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的类型及教学策略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现代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整合,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地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它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组成语文课程新的目标体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
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综合性、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五个方面。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类型1.学科综合型。
它是以语文教材的单元或题材为中心,由另一个或几个学科的单元或题材的一部分相配合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1)第一种类型是语文学科目标体系的综合,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知识的整合。
体现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组织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如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各版本课标实验教材和人教社修订教材大都以主题组元的特点,设计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题材综合性学习,可以把不同年级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大胆的有机整合,创造性地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2)第二种类型是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使学生学会在各个领域里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
如学习《赵州桥》一课,可联系美术教材中《家乡的桥》《我为祖国造大桥》和自然常识教材中的《桥》,设计题为“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可拟定以下活动程序:①“知桥”。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有关“桥”的资料,了解古今中外著名的桥梁和相关的力学知识。
②“画桥”。
画一幅自己设计的桥的图纸。
③“造桥”。
按照设计图纸,用胶泥或其他材料造一座自己喜欢的桥模型。
④“颂桥”。
写一篇关于赞美桥的文章。
2.观察实验型。
综合性学习活动有体验性的特点,客观上要求学生要经常从事一些实地观察、实验等活动。
学生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从中获取多样文化。
如低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认识标志”的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竖有标志,制作描绘所观察到的标志,并进行研究这是些什么标志,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然后制作成标志汇集展版,写上文字说明,最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讲解。
整个活动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了生活中的标志,通过探究知道了各种标志的意思及作用,通过文字说明告知自己和他人生活中不同的标志表示的意思,遇到不同的标志该怎么做。
达到了“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专题活动型。
专题活动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一个个专题为纽带,把学生语文知识积累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围绕专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从中获得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
如秋天是水果成熟的季节,教师可根据本地盛产的有名水果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
设计题为‘“正是柚熟飘香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写柚。
组织学生到沙田柚种植地区观察。
描述沙田柚(写短文)。
(2)画柚。
为沙田柚写广告词,作广告画(广告策划,上街展示)。
(3)访柚。
采访种植户,了解沙田柚的生长周期及经济效益(口语交际,写采访稿)。
(4)看柚。
实地察看种植沙田柚的环境及土壤,访问科委,提出改良沙田柚的建议(调查访问,小组汇报)。
(5)致信。
为了沙田柚更香甜──致沙田柚种植户的公开信(应用文)。
设计这样的学习活动,既要有内容的综合,又要有能力的综合,活动步骤要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听、说、读、写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如可以根据三峡库区移民搬迁,设计题为‘大搬迁”的综合性学习;根据治理滑坡,种植长江防护林,设计题为“绿色防护林”的综合性学习;根据库区蓄水,抢救文物,设计题为“库区文物”的综合性学习等系列活动。
4.课题研究型。
课题研究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习为根本,以现代社会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社会福利、健康问题等)为基础,超越学科的框架而组织起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课题本身有综合性,涉及到各学科的领域。
如在新学期开始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制订出本学期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题目进行研究,利用课余时间,在探索中自主学习。
教师应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给学生以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的指导。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强调理性的、间接性的、受动性的、共同性的特点,它强调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体现主体性、体验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
1.导探究,重运用。
培养学生对事物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
在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的设计,可以是教师提出,给学生以引导示范,更多的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如“家乡城市的变化”“家乡的大桥”“三峡移民大搬迁”“三峡库区文化”等都可以让学生提出来研究。
2.导过程,重参与。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一般不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
因此,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注意积累活动中每个环节的开展与自己的感受,有什么收获、提高和发展。
学习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的过程。
关注过程,还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
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人人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就有了综合性学习的保证。
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对活动是否都参与,是否积极认真地参与,活动过程中还有些什么样的成果和表现。
3.导方法。
重体验。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将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
所以,在综合性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学习引导。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重点要让学生掌握的方法有: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等。
具体地讲,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制订学习活动计划和方案,要指导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写总结报告。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师点拨、示例,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而不是讲授有关方法的道理。
综上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全新的课程理念的体现,有其本质特征和不同的类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实践,多学科交叉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科学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在实践中获得体验,获得成功,由此体现语文课程的新价值。
我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一、问题的提出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崭新内容,综合性学习课的设置,对新课标下的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内容来说,是一项重大改革。
在课题的实施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课的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活动内容的新颖开放、活动方式的灵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学习活动却是一项最难把握的内容。
一些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出发点提出疑问: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一些老师在综合性活动中给予学生的自主性把握不够,导致综合性学习课成为学生的自由学习课。
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充分利用地区优势资源,致使活动与实际生活脱节等等。
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以下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
二、课题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的相关理解1.是以语文为主的各科学习的综合。
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
这一特点具体表现为:其一,综合性语文学习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这也是新教材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但是,在改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出现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为“生物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等,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二,以语文学科为主开展跨学科活动式教学。
跨学科课程模式主要包括两种组织方式:(1)以某一学科为主开展跨学科活动或教学;(2)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开展跨学科活动或教学。
如何使综合性学习在不偏离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交叉学习呢?显然,无论从语文教学的需要和宗旨,还是从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和教学建议来看,我们都应选择前者。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应以语文为主,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运用各科资源,开展跨学科活动和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凸现语文作为各个学科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性。
2.是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指导人格个性发展都集中于这一基础科目。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就是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一次有机的统一,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因此,语文的工具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在综合学习中相互渗透的。
这种新开设的课程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它是以让学生在专题性的实践活动中,培养母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课型。
在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少综合性活动,这些课通过指导学生开展演讲、辩论、小品表演、合唱等活动,让学生领悟到某些道理。
关注到了语文的人文性,重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格个性,合作创新精神等。
对这类活动课我们也听到不少老师质疑: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课”还是“班会课”?其实,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不需要拘泥于划清界限,只需考虑如何以语文为出发点,拓展语文的外延,开拓一条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路径,特别是如何将听、说、读、写整合于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