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女子的爱情悲歌(四):相思怨之李季兰

古代女子的爱情悲歌(四):相思怨之李季兰

至高至明日月,至疏至亲夫妻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我是从这几句诗认识李季兰的。

我欣赏季兰的才气,但我并不喜欢她这样的女人。

李季兰,生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名冶,以字行,峡中人,女道士。

《唐才子传》上说她:美姿容,神情萧散。

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

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

可见她是才貌双全的女子。

我从史料中,没有查寻到有关她家事的记载,但能给她琴艺和诗书方面熏陶教育的,大概是个殷实之家吧。

大凡才女有两类,一类是睿智聪明、知书识礼、感情专一,恪守礼节和妇道,这类的才女流传千古,给历史留下的是美名和赞誉,像卓文君、唐婉和蔡文姬就属于这类;另一类才女自恃才高,娇宠放荡,行为不羁,给后人的留下的是不齿,李季兰应该属于这一类。

据说她六岁时,作《蔷薇诗》: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

架却同嫁却谐音。

这两句诗,显示了季兰的文才,也流露出她思春的情怀。

小不更事的女童竟然春心萌动,心绪纵横?她的父亲听了非常气恼的说: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

于是,季兰的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将她送入剡中玉真观出家,让她了却尘缘,静心修行。

剡中就是今日的浙江嵊县一带,那里风景秀丽,物产丰饶,气候宜人。

自东晋以来,这里就文风鼎盛,骚人名士辈出。

不知是后人杜撰,还是巧合,真是一语成谶!李季兰的一生,正应了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这10个字。

道观本是道士修道养德的地方。

道教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达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

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从而追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不受外界干扰的心灵清净之境。

道观所处之地大都是灵山秀水、空气清新、住所幽静,修道者在这样的环境修行,听风声鸟鸣,看日升日落,返璞归真,清心寡欲,时间长了,自然集天地灵气于一身,成就仙风道骨,益寿延年。

李季兰既然是道士,就该修道立德,受到道观里清规戒律的约束。

可季兰竟然芳心未泯,心绪乱飞,这一飞不要紧,竟飞出了一世的风流,飞出了一生的孤独和坎坷。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中,李季兰在清幽的玉真观中已是二八芳龄,她出落的面似芙蓉,肌如凝脂,亭亭玉立,妩媚多姿,她在道观中每日练字、做诗、弹琴,全身自然飘逸出一种萧散的风神。

就像词人张先笔下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的女子,不仅貌美,还有一种飘若游云的神韵。

这样的女子,招来一些观光游览的文人雅士,也就不足为奇了。

道观的观主,见李季兰多才多艺,也有心栽培她,为她提供吟诗写字的专门房间,叫她每日研习书法,吟诗作赋,苦练琴技。

这样经过了几年的磨练,她在翰墨及音律上有了很高的造诣,她的才名也因此口口相传,成了远近有名的才女。

玉真观也因她而人气大增,每天都有许多人前来游赏,想借游观一睹她的芳容,一些文人雅士们则想接近她,和她谈诗论道,切磋诗艺。

哪个少女不怀春呢?玉真观清幽的环境,道教无为的思想,岂能锁住一颗青春驿动的心?李季兰像三月初露的桃花,绽放自己的美丽,彰显过人的才气。

相反,她的心并没有脱离凡尘俗世,她向往着外面的花花世界,想像尘世中的女人一样,享受男人的温暖和爱抚。

就是她这些不该有的念头,使她成为几个男人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也给她的人生蒙上了几许污点。

闯入她生命中的男人比较有名气的有刘长卿、朱放、陆羽、皎然。

这几个人在《唐才子传》里都有记载,可见李季兰在当时的知名度,是多么高了。

清幽的玉真观囚禁了李季兰的身体,却锁不住她的心,她长期的缩在玉真观中任芳华虚度,实在太不甘心。

她要展露自己的才华,而结交名士则是促她成名的最佳途径。

在一天天寂寞难耐的等待中,她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男人终于来了。

他就是隐居在剡溪、镜湖间,排青紫之念,结庐云卧,钓水樵山的朱放。

才女遇名士,如他乡遇故知似的相悦相知。

想来,季兰第一次见到朱放时,眼波流转间,一定有无限的爱意涟涟,深情款款,是一见倾心吧。

试想,她等了16年,她爱的激情,一下子被眼前那个风神散朗的男人点燃,那种春心的浮荡是多么的热烈!朱放也一定被她燃烧如火的爱所激荡,沉醉,忘了归路。

两人一见如故后,经常在一起谈诗论道,临流高歌,登山揽胜,赋诗抒怀,度过了一段十分快乐的时光,可是好景不长,一份游离世俗之外的爱,像海边的沙粒不知不觉间,从指缝里悄悄的溜走了。

后来,朱放奉召前往江西为官,两人不得不挥泪告别。

季兰的第一次爱短暂如烟花,美丽的绽放之后,便是寂寂的凄凉。

相爱一场,两人还是分了手,于是,只得靠鸿雁传书,来倾诉相思之苦。

少女的情怀总是诗,更何况季兰已品尝到了相爱相思的苦涩,于是她寄给朱放的一首诗很自然的从笔底下流出: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这首诗借月写分别后的相思之情,自然真纯,没有斧凿之痕。

真实的感情,应该如山间溪流,自然叮咚的流淌,想来季兰的情思该是如此吧。

相思似满月,夜夜减清辉。

那无声的月啊,静静的倾泻一地,夜夜在减着清泠的光华。

只有一个多情的女子,在清凉的山风中,寂寞的独坐着,簇拥满怀的月光。

爱一个人是没有错的,思念是美好的,但是,才情万种的季兰啊,你忘了道士的身份!惹火烧身的,也只能是自己了。

和季兰临别时,朱放也写下一首赠李季兰的诗: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分离之时,也是断肠之时,可是肠断后,他却一去不复返了,留下的只有季兰孤独的心,在道观的晚风中,无语问斜阳,独自话凄凉。

她一天天等待着朱放的归来,和她重修就好,欢爱依旧,和他游山玩水,诗词唱答,但远方的朱放忙于官场事务,无暇来剡中看望昔日的美丽情人。

她望穿秋水,等不见良人的归来,只得发出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的怨叹。

在季兰寂寞的等待中,另一个男人又闯入了她的生活,抚慰了她寂寞的感情。

他就是江南有名的茶仙陆羽。

陆羽不仅精通茶道,同时也饱读经书,是个博学多才的世外高人。

《唐才子传》上说陆羽: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

著书甚多。

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

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

当时以比接舆也。

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

从中可以看出,陆羽是个饱读诗书,喜爱游山玩水,性情非常的雅士。

陆羽在龙盖寺中研习茶道,诵诗著书,闲情雅致中,也渴慕异性知己的青睐。

清寂的日子,他的感情渴望有一份寄托。

这时李季兰的才名隐约传入他的耳中,他很想目睹她的芳容,领略她的才气。

于是,他主动到玉真观里,探访了李季兰。

想来,两人初次相遇,陆羽以清秀的气质,洒然的风度,随和非凡的谈吐,给季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才使他取代了朱放的在季兰心目中的位置。

此后,两人经常私下交往,对坐饮茶,围炉煮雪,谈诗论道。

这样,日久生情,彼此产生了爱慕之心,最终深化为互诉衷肠、心心相依的情侣。

季兰本是一颗多情的种子,她哪管什么道观的清规戒律,就像现在思想前卫的女青年,该享乐时就享乐,青春不挥霍,过期就作废。

女人的花样年华可是短暂的,就像五月的红草莓,鲜亮诱人,可转眼就发霉变质了。

所以,季兰需要男人的爱抚,需要有人抚慰她一颗寂寞难耐的心。

陆羽对季兰还是不错的。

一次李季兰身染重病,迁到燕子湖畔调养,陆羽闻讯后,急忙赶往她的病榻边殷勤相伴,日日为她煎药煮饭,护理得悉心周到。

李季兰对此十分感激,病愈后特作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陆羽至》的诗作答谢: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病时相逢,季兰欲语泪先流,那娇弱的病态,那美人脸上的点点泪痕,一下子牵动了陆羽的心。

他和她必究有鱼水之欢,所以他要尽一个情人知己的责任。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陆羽用诗酒温暖着病中的季兰,给了她心灵的慰藉。

可见季兰和陆羽是心灵相通的密友、知己、情人,像季兰这样的女子,和他交往的男性不再少数,有的为她的色,有的为她的才,有的两者兼而有之,而她和陆羽该是两情相悦,心心相吸吧。

一个道士经常游走在男人的世界里,能得到一人的真心,季兰该珍惜才是,可她偏偏不知好歹,又移情别恋起来。

这个男人就是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

?唐才子传》记载,皎然,俗姓谢,宋灵运之十世孙也。

初入道,肄业杼山,与灵彻、陆羽同居妙喜寺。

可见,他和陆羽相交深厚。

皎然善写文章,常到龙盖寺找陆羽谈诗,有段时间却总找不到陆羽,于是写下了《寻陆羽不遇》一诗:移家虽带郭,野经入桑麻;迁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陆羽每天早出晚归,到山中去与季兰幽会。

究竟到山中去作什么呢?经皎然的一再盘问,陆羽才道出是往玉真观探访李季兰去了。

从陆羽的口中,皎然得知季兰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所以,出于猎奇心里,她也想见见季兰。

后经陆羽介绍,皎然也成了李季兰的诗友,常常是三人围坐,相互诗词酬答。

可季兰毕竟是个多情的女子,在和皎然多次的交往中,她被他出色的诗才,淡然的心境,深深吸引,于是常以目传情,暗送秋波,皎然却是修炼成性、心如止水、不为女色所动的僧人,他就像《西游记》中意志坚定的唐僧,抵制了美色的诱惑,保持了一份干净的节操,这更让季兰敬佩不已。

面对季兰的挑逗,皎然曾写下一首《答李季兰》诗表达自己的心意: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对皎然的沉定之性,李季兰慨叹:禅心已如沾泥絮,不随东风任意飞。

因而对皎然愈加尊敬,两人仍然是好朋友。

读到这首诗时,我也不禁为皎然这样的僧人竖起了大拇指。

面对送到手的美色而不上钩,真是个极品男人!季兰啊季兰,你千不该万不该,见一个爱一个,天下有才有德的好男人多的是,哪能一见就生情呢?这不成了滥情了吗?不是说,好女不嫁二男吗?不是有些女人,为了心爱的男人守身如玉吗?而你呢?你是否懂得,谁游戏了感情,谁就要受到感情的惩罚!所以,季兰的心灵注定是寂寞的。

据说,季兰和唐代有名的诗人刘长卿也有交往。

史料上留下的是他们之间的黄段子:季兰经常和一些文人名士在乌程开元寺聚会,吟诗作赋。

有一次,刘长卿也在场,他知道刘长卿患有阴重之疾,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疝气,于是,他引用陶渊明一首《饮酒诗》中的一句山气日夕佳(山气同疝气谐音)。

刘长卿听后应声说:众鸟欣有託。

在坐的都大笑不止。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季兰是个肆无忌惮、非常放荡的女子。

虽然说唐代是个非常开放的时代,但是季兰在大众面前,竟然开着那样的荤段子,使千年之后的我实在不能接受。

我还是比较喜欢那种沉静内敛、不夸饰不张扬的女子。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时候,我们女性应有的自尊、自重、自爱等传统美德,都是不能丢的。

季兰的多情没有错,但她的爱给了那么多的男人,这样的女人怎能得到男人的心呢?再加上她身为道士的特殊身份,孤守一生是必然的。

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又是多么的渴望获得一份真情真爱,像一个正常的女人一样,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男人和孩子,但她却不能够。

当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和情感的风雨后,她对这份真情真爱就更加的渴慕。

她流传下来的诗篇中,写寂寞相思最为深刻感人,那是她情的凝结,那是她心的诉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