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3.品德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感
3.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1.直觉的道德情感
2.想像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态度是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充成分
2.态度的情感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关键年龄在9岁。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
2.认同
3.内化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2.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水平
4.公正阶段,10-12岁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9岁以下儿童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青年人处于习俗水平,20岁以后处于后习俗水平。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品德是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