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简奥斯汀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
简·奥斯汀Jane Austen【作家生平】简·奥斯汀(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小说家。
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有6个兄弟和一个姐姐,家境尚可。
父亲乔治·奥斯汀(George Aus ten,1731年—1805年)是当地一名牧师。
母亲卡桑德拉(1739年—1827年)。
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
奥斯汀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
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
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
1811年出版的《理智与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诺桑觉寺》(又名《诺桑觉修道院》)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
简·奥斯汀一生未嫁。
1796年,她与后来成为爱尔兰最高法官的汤姆·勒弗罗伊(T om Lefroy)有过短暂的罗曼史,据传他就是《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先生的原型。
18 02年,一名比奥斯汀小六岁的富有男子哈里斯·彼格威瑟(Harris Bigg-Wither)向她求婚。
奥斯汀最初接受了,次日又改变主意拒绝了他。
1801年,奥斯汀的父亲退休后,全家迁居到疗养胜地巴斯。
就像笔下的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一样,奥斯汀并不喜欢巴斯,这也许与她家庭经济状况日趋拮据有关。
1805年父亲去世后,奥斯汀跟随母亲和姐姐到南安普敦与兄长弗兰克住了几年。
1809年又移居查顿(Chawton)投奔兄长爱德华。
那里的小屋现在是奥斯汀纪念馆,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奥斯汀后期的作品就是在那里写作的。
1816年,奥斯汀的健康状况恶化,她于1817年搬到温彻斯特疗养,并于同年7月病逝。
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
奥斯汀兄弟中詹姆斯和亨利后来也从事神职,弗朗西斯和查尔斯则成供职英国海军。
珍与她的姐姐卡桑德拉关系密切,她们之间的信件为后世奥斯汀研究提供了很多素材。
卡桑德拉为简·奥斯汀所作的画像目前保存在伦敦的国家肖像馆内。
【作家评述】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
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式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
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
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
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文字特色】1)讽刺手法的运用奥斯丁的讽刺艺术,不仅表现在某些人物的喜剧性格上,也不仅表现在众多情节的喜剧性处理上,而且还融汇在整个故事的反讽构思中,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臆想进行嘲讽。
男主角达西最初断定,贝内特家有那么多不利因素,几个女儿很难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可后来恰恰是他娶了伊丽莎白。
而伊丽莎白呢,她曾发誓决不嫁给达西,可最后还是由她做了达西夫人。
再看看那个不可一世的凯瑟琳·德布尔夫人,为了阻止伊丽莎白与她外甥达西攀亲,她不辞辛劳,亲自出马,先是跑来威吓伊丽莎白,继而跑去训诫达西,殊不知正是她这次奔走为两位默默相恋的青年通了信息,促成了他们的美满结合。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这几位“智者”受到现实嘲弄的同时,书中那位最可笑的“愚人”贝内特太太,最后却被证明是最正确的。
她认为:“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种荒谬与“真理”的滑稽转化,尽管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是非观念,但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索。
2)对话的运用对话,是文学创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
奥斯丁在创造人物对话时,一方面注意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善于利用说话人、听话人、读者在动机和理解上的差异,制造多层次语调,致使她的对话具有既鲜明生动、富有个性,又含意丰富、耐人寻味两大特色。
例如第一卷第十章,达西趁宾利小姐弹起一支苏格兰小曲的当儿,邀请伊丽莎白跳舞:“贝内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抓住这个机会跳一曲里尔舞?”达西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傲慢(“很想抓住”四个字足以表明这一点),但他主观上还是想讨好伊丽莎白。
可是伊丽莎白听起来却不以为然。
她认为里尔舞是一种乡土舞,达西请她跳这种舞,是想蔑视她的“低级趣味”,于是正颜厉色地说道:“我压根儿不想跳里尔舞——现在,你是好样的就蔑视我吧。
”达西回答了一声:“实在不敢。
”这句答话可能做出多层解释:伊丽莎白仅仅看作对方是在献殷勤,宾利小姐可能理解成想结“良缘”的表示,而读者只要多读几段便会发现,达西心里可能在想:“这位迷人的小姐着实厉害,我这次只得认输,以后可得谨慎从事。
”类似这种微妙的对话,在小说里还有很多。
奥斯丁在《诺桑觉寺》第五章,曾用饱含热情的语言赞扬了新小说:“……总而言之,只是这样一些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智慧的伟力得到了最充分的施展,因而,对人性的最透彻的理解,对其千姿百态的恰如其分的描述,四处洋溢的机智幽默,所有这一切都用最精湛的语言展现出来。
”1794-95 《初次印象(傲慢与偏见)》动笔。
1796 《初次印象(傲慢与偏见)》完成,《埃莉诺和玛丽安(理智与情感)》动笔1798-99 《诺桑觉寺(苏姗)》完成。
1803 《苏姗(诺桑觉寺)》以10镑价格卖给理查.克罗斯比,但未被出版。
《沃森一家》动笔(1818年出版)1805 《沃森一家》放弃。
1811 《曼斯菲尔德庄园》动笔。
《理智与情感(埃丽诺和玛丽安)》出版。
1813 《傲慢与偏见(<第一印象> 修订版)》出版。
《曼斯菲尔德庄园》完成。
1814 《曼斯菲尔德庄园》出版。
《爱玛》动笔。
1815 《爱玛》完成并出版。
《劝导》动笔。
《苏姗(诺桑觉寺)》从出版商理查.克罗斯比手中买回。
1816 《劝导》完成。
《苏姗(诺桑觉寺)》修订。
1817 《沙地屯》动笔1818 《诺桑觉寺(<苏姗>修订版)》和《劝导》出版。
【作家地位】1811年,在兄长亨利的资助下,奥斯汀的出版了第一本小说——《理智与情感》。
而她最著名的作品则是《傲慢与偏见》。
奥斯汀所处的年代正是浪漫主义方兴未艾之际,但是奥斯汀的作品不属于浪漫主义,而更接近新古典主义的风格。
比起同时代的华兹华斯和拜伦,奥斯汀的精神也许接近休谟和洛克。
刚获出版时,奥斯汀的作品并未获得很高声誉,然而司各特爵士对她评价很高:“这位年轻的女士很擅长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人物,是我所见之中最高妙的。
”奥斯汀对司各脱也很欣赏。
在奥斯汀的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小说人物对司各脱的作品赞赏有加。
而早在《理智与情感》中,女主人公玛丽安已经将司各脱司各脱视为最爱的作家之一了。
推崇奥斯汀的人还包括麦考莱(Macaulay),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 dge),Robert Southey,Sydney Smith,Edward Fitzgerald,纳博科夫等。
据说当时还是摄政王的乔治四世所有的住所都备有一套奥斯汀小说供他随时阅读,迫于他的要求,奥斯汀把自己最爱的小说《爱玛》献给了摄政王。
吉布林(Rudyard Kipling)曾经写过一个短篇《简迷》(The Janeites)讲述奥斯汀爱好者的故事,他还写过两首诗赞美奥斯汀。
二十世纪以来,一些学者将奥斯汀视为英语文学最伟大的作者之一,甚至有人将她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另一方面,也有人对奥斯汀持批评意见。
比奥斯汀稍晚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批评她的视角过于狭隘。
马克·吐温则更为尖刻地说“一个图书馆只要没有奥斯汀的书就是好图书馆”2000年,BBC做过一个“千年作家评选”活动,结果奥斯丁紧随莎士比亚之后,排名第二,而且,她是前十位里唯一的女性作家。
这位女性堪称英国之骄傲。
她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开启了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高潮。
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几乎影响了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奥斯汀经久不衰。
【简的未婚之谜】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对爱情生活栩栩如生的描述一直为读者称道。
她终生未婚,却对爱情有着深刻洞察力,这让人们迷惑不解。
将于13日在英国发行的一本有关奥斯汀的新书告诉读者,当年一位名叫塞缪尔·比克纳尔的年轻牧师曾与奥斯汀倾心相爱,这段经历为奥斯汀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
两个恋人先前广为人们所接受的说法是,奥斯汀家邻居的侄子,后来成为爱尔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汤姆·勒弗罗伊是奥斯汀一生至爱。
但是新书《简·奥斯汀:没有报答的爱》称,比克纳尔是比勒弗罗伊重要得多的奥斯汀恋人。
1796年,时年20岁的奥斯汀与勒弗罗伊相识,两人随后坠入爱河。
可惜,勒弗罗伊终因贫穷放弃了这段恋情,令奥斯汀备感惆怅。
勒弗罗伊离开后,奥斯汀投入写作,不久就写出《傲慢与偏见》的草稿。
1798年,曾把勒弗罗伊介绍给奥斯汀的那位邻居又把比克纳尔带到奥斯汀面前。
按照书中描述,比克纳尔性格外向、聪明、前途光明。
奥斯汀感觉比克纳尔很爱她,但比克纳尔表现得太理智,不够满足年轻女孩的梦想。
在经历过一次失败爱情后,奥斯汀不再像过去那样高调公开恋情。
因此,只有很少与奥斯汀关系近的人,包括大她两岁的姐姐卡桑德拉才知道她的“秘密”。
姐姐作梗?奥斯汀在家中排行最小,上面有6个哥哥和1个姐姐。
姐妹俩关系非常亲密。
她们上同一所寄宿学校,只要一分开,奥斯汀总是先给姐姐写信。
然而,新书称,破坏奥斯汀与比克纳尔姻缘的可能就是卡桑德拉。
奥斯汀去世后,家人整理她的文稿时,奥斯汀姐妹的侄女回想起卡桑德拉谈到对比克纳尔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