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斑(又称花斑廯)的形成、预防和治疗
汗斑(又称花斑廯)的形成、预防和治疗
天气一热,人们容易出汗,在出汗的时候,有一种病菌容易侵犯人们的皮肤,由于这种病菌喜欢温暖和潮湿,而且有嗜汗的特点,因此,往往容易引起一种皮肤病,医学上叫“花斑癣”,人们叫它“汗斑”。
花斑癣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形如黄豆大小的斑点,逐渐增大到指甲盖大小,色微呈褐色,表面有非常细小的粒状鳞屑,不很明显,开始时较容易刮下来。
时间一长,皮疹就会增多,并向周围扩大,相互融合成片,形成不规则形状,虽然汗斑是由于感染了花斑癣菌引起的皮肤病,但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发病的。
一旦进入夏天,人们出汗增多,皮肤多油脂,如不经常清洗,不勤换内衣,或者患有慢性病或营养不良就会发病。
因此,预防花斑癣最好的方法是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出汗后,要及时清洁汗渍。
入夏后经常使用肥皂之类的表面活性剂去除皮肤上的汗渍和油腻,有利于防止汗斑的发生。
花斑癣是由一种嗜脂酵母一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所致的皮肤浅表慢性真菌感染,其皮损特征为点状或小片状淡褐色或灰白色鳞屑性斑疹。
一般无自觉症状,但当劳动、日晒或多汗时可有瘙痒痒感,男性较为多,冬隐夏发。
皮
疹好发于有皮脂腺的部位,如躯干、颈部、上臂,腹部及面部,亦可累及臀部、腋窝及腹股沟,皮损为粟粒、黄豆及到蚕豆大圆形或类圆形斑疹,反光性强,表面覆以极薄的糠秕样鳞屑,多数患者的皮损弥漫、对称,斑疹与皮肤取平或起,境界清楚。
花斑癣的预防
1.一级预防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澡,勤换洗内衣裤。
(2)合理营养,因营养不良可诱发本病,对于接受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病人要注意观察并预防本病。
2.二级预防
(1)花斑癣患者若不医治,可多年不愈,但只要认真对待,坚持用药也是较易治愈的,因为花斑癣菌生长在皮肤的最浅表层,外用的抗真菌药物均能奏效,一般可搽25%~40%硫代硫酸钠溶液,用后5min再搽3%稀盐酸溶液,搽药前最好先用热水肥皂洗去鳞屑,亦可用10%冰醋酸溶液,1%克霉唑,益康唑霜或酊剂,每日用药2次。
(2)为防止愈后复发,宜在病损痊愈后再用药2周,同时穿用防霉菌衫裤,既可辅助治疗又有预防作用。
(3) 口服酮康唑(广谱抗真菌剂)不但能治疗花斑癣,而且亦能预防其复发。
(4)在治疗期间患者使用过的衬衣,衬裤,被单,枕套等都要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可用煮沸消毒(15~30min),或用开水烫洗后曝晒,以及用福尔马林熏蒸等消毒。
【解析病因】
致病菌系一种嗜脂性酵母,称为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或正圆形糠秕孢子菌。
此菌是正常皮肤的腐生菌,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高温高潮,局部多脂多汗,卫生条件不佳等,糠秕孢子菌寄生密度增加,由腐生酵母菌转化为菌丝型方可致病。
此菌仅侵犯角质层浅层而不引起真皮的炎症反应。
中医认为,此乃是风湿侵肤,与气血凝滞所成。
紫白癜风乃一体二种,紫因血凝,白因气滞。
本病之发生,乃是由体热、风邪和湿气侵入毛孔,与气血凝滞,毛窍闭塞所致。
花斑癣病治疗要找准病因用药,再借助先进的诊疗设备在病菌侵袭的患处进行光照治疗,有效保证药物的吸收,标本同治。
【分析症状】
一、花斑癣病症状表现。
花斑癣病是由寄生于表皮角层的花斑癣菌所引起的,惯发于颈和胸背部位。
有时,上肢近端也被波及。
基本损害为斑疹,大小如黄豆。
新疹是黄褐色或棕褐色,旧的病变呈灰白色。
皮损表面附有微量糠状鳞屑,相邻皮诊可互为融
合成较大的不规则病灶。
一般无自觉症状,偶尔出汗时稍有痒感。
初起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以后逐渐增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近损在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形,而周围又有新的斑疹出现。
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糠秕样鳞屑,灰色、褐色至黄棕色不等,有时多种颜色共存,状如花斑。
时间较久的呈浅色斑。
皮疹无炎性反应,偶有轻度瘙痒感,皮损好发生于胸背部,也可累及颈、面、腋、腹、肩及上臂等处,一般以青壮年男性多见。
病程慢性,冬季皮疹减少或消失,但夏天又可复发。
二、花斑癣分类。
花斑癣病根据皮疹形态可分4型。
1、花斑型:初起呈淡褐色,表面发亮,以后出现色素减退。
由于新旧皮损混在一起,而呈花斑状。
2、毛囊型:损害沿毛囊分面,似毛囊性丘疹或斑片,鳞屑极薄。
3、白斑型:除去鳞屑或痊愈后,遗留色素暂时减退。
此型预示本病处于缓解阶段。
4、斑片型:此型损害较少,一片或数片,表面鳞屑较厚,色泽较深。
药物微波渗透疗法治花斑癣,标本兼治疗效新突破
【专家解析】
花斑癣根据其临床表现,皮屑以10%氢氧化钾液直接涂片找到弯曲或弧形的糠秕酵母菌丝或圆形孢子,即可诊断。
本病需与白癜风鉴别,后者主要为成片皮肤色素缺失丽呈白色,其边缘可有色素沉着,一般无脱屑,无痒感,也无出汗过多后加重等。
还应注意与贫血痣、玫瑰糠疹、红癣等鉴别。
【治疗】
花斑癣又名汗斑,是皮肤感染马拉色菌所致。
发病与天热潮湿,多汗多脂,营养状况等有关,可以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倾向。
局部皮损可以用抗真菌药物外擦,也可以用二硫化硒洗剂外洗,选择用药的余地很大,看你自身对哪种外用药敏感。
内服抗真菌药往往针对外用治疗不佳,皮损面积过大,有基础性疾病易感染者。
建议在皮肤科医生的指导下正规用药,防治结合,可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