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第九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儿童亲社会道德判 断发展的五个阶段:
赞许和人际取向、 定型取向的推理
需要取向的推理
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
单选题
1分
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 是( ) 科尔伯 格 皮亚 杰 斯金 纳
•A
•B
•C
•D
巴甫洛 夫
•提交
认知失调论
• 许多关于态度学习的理论都假定,人类具有一 种一致性需要,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的 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个体的观点或信
1分
幼儿园小朋友不爱吃肥肉,把偷偷吐到地上的肥 肉踢到旁边小朋友桌下,以防老师发现。根据态 度和品德的定义,这种行为反映的是儿童的() 品德 不良品德 不能确定 嫁祸于人
•提交
•A
•B
•C•D单选题源自1分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
•A
认知因 素 情感因 素 意向因 素
•B
•C
•D
情境因 素
• 14 .不用管其他因素,如果你确实爱上了另一个人,就可以和这个人结婚 了。 • 15 .要得到幸福就必须对你要与之结婚的人有爱情。 • 16 .当你和所爱的人分离时,世界上的一切仿佛都暗淡而令人不满意。 • 17 .父母不应该劝说儿女同谁约会,他们已经忘记恋爱是怎么回事了。 • 18 .爱情被看成是婚姻的主要动机,那是好的。 • 19 .当你爱上一个人时,你就想到将来要和那个人结婚。 • 20 .大多数人都会在某些地方有一个理想的对象,问题是怎样去找到那个 对象。 • 21 .嫉妒通常是直接随着爱情而变化的,就是说,你越是爱就越会有嫉妒 心。 • 22 .被任何人都爱上的人大约只有少数几个。 • 23 .当你恋爱时,你的判断力通常不是太清楚的。 • 24 .你认为,一生中爱情只有一次。 • 25 .你不能强使自己爱上某一个人,爱情说来就来,说不来就不来。 • 26 .和爱情相比,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社会地位和宗教信仰的差别是无关 紧要的。
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中习得的,经历着外在准则规范 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个体性格形成的社会定向过程,品德 是性格的一个方面,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
品德的构成
道德认识 道德价值观念是道德认识的内容, 道德价值的内容直接受不同文化的
影响。
道德行为
正常使用主观题需2.0以上版本雨课堂
•作答
单选题
1分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要改正一个学生作业潦草的 态度,适宜的方法是()
•A
坚持严格要求 批评作业潦草行为 奖励作业认真行为 使学生认识作业潦草的危害性
•提交
•B
•C
•D
态度的测量
• 恋爱态度量表
• 诺克斯和斯波拉科斯基把爱情的态度分成两种类型: 一、浪漫型,即把爱情看成是一种神秘的、永恒的力量,对爱情充满了激动、 幻想与渴望,较少注重一些现实问题。 二、现实型,以注重现实为特征,恋爱关系维系稳固、和谐。 下面的量表可用于测量一个人对恋爱的态度是现实型还是浪漫型。请仔细地阅 读每条陈述,并把你认为最适于代表你意见的号码打上圈。

道德情感

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 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品德
• •
是与判断有关的情感
是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即道德动机。
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通过理智的权衡解 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支配行为。 道德意志
多选题
2分
以下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8-10岁)
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向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 实践—按自己愿望行动—自我中心 强制性规则—单方面尊重
(制约的关系)
置规则于不顾 矛盾
认识—规则是权威的意志—权威约束
神圣不可侵犯
道德他律(外在)
道德自律(内在)
实践—用规则协调关系—自我中心消失
理性的规则—相互尊重
(协作的关系)
自愿遵守规则
•A
•B
•C
•D
公正阶 段
•提交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 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 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 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 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 应将他释放?
念出现不一致或不协调时,即出现“认知失调”时
,就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获得一
致与协调,以达到新的平衡。因此,认知失调
是态度发生变化的先决条件。
Leon Festinger , 1919.05.08- 1989.02.11
主观题
5分
明明大家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抽烟, 这些人内心经历了怎样的认知失调及平衡的变化?
1分
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事物好坏判断总是易受老师的 影响。儿童行为的最适当解释是()
•A
这阶段的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处于皮亚杰的 权威阶段
观察学习 害怕老师的批评 儿童有模仿的天性
•提交
•B
•C
•D
单选题
1分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的儿童对行为的 判断主要是根据客观结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自我中心阶 段 权威阶 段 可逆性阶 段

与表达情境和 态度对象之间 关系的概念或 命题有关
与伴随概念或 命题的情绪或 情感有关,态 度的核心成分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态度
行为倾向成分
与行为的预先 安排或准备有 关,可独立于 其他两个成分
品德的性质
•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行为规范的总和。 •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人依据 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 定的特征。
•A
•B
•C
•D
•E
二者实质是相同 的 二者结构是相同 的 二者功能是相同 的 二者范围是不同 的 二者的内化程度是不同 的
•提交
单选题
1分
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
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他总是烟酒不离 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提交
•B
•C
•D
单选题
•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认知失调论
• 道德认知理论的教育含义
15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集中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研究,以此来推论品德发展的特点。
皮亚杰
科尔伯格
吉利根
艾森伯格
1932
• •
1969
• •
1982
“公正”取向与 “关怀”取向
• • •
1989
禁令取向的推理 与亲社会道德两难 情境
有序列、和逻辑
态度的定义
心理学一般把态度定义为“个体对自己和对外 部世界的客体、人、情境或任何其他抽象观念或 政策等的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应”。
主观题
5分
态度与行为之间有无必然的联系,为什么?
态度是先天遗传的,还是后天习得的,亦或是两者皆有?
正常使用主观题需2.0以上版本雨课堂
•作答
态度的构成
根据各成分的强度、范围或包含的内容,可以区分出一个人同另一个人在态 度上的差异。
单选题
1分
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 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 习俗水 平 前习俗水 平 后习俗水 平
•A
•B
•C
•D
权威水 平
•提交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 尽管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得到了众多研究的支持 ,但是也有许多人对该理论提出一些异议,其中就有他的研究生及助手吉利 根。吉利根留意到科尔伯格研究的对象均为白人男性及男孩,她认为科尔伯 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排除了女性的经验,特别是女性对关怀、人际关系及联 系在道德判断中的考虑及其价值。 •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都假定公众是以“公正”作为道德 取向的,但是吉利根利用科尔伯格的海因茨偷药故事进行研究时发现,被试 除了有以“公正”为道德取向这一类反应外,还有以“关怀”为取向的另一 类反应。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在道德判断和推理 中存在公正和关怀 两种典型的道德取 向。女性是典型的 关怀取向;男性是 典型的公正取向。
男性更重视诸如公 平和尊重他人权利 这样的抽象、理性 的道德原则,而女 性更加关注人类的 幸福。

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 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 定向、善良、非暴力 道德三个发展水平。
第九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
•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 第二节 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及改变的几种理论
•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1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 态度的性质 • 品德的性质
•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2
态度与品德
• 1、在传统上,我国教育学将情感领域的学习称为品德学习,而加涅则成 为态度学习。 • 2、态度与品德两者涉及的问题基本上是同质性的 • 3、两者内化程度不同,态度只有内化程度达到了性格化的高水平才能称 为品德 • 4、态度涉及的范畴更大,品德只是态度中涉及到社会道德规范的那部分 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提交
单选题
1分
“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
道德认 识 道德情 感 道德动 机
•B
•C
•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