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五拳总诀总诀歌一(通用暗诀)少林五拳象五形,拳从自然取其意;融贯旧法创五式,一七三手集大成;精意释然传千秋,古今师法遵秋月;拳走一线守家法,崇尚手技入南拳;动中求静静不止,意气相推生横力;刚中有柔柔带刚,运柔成刚谓上乘;实中有虚虚转实,寓虚于实始超脱;沉心静气明法外,禅拳一体称少林;右练毕时接习左,左右逢源方成巨;出手如风迹难觅,一指半足分胜败;浑身上下皆可拳,指先掌次拳即末;孤心苦往年如日,神技妙术技乃神。
总诀歌二(有相暗诀)昂首挺胸气畅然,怒目强项似罗汉;砸肩敞腋力充沛,立腕沉肘赛金刚;虚腹实腰承上下,展膝固踝如生根;腰马一体接天地,三合内外比卯榫;气贯丹田雕横力,五心相印塑直气;此中三昧玩自心,精微乃见功自成。
总诀歌三(无相暗诀)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任横行,掌心力从足心印,一指霹雳万人惊。
总诀歌四(呼吸暗诀)其一小开弓马,大开胸腋;简脚根地,繁手枝天;徐呼徐吸,尽呼尽吸;气芽暴滋,遍体得力。
其二浸形神缸以气染,力由底发奔灵盖,弓马永动把息环,上下相印串一气。
总诀歌五(运使暗诀)力从气出,气隐力显;运柔成刚,使虚转实;意到气随,速于声响;全力一吐,沉重若山;力达指尖,不局三停;气透肤理,不囿三焦;沉实厚重,活泼虚灵;刚柔虚实,神变无穷。
总诀歌六(爪掌开拇暗诀)指散口紧现力蹼,平圆曲直偏不扣;栉风滗气方沉力,点印如花妙蛙作。
总诀歌七(拳指扣拇暗诀)卷勾如亲齐向心,弯而又曲死力扣;穿肉扣骨方传力,挤眼掐心功苦生。
总诀歌八(肘法暗决)腋气井喷膀管送,力达楔尖胜利器,努拐戳动兼阴阳,中平车腰方称活。
总诀歌九(眼法暗诀)镜眼点拳怒视焦,目随拳走神不丢;观外为下观内上,钢拳眼铸全凭神。
总诀歌十(听法暗诀)青龙黑虎赛风影,邃通海底如灯芯;听物为下听我上,龙奔虎跃画风景。
总诀歌十一(舌法暗诀)封井开边续阴阳,津如泉涌化琼浆;细流入海润丹田,化作精气力分发。
总诀歌十二(喊法暗诀)眼忙鼻碌口不闲,抢步吐声助力推;分寸得当方显威,乱哮见笑徒哼哈。
总诀歌十三(胆力暗诀)练达思结神通处,浑身胄甲随纵放,胆向先从心气足,一声咆哮万敌愕。
总诀歌十四(快慢暗诀)独习繁中采,对习简中取,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慢为有形诀,快为无形窍,快自慢中企,急功须缓图。
总诀歌十五(冷拳暗诀)对敌忌出灌怒拳,怒不及人反昏心,自动不知当人偶,何送白隙任人乘?总诀歌十六(狠拳暗诀)出拳不狠拳不硬,真拳不敬戏打戏,积习成癖长苍毛,终难成就一代师。
总诀歌十七(成功暗诀)功夫本是平凡事,化凡为神自有因,功成之日始能悟,惟因倾注超凡力。
上乘至精至神之术少林龙虎豹蛇鹤五形拳法简称为五拳,此外还有一些较为常用的简称,如少林龙虎豹蛇鹤五拳、龙虎豹蛇鹤五拳以及少林五拳,其中五拳最为精炼;另外还有多种别称,如具有宗派门户色彩的少林拳、具有禅宗静悟色彩的罗汉拳、具有至高无上色彩的少林镇山拳、具有秘密组织色彩的洪拳、具有朴素传统色彩的五行柔术等,更有“宗门拳术”、“宗门拳技”或“吾宗拳术(或拳法)”、“吾宗拳技”以及“少林拳术(或拳法)”、“少林精技”等暗称;总之五拳俗称为五形拳,通称为少林五拳,儒称为五行柔术,释称为后天罗汉拳,道称为内功五形拳,帮称为洪拳,尊称为少林镇山拳。
拳名大都扼要的反映某一拳术的主要特点,五拳也不例外,五拳这一名称准确地反映五拳这一拳术的外在特点即外部结构特点,假如不抓住这一特点而启用别的名称则五拳不再是五拳而成为别的拳术的,这一特点是有别于其它拳术而自成一门拳术的重要依据。
五拳称谓的多样性反映着五拳自身所具有的固有特性与历史作用的多样性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不同形式的角色出现过,且拥有过不同的社会功能并起到过不同的社会作用,自然对其理解的不同而解释也随之不同。
五拳拳名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性质,五拳既属于象形拳又属于气功拳因此称其为五形拳或内功拳,这是从其自然性出发命名的;还有五拳既属于外家拳又属于帮会拳因此称其为少林拳或洪拳,这是从其社会性出发命名的。
五拳在其发展历程中深受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具体反映在拳名、拳理、拳法等诸多领域,如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下其理论中始终贯穿着匡扶正义的理念,故称为五行柔术;又如道家导引思想的影响下其理论中始终贯穿着吐故纳新的理念,故称为内功五形拳;又如释家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其理论中始终贯穿着明心见性的理念,故称为罗汉拳,但传统思想并非总是对其只产生积极影响,如宗派门户之见令其失去和谐性,封建迷信思想令其失去科学性,保守思想差点令其命丧荒野而失传。
据传五拳是由金元时期山西太原人白玉峰即秋月禅师所创,又多与南派少林之一湖南少林有关因此又称为“湘派少林五拳”,又因其拳与其它南派拳术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而被归入南拳一族。
五拳的整个拳术的流程充满阳刚之美且始终遵循着少林拳术的固有特性,如拳走一线、拳打睡地、动中求静、外刚内柔、内外合一及禅拳一体等。
仅从传说的内容来看五拳是少林拳术历史当中最全面最系统的历史最悠久的长套路拳术。
五拳顾名思义是五种拳术的意思,是龙、虎、豹、蛇、鹤五种拳术的统称,各个拳术称为拳式,五拳就是由龙、虎、豹、蛇、鹤五式组成;又把从每一盘膝势到立定势之间的一连串有序拳势的组合称为路,新五拳是由双路虎拳、单路豹、龙、蛇三拳以及双路鹤拳共七路组成。
其他众多门派中也有以龙、虎、豹、蛇、鹤等相同的名称命名的拳术,为了与之区别各式单称时前面要加“少林五拳之”或“五拳之”等修饰语,如“少林五拳之虎拳”或“五拳之虎拳”,其余可依此类推。
从五拳的整个套路的脉络来看,五式的次序应是虎、豹、龙、蛇、鹤,事实上现存的最完整的“五拳谱”即《少林宗法图说》中所收录的五拳确实是以虎豹为先、龙次之、蛇又次之、鹤拳则最后的次序所排列的,所谓龙、虎、豹、蛇、鹤的说法只是沿袭原始龙图腾崇拜的结果而已,如同人们在从太阳崇拜中衍化而来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之方位称呼中以“东”字起头的习惯一样,更何况龙在五行中恰好属东,即便是属于散式五拳的将氏五拳也都遵守虎、豹、龙、蛇、鹤此一五拳的普遍的拳式次序的。
《少林宗法图说》是现存最完整的五拳专著,也是有关五拳拳式次序问题的范本,因此假如今后在五拳拳式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则必须以此书作为依据来进行处理。
此外尽管证据不足,但有的五拳师似乎还主张把龙拳排在最后面即第五式而使其成为“虎、豹、蛇、鹤、龙”,事实上五式的次序到底如何无关紧要,只要依随普遍的做法就行。
五拳在其传承上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即它是在数百年来一直只在僧徒间秘密相传,是世界上最隐秘寡默的拳术之一,直到清末民初才开始流入民间拳师手中并为凡世所称颂,但还是看不出因此而情况究竟得到有多大改观,反而至今还没出现一位响当当的五拳界的显赫人物,从中亦足可见其被束之高阁、尘封不动、无人问津乃至渐为世人所遗忘的处境,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已成为拳术木乃伊,其实它在暗地里凭借其神力顽强地默默地活着变化着和发展着,不是不出现五拳师而是火候还没到。
另外五拳的传承中还存在单传、多传、全传及失传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令五拳门派林立且令彼此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只传五式中的任意一式时称为单传,传授五式中的任何两式、三式或四式时称为多传,传授所有五式时称为全传,未传授到任何一式或尽管传授到整个五式但因其间落下很多势子而变得不全时称为失传。
相对于《少林宗法图说》来看,具有代表性的单传例子有21手郝氏龙拳和赵氏蛇拳;多传例子有刘氏五拳;全传例子有没有省略掉盘膝势的具有181手的十三路李氏五拳和具有172手的十路樊氏五拳、省略掉每一路中的盘膝势且只具有五路的凌氏五拳;失传例子有赵氏蛇拳、刘氏五拳与传说中的具有173手的白氏五拳和只具有30手的散式五拳即蒋氏五拳;本书中的五拳共有虎豹龙蛇鹤五式七路217手,此五拳称为崔氏五拳或少林龙虎豹蛇鹤双练还原五拳:当头为总起式,紧接着为双路虎拳,其次为单路豹、龙、蛇三拳,再者为双路鹤拳,最后为总收式;两头总起式与总收式各7手、虎拳为59手(第一路30手、第二路29手)、豹拳为30手、龙拳为38手、蛇拳为3 0手、鹤拳为46手(第一路25手、第二路21手),共计217手。
以上诸五拳大体上有四种分法,其一是根据拳术产生年代可分成旧五拳即李氏、樊氏、蒋氏及凌氏五拳与新五拳即崔氏五拳,其二是根据拳谱记录特点可分成右式五拳即李氏、蒋氏及崔氏五拳与双边五拳即樊氏与凌氏五拳,其三是根据各拳路之开头有无立定势可分成连续五拳与非连续五拳,其四是根据各拳势间是否合理连贯可分成整式五拳与散式五拳。
五拳属于象形拳,拳势多取材于自然界的各种动物的动作,但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这些动作形象地解释人的身心两方面的诸多难解的现象,起初似乎并不只限于五种动物,随着五拳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加深并受到“五为一”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最终定格在龙、虎、豹、蛇、鹤五种动物上。
五拳又属于内功拳,五拳的每一拳势与呼吸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五拳素有“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之说,又有“人之一身,精、力、气、骨、神五者,必须交修互练,始可臻上乘神化之境”之说,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以上说法误读为龙、虎、豹、蛇、鹤五式与神、骨、力、气、精五者之间有着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龙拳练神并不是说龙拳只练神不练其他四者,其实龙拳也可以练骨、力、气、精,之所以说龙拳练神是因为以龙之形解其拳之意最贴切的缘故,其他如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也都是这样。
五拳既象形又内功,从形中取筋骨从内中取精神,无内不能运气,无形不能使力,运气使力是五拳的本质所在。
五拳中包含着整散理念,这是古人的智慧使然,所谓整散理念就是有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的思想,整式的精意散存于散式里头,散式的总的精意又反映在整式里头;零散的各个拳势在某种理念的驱使下融汇成一体,又因每一散式都具有个性而可以互不相干的独立存在,这样可以大大方便了学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去练功,可以阶段性发展,又可以很好地去领会拳术的精意。
五拳是创意设计的产物,就是说五拳师们从一开始就以足够的耐心去精挑细选那些从自然界的凶禽猛兽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最得势最得力的动作与人体的特殊结构相结合来构成五拳的,从现存的五拳中可以领略得到他们并非做机械的模仿而是给拳术动作注入了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开启了少林拳术的原创的先河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拳术革命。
同时也等于在“少林拳术创编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拳术标准与拳术模型,以此来进一步巩固了技击界中的少林拳术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五拳师们的远见卓识最终会得到历史的肯定。
从传说中的《五拳精要》到《少林宗法图说》的出现中足以看出古代五拳师们就从创拳伊始早把五拳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推动其合理发展的,并且为了它的尽善尽美不遗余力的。
五拳是物质与精神、具体与抽象的结合体,是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很好的一个例子,也是具体体现着人的能动性的活标本,是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时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