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波普艺术下的平面设计

波普艺术下的平面设计

浅谈波普艺术平面设计及波普艺术下的现当代艺术史-结课论文郑琼洁B130303053引言:绘画和设计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虽属于不同的门类,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创作理念、技法等方面,绘画和设计是互为作用,互为服务的。

而波普艺术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思潮的体现,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同时也影响到其它领域。

波普艺术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更多的形式语言,促进了平面设计的表达和新风格的形成,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由此,波普艺术在现代设计史的地位无可取代。

摘要:纵观人类的发展进程,有相当大一部分也可以被视为是一个设计的历史,而艺术设计在现代绘画的基础上,可算做是一种延伸。

艺术设计运用创造性思维,从整体和具体细处都属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

对总体的安排和结构的处理运用逻辑思维为主,对造型和表面装饰的处理运用形象思维为主,二者不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进行。

波普艺术对于平面设计也是如此。

关键词:波普艺术、平面设计、现当代艺术目录:一.波普艺术及波普艺术中平面特性的概况(一)波普艺术的建立和发展1.波普艺术的建立2.波普艺术的发展3.波普艺术的表现形式(二)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及其作品特点二.波普艺术中的平面特性(一)波普艺术:20世纪艺术史上划时代的转折——通俗文化的时代(二)波普艺术表现方式的独特性与平面视觉创意的关系(三)波普艺术对平面色彩构成的影响三.波普艺术对现当代艺术——平面设计的启示正文:一.波普艺术的概况(一)波普艺术的建立和发展1.波普艺术的建立波普艺术,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

波普为Popular 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

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

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

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R.汉密尔顿。

1956年,独立团体举行了画展“此即明日”(This is Tomorrow),其中展出了理查德?汉密尔顿的一副拼贴画《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画里有药品杂志上剪下来的肌肉发达的半裸男人,手里拿着像网球拍般巨大的棒棒糖;有性感的半裸女郎,其乳头上还贴着闪闪发光的小金属片;室内墙上挂着当时的通俗漫画《青春浪漫》(Young Romance),并加了镜框;桌上放着一块包装好的“罗杰基斯特”牌火腿;还有电视机、录音机、吸尘器、台灯等现代家庭必需品,灯罩上印着“福特”标志;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边街道上的巨大电影广告的局部……这一切都可以通过那个半裸男人手中棒棒糖上印着的三个大写字母得到解释:POP。

该词来自于英文的“popular”,在汉语中一般地音译为“波普”。

这幅作品成了西方波普艺术的开山之作。

2.波普艺术的发展波普艺术与1950年代末在英国展露头角,而美国的波普艺术于随之而来1960年代蔚为大观。

美国的波普艺术在此时已真正成为一种具有影响的艺术潮流,这一时期的波普艺术无论在题材或是在技法上都紧随时代特征并受时代气息感染充满了浓重的商业味道,波普艺术在壮大的过程中迅速扩展到摄影,建筑,雕塑,绘画,家具,时装,纺织品,音乐,杂志等各个方面。

波普艺术就像一面现代商业文化旗帜招展于人们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较之于美国波普艺术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英国波普艺术因为英国悠久的人文主义传统则显得相对保守一些,抒情味,艺术味也更浓一些。

20世纪70年代以后,波普艺术在英美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两国的波普艺术都表现出对当下现实生活的高度关注,如:女权主义,性别问题,种族问题等等分别在作品中出现。

波普艺术到了20世纪八九世纪,主要以哈林为代表的涂鸦艺术和以昆斯为代表的艳俗艺术为表现形式,艺术家们继续利用着商业过程中的现成品表达了极富针对性的观念和内容,实际上是将波普艺术转换为一种文化策略——波普策略。

以此方式使纯艺术创作能够即时参与到大众文化问题当中来。

并传播艺术家试图传达的最新艺术观念,他们对艺术的冲击力则更大。

总之,波普艺术从20世纪50年代末产生一直发展到至今,在纽约,伦敦都形成了波普艺术中心,1985年之后在中国也出现了波普艺术的潮流,一些艺术家用波普艺术的语言形式拼接了中国特有的政治符号题材,因此中国的波普艺术又称为"政治波普"。

可以说,波普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我们今天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在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道路上有着无可代替的价值与地位。

3.波普艺术的表现形式1957年,汉密尔顿为“波普”这个词下了定义,即:流行的(面向大众而设计的),转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随意消耗的(易忘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以青年为目标),诙谐风趣的,性感的,恶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业。

波普艺术又称普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

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

波普艺术这个字现今已知的是1956年英国的艺术评论家罗伦斯•艾伟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的。

波普艺术同时也是一些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延伸。

简单来说,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

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

早期某些波普艺术家力争博物馆典藏或赞助的机会。

并使用很多廉价颜料创作,作品不久之后就无法保存。

这也引起一些争议。

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

后期的波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

波普艺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

不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波普艺术中取得或剽窃灵感。

波普艺术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

它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及其作品特点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7—1986)。

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

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

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

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

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

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

对于他的作品,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

”他偏爱重复和复制。

“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

”对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

他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

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为一台机器”,恰与杰克逊.波洛克所宣称的他“想成为自然”形成鲜明对比。

他的画,几乎不可解释,“因而它能引起无限的好奇心——是一种略微有点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闲聊和空谈来填满它。

”实际上,安迪.沃霍尔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母题。

在1967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

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

二.波普艺术中的平面特性(一)波普艺术:20世纪艺术史上划时代的转折——通俗文化的时代俗和雅的分歧,是人类文化固有的现象。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分歧演变成艺术史上的一个巨大革命。

波普艺术的核心是探究大众文化与艺术的关联性。

它的表现主旨是大众文化及消费文化的繁荣表象与内涵,企图以此来消解精英文化对通俗文化的排斥。

然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波普艺术的表现形式并不符合贵族阶层的欣赏口味,也因此不能成为主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多数波普艺术家也试图通过自己的创作将现实生活完美而且通俗易懂的上升为艺术的境界,并引导着原本自视高贵的艺术走出象牙塔去迎合大众物质化的审美需求。

波普艺术逐渐席卷了各大艺术领域,一直活跃至今。

(二)波普艺术表现方式的独特性与平面视觉创意的关系波普艺术表现方式的独特性与平面设计视觉创意存在内在的一致性。

首先,平面设计在传达富有个性化的信息的同时,还能给受众带来审美的愉悦,这是海报在实现其功能后所延伸出的审美价值。

因此,它也被称为是一张充满信息情报的“纸”。

在大众文化异军突起、消费型社会逐渐形成起的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

而波普的始祖—汉密尔顿如此表述波普艺术:“诙谐的、性感的、噱头刺激的、通俗的、短暂的、可放弃的、低成本、批量生产、年轻的、和大企业的”,这一描述表现出波普艺术的现实性、具象性、消费性和大众性的艺术特征。

因此,波普风格的平面设计以其强有力的商业符号逐渐成为一种视觉文化,凭借着自身奇特、丰富的表现力打破了传统平面的呆板,它很擅长使用当下流行的元素加以升华,作为一种艺术高姿态的展现在大众的面前。

由此可以看出,平面设计与波普艺术一拍即合,使得波普艺术在平面设计这个大浪潮中迅速掀起新的创作思潮。

(三)波普艺术对平面色彩构成的影响众所周知,色彩在人的视觉认知中处于第一位,波普艺术对色彩的运用在艺术界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波普作品中,主要可以概括出两点来总结其色彩理念:第一,它用色大胆,高纯度、高对比的色彩冲击,给人以强有力的震撼力,以英国波普大师埃伦•琼斯1963年创作的《男人女人》为例,采用高纯度、高对比度的绿色、黄色和红色,将女人的头发着成不同纯度的红色,脸部着成高对比的黄色,将男性头部形象着成绿色,脸部与女性交融成红色,红色与绿色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又相互交融。

这类形象往往令人联想到一些男性杂志的色情形象,进而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在消费主义的社会中,女性形象是不断被男性占有和消费的,并且始终是色情的。

埃伦.琼斯专注于通过表现女人的身体嘲讽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运用从美国输入的通俗的视觉符号对英国维多利亚式保守社会体制以及暮气沉沉的浪漫主义进行抗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