓声响彻水寨。
水家人一边喝着醇香的糯米酒,一边唱着比米酒更香的“姨娘歌”。
每个水族寨子都设有“歌堂”,女歌手及伴音姑娘坐在房里,男歌手与同伴及听众围坐堂中, 对歌时男女歌手有几位同伴作歌尾衬和的伴唱,每唱完一小段,伴音者就哼起衬和的帮腔调,对歌通宵达旦甚至两三昼夜,酣唱不止。
由于卯节以男女青年对唱情歌的习俗,故又称为“东方情人节”。
三、马尾绣马尾绣是三都水族自治县独有的一种传承千年的刺绣。
它全靠聪明娴慧的水族妇女世代相传,才保留至今。
在水族传统节日里,男子们赛马,女子们身着马尾绣盛装参与节日活动,成了最美丽动人的习俗。
水族马尾绣沿袭最古老的乱针、扎针等刺绣技法,其制作过程一般是先将三、四根马尾蓄成一束;然后从根部开始,用丝线(多为白色)缠裹在马尾上,状似一根根精细匀密的小提琴琴弦,马尾被裹在当中,看上去却毫无破绽,叫做马尾绣丝线;再将马尾丝线,依照构思好的图案,一针一线刺绣在用料考究,色彩浓重明快的水家土布上;最后缀绣上水族同胞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铜饰,这种铜饰状如古币,薄如纸片、直径只有3-5毫米大小,当地人叫作“小金钱”,用丝线穿贴于图案里,更增强了马尾绣的立体感。
马尾绣制成后,各色马尾丝线相间,丝丝镶嵌勾勒,走线曲折,还有“小金钱”在当中闪闪发光,耀眼夺目,变化无穷。
绣品多为背带、胸牌、鞋帽,图案以花、鸟、鱼、虫为主,既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龙凤,又有滋润万物生长的日月星辰,寄托着水族人民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刺绣一幅完美的成品需耗时一个月或几个月之久,由于马尾绣工艺繁杂,刺绣精美,因而被誉为“中国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2006年6月,马尾绣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四、水歌水族民歌是水族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反映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在水族民间文学的主要地位。
水族歌谣曲调变化不大,旋律较简单,但歌词因事、因人、因物而变化、发展、丰富。
它也没有固定的句数,短的二、三句或五、六句为一首,长的几十句或数百句为一首。
句子长短不一,有三言句、四言句、五言句和七言句,而以七言句居多,有时也混合使用的。
水族民歌注重押韵,靠韵来组合诗歌,因此有“无句不有韵,无韵不成歌”之说。
押韵也十分特殊,有头韵、腹韵(腰韵)、尾韵(脚韵)三种,并且都混合使用,同时转韵、变韵快,极难找到一韵到底的水歌,所以有人称这种押韵为流水押韵法。
水族民歌常采用赋、比、兴和排比、选句、复沓、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并且以借喻、暗喻和拟人使用得最广泛。
其内容有热情的赞扬和歌颂,也有辛辣的讽刺。
水歌按其形式,大致可分为双歌、单歌、蔸歌、调歌、诘歌等五大类,其中以单歌、双歌居多。
按其内容分类有开天辟地歌、迁徙歌、生产歌、风物歌、风俗歌、礼仪歌、酒歌、苦歌、情歌、婚嫁歌、逃难歌、庆贺歌、丧葬歌等类别;各类歌中还可以分成若干个细目,如情歌可以分为见面歌、分别歌、青春歌、惜春歌、约会歌、想念歌、定婚歌、逃婚歌、离婚歌等。
由于水族人民喜欢用唱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民歌极为丰富多彩,素有“唱起歌,象江河水”之说。
已经搜集、整理、翻译,先后出版的水族民歌集《凤凰之歌》、《岛黛瓦》、《水族情歌选》等,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日益重视,水歌作为一种古老独特的文化,在民族音乐的舞台上受到各民族人民的热烈欢迎。
五、水族服饰水族服饰是水族最直观的外在标志,尤其是妇女的服饰最为体现其民族特色。
它以其多彩的风姿,展示水族文化的特有风貌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水族服饰主要流行于贵州三都、荔波等水族地区。
水族男女服饰多以水家布缝制,并以青、蓝两色为主,也有黑、白两种颜色搭配。
男子穿大襟布杉,衣襟镶边饰,青布包头、长裤、草鞋。
女子穿大襟圆领杉,领襟衣袖有绣饰,青布包头,系围腰,着长裤,裤脚镶花边,穿绣花布鞋。
喜欢佩带银项圈、银锁、银镯等银饰。
水族围腰是女子的主要服饰,流行于三都、荔波等地。
围腰上端镶绣片、银泡为饰,以花草、蝴蝶为主要图案。
穿时系银链,挂勾处有镂雕的银蝶或银花朵,十分精细。
水族围腰较长,系在衣服外面,既美观又保护衣衫。
由于居住地域的影响,水族妇女传统服饰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中和、水龙、廷牌、恒丰、塘州、阳安等地的服饰。
这是水族地区最基本的服饰类型,具体分为少女装、少妇装和老年装,该片区的青壮年妇女身着蓝色长衫、靛青色长裤,胸配绣花围腰,围腰上端至颈部挂银项链,围腰中部两侧系提花飘带拖于身后,脚穿尖钩马尾绣鞋或元宝盖绣花鞋,左额发间斜插长梳,外包一块六尺左右的家织布头帕。
未婚女子衣服有领,佩绣花围腰,穿绣花鞋。
已婚青壮年女子衣服无领,并在坎肩、衣襟、袖口、裤脚等处都绣斜面青布大绲边,外缘还镶两根绲条,绲边绲条都隆出衣面,绲条外缘还镶上栏杆花边。
二是三都自治县都江片区的服饰。
都江跟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榕江、雷山等县接境,因受侗族服饰的影响而近似侗装,衣脚狡小,呈椭圆状,妇女一般将头发盘结于头顶,包白色或格子方巾。
三是三都自治县九阡片区及荔波县佳荣、永康等地的服饰,衣裤均喜用纱质纤细、染工深透的青紫色回纹布料。
未婚女子戴不绣花的素净围腰,但围腰上的银链和飘带却极为讲究。
已婚女子不挂围墙,而喜长方形的青紫色腰巾。
四是三都自治县丰乐片区及都匀内外套的服饰。
除长帕包头外,还用一块白毛巾横扎。
衣裤均镶花边,衣长近膝,衣身衣袖及裤脚均较宽大,围腰不配银链而系腰带,并让围腰上的绣花胸牌翻下来作为装饰;五是三都自治县的牛场、普安等地的服饰。
由于与苗族杂居,水族妇女除以长帕包头保留水族传统特点外,大襟衣服已缩短至臀部,衣饰与苗族女子基本无异。
这些都是水族青壮年妇女的一般服饰。
在节日喜庆特别是结婚大典时,她们还另有盛装,以及特定的结婚礼服。
盛装及结婚礼服的上衣是古典式的对襟、宽袖的黑色短衣,下衣穿黑色百折裙兼长裤;脚穿尖钩扎金马毛绣鞋;为了适应佩戴银首饰,穿盛装时发式要有所改变,即把头发梳至头顶挽结;周身佩戴的银制饰品应有尽有;银花、银钗、银项圈、银压领、手镯、吊牌等。
其中百折裙银花、银叉限于新娘出阁时穿戴。
水族老年妇女的服饰与青壮年妇女的服饰有所不同。
她们上衣是内穿无领,无花边装饰的右衽长衫,外套对襟、无领、宽袖的短衣,下身穿长裤。
衣服用银质纽扣,脚穿尖钩马尾绣鞋。
发式是在头顶上挽发结,再包上黑色方巾。
水族老年男子平常多穿对襟布扣便服和长裤,节日喜庆时穿长衫再套马褂。
热天用短帕包头或戴马尾帽,冷天用长巾包头或戴锅驼帽。
脚穿轻便布鞋。
水族青壮年男子的服饰,除了有的人还包白头巾、身穿黑色短对襟外,大多数人的服饰已同汉族青年没有区别。
除青壮年妇女在喜庆节日和结婚大典时的穿着是特制服饰以外,其余的人在不同场合穿著的服饰差别并不大,只有新旧之分和布料贵贱之别而已。
旧衣服劳动时穿,半旧衣服闲时穿,新衣服则只在节日喜庆时、上街赶集时、或走亲访友时穿。
老年人服装以黑色缎子为贵重。
但一般人家常穿的还是家织布。
当代年青人则以高档料子为佳。
水族居住地区气候冬暖夏热,因而他们四季的服饰款式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从衣服布料颜色的深浅和服装件数的多少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