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鼻窦解剖

鼻窦解剖

鼻骨和鼻窦解剖
筛骨:为骨质菲薄的含气骨。

位于两眶之间,呈“巾”字形,分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三部分。

筛板呈
水平位,分隔颅前窝与鼻腔,板上有许多小孔称筛孔。

垂直板构成鼻中隔的一部分,分隔左右鼻腔。

筛骨迷
路位于垂直板两侧,由菲薄的骨板围城许多小房,称筛窦。

筛窦有10余个互相相通的小房,分前、中、后组,前、中组开口于中鼻道的筛漏斗和筛泡,后组开口于上鼻道。

迷路内侧壁有三个向下卷曲的骨片,即上鼻甲、中鼻甲和钩突。

迷路的外侧壁为眶板,参与构成眶的内侧壁。

筛骨(上面观)
倾斜式
高台式
上颌骨:成对,与下颌骨构成颜面的大部分。

上颌骨有一个体和四个突起。

体内中空,称上颌窦。

四个突起为额突,接额骨;颧突,与颧骨相连;牙槽突自体向下方突出;腭突伸向内侧,与对侧的腭突在中线会合,构成骨腭的前部。

鼻骨:上窄下宽的骨板,成对。

与同侧上颌骨额突形成上颌鼻骨缝,两鼻骨于中线形成鼻骨间缝,鼻骨与额骨形成鼻额缝。

鼻骨中下部可见小孔或小管样结构,为鼻骨孔,其内有鼻外动脉、静脉、神经通过,双侧可对称或不对称,也可仅一侧显示或双侧均辨别不清。

鼻骨下缘常呈锯齿状。

前筛窦:指位于中鼻甲基板前的筛窦,包括鼻丘气房、泪气房、泡气房、漏斗气房和Haller气房等。

上颌窦:是鼻窦中最大的一对。

位于上颌骨体内,近似锥体形。

前壁可见尖牙窝、眶下孔。

后壁呈“S”型,中后1/3骨质菲薄,窦后脂肪间隙与翼腭窝、颞下窝比邻。

上壁是眶的下壁,可见眶下管,也可为裂隙。


壁窦底紧邻上颌磨牙。

内壁有骨部、囟门部和上颌窦开口。

开口位于中鼻道半月裂孔的后部(筛泡中点之后,下鼻甲附着处上方),由于开口高于窦底,分泌物不易排出。

骨性窦口的前、后为膜性结构(双层粘膜和结
缔组织),称前、后鼻囟。

额窦:位于额骨内,其数目、大小、形态极不一致。

出生时没有,2~7岁间才发育。

一般为三角形,常有中隔分隔左右额窦。

额窦口位于窦底,开口于中鼻道,在额隐窝者占26.2%,在筛泡者占3.8%,在筛漏斗者
占49.5%,在漏斗上隐窝者占20.5%。

中鼻甲:前部为垂直板呈前后位,悬挂在鼻腔顶,向上附着在筛板与筛顶交界处,上下长3厘米,宽2厘米。

其后部向后延伸橫穿筛窦直至眶纸板,呈从前向后下倾斜的冠状位,称中鼻甲基板,为前后筛房的骨性间隔。

下鼻甲:成对,位于鼻腔外侧壁,贴附于上颌骨的内侧面。

前附于上颌骨鼻甲嵴,后附于腭骨垂直板鼻甲嵴,中邻泪突、上颌骨泪沟、鼻泪管、筛突、钩突尾、上颌窦自然口。

钩突:中鼻道外壁上有两个隆起,后上方为筛窦的大气房名筛泡,筛泡前下方有一弧形嵴状隆起名钩突。

构成中鼻道外侧壁的最前部。

上缘--半月裂,尾端--参与构成鼻囟门和自然口。

钩突自上而下可分为三部分:上
部以不同的角度进入额隐窝,中部附着于泪骨和纸样板,下部附着于下鼻甲筛突和腭骨。

钩突长19~22毫米,高约4毫米。

钩突附着部位与额窦引流
半月裂孔:切除中鼻甲,在中鼻道中部,筛泡与钩突之间有一凹向上的半月形裂隙。

筛漏斗:半月裂孔前端漏斗形的管道,是额窦、前组筛窦的开口。

其前内和前下界为钩突,后界为筛泡,外
界为部分上颌窦内壁和纸样板,内界为前端钩突和后端筛泡间的半月裂孔。

筛泡:半月裂孔后上部之圆形隆起,为筛窦的大气房。

筛泡前壁就是额隐窝的后壁,筛泡的后界或多或少与
中鼻甲基板相融合。

额隐窝:是额窦向鼻腔开口逐渐宽大形成的结构,是额窦引流通道沙漏状结构的下半部分,其向前上通过沙
漏状的颈部即额窦窦口与额窦相通,钩突附着方式对额隐窝范围的界定起决定作用。

另一种说法是指中鼻道
的前上方眶纸板与中鼻甲外侧之间的空间。

内界:中鼻甲,外界:纸样板,上界:筛顶,前界:额突、额窦
后壁、鼻丘,后界:筛泡基板。

鼻丘:是筛骨最前端在鼻腔外侧壁上的隆起,位于钩突的前部,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附着缘前端的前上部。

鼻丘外侧是鼻骨和泪骨(前外侧为鼻骨,下外侧为泪骨),前方为上颌骨额突,上方是额隐窝和额窦,下内侧
为钩突,后方是额隐窝和筛漏斗,向后外侧与纸板相连。

鼻丘气房:鼻丘骨质气化形成的气房为鼻丘气房,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鼻丘气房,仅有多少和大小差别。

Onodi气房:外侧壁上存在视神经结节的最后筛房。

视神经隆起:视神经在最后筛房外侧壁上形成的隆起。

窦口鼻道复合体: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邻近区域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半月裂、前筛、上颌窦自然口、鼻囟门。

其附近有轻微的粘膜病理改变就可以干扰粘膜清除功能,进而干扰鼻窦的通风换气和引流。

解剖变异
反常曲线中鼻甲:中鼻甲曲线向外凸或下缘过度向外侧弯曲。

鼻中隔偏曲。

中鼻甲气化钩突气化(外移)鸡冠气房
Haller气房:指位于筛泡以下,上颌窦上壁和筛骨纸样板最下部的气房。

眶上筛房:是位于筛泡上方的气房向上、向外延展过程中,超过了筛骨眶板和筛顶的范围,导致额骨眶板气化而成。

①眶上筛房在冠状位CT上表现为额窦区域最外侧的气房;②眶上筛房在水平位CT上表现为额窦后外方的气房;③鼻内镜下见额窦和眶上筛房均引流至前筛顶部,眶上筛房的引流通道位于额窦引流口的后外方,眶上筛房向外上方气化,从后方进入额窦。

上颌窦变异:①发育过大:向硬腭、额突、眶骨发展形成窦,向牙槽突发展,牙根突入上颌窦。

②窦腔内骨性间隔。

③上颌窦发育不良。

上颌窦内眶下管
额窦变异:不发育15%,一侧发育12%,两侧发育61%:额型15%,额及眶内上壁型32%,额及眶内壁型28%,眶内上壁型3%。

蝶窦发育类型:
甲壳型(硬化型):蝶窦未发育或较小,其后壁距蝶鞍骨质超过10mm,约占3%
鞍前型:蝶窦部分发育,后壁位于蝶鞍前方,约占11%-24%
全鞍型:蝶窦充分发育,包绕蝶鞍的前、下、后部,约占75%-86%
小翼型蝶窦前向型蝶窦
斜坡型蝶窦
蝶窦变异:因气化程度所致,蝶骨大小翼气化,鞍背气化,翼突气化,蝶骨脊气化。

颈内动脉管位于蝶窦内
Frontal recess cell 额隐窝气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