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水土流失状况与类型分区

四川水土流失状况与类型分区


为主是其基本特征, 春旱、 夏旱、 伏旱发生的频率分 别高达 4-, 、 且多以春夏、 夏伏、 春夏伏 1(, 、 (1, , ’ 详查 + 有 连旱的形式出现; 全省 ($ 4# 万 50! , 耕地, 效灌溉面积占 4#$ !, , 保灌面积仅占 #($ ., 。古蔺 县统计, 共发生干旱 44 次, 年均 !$ ).1" 7 ).-. 年, 次, 同时该县 -" 年代发生洪灾 )- 次, 年均 ! 次, 造
・ !・ $# $$$$$$# 水土保持 $#
四川水利
!""#$ %&$ !
$$$$$$# 【 摘
四川水土流失状况与类型分区
王丽槐 ’ 四川省水土保持局, 成都市, ()""*) +
要】 四川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的 *", 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我省可持续社会经济的
发展。本文根据自然地理条件、 水土流失特点、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和可能发展的趋势, 并结合土地利用、 水 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 水土流失潜在危险与防治、 采取的措施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方向, 将全省划分为五个类 型区,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关键词】 类型 水土流失 四川
!""#$ %&$ !
四川水利 被水冲光” 。
・ #・
成塘、 库埝淤积, 影响工程效益。南充地区有大小水 利工程 ’(’) 处, 其中严重淤只的占 !!$ !* , 并有 ’+ 处因泥沙淤积而报废。 ($ !$ #
!
3 # 4 基本建设忽视水土保持。据调查,(..+ 2 每年废弃的工业废渣高达 #’"" !""" 年因全省修路, 万 6, 除少量被利用外, 不仅造 ."* 以上倾倒入江河, 成水质污染, 还淤积河道、 影响行洪, 增大了洪水灾 共新增 害。如达县地区 (.1) 2 (.1’ 年近四年时间, 水土流失面积 #//$ "(0-! , 占总土地面积的 ($ (.* , 在新增的流失面积中, 开矿 年侵蚀量 (())$ #! 万 6; 建厂 1$ !#0-! , 占 ("$ )* ; 采石 .!$ "10-! 1)$ "#0-! 、 占 !+$ !* ;修路 ’+$ 1#0-! 、占 !"$ 1* ;乱砍滥伐 占 +$ (* ; 其它 +’$ (.0-! , (1$ /+0-! , (+$ /* 。
伏, 沟谷纵横交错, 出露岩层比较松软, 自然植被破 坏严重, 森林覆盖率仅 $, - ./, , 且多为疏、 幼林, 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第一次遥感技术调查测算,该区水土流失面积 占总土地面积的 11% 2(, , 年均侵蚀模数 )#!!.0+ ,
!
土壤侵蚀模数计算,土壤侵蚀总量为 .$ *( 亿 2 3 年。 )$ ! 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四川的实际情况分析,我省水土流失主要有 以下危害: 破坏生态平衡, 恶化农业生态环境, 加剧 危及铁路、 公路交通安全, 旱、 洪 ’ 涝 + 灾害的发展, 严重阻碍山丘区经济发展。 )$ !$ ) 水土流失破坏了土地资源。据遂宁水
王丽槐: 四川水土流失状况与类型分区 四川水利
"##$% &’% "
左右。四川盆地经济比较发达, 地理、 气候等自然条 件适应多种植物生长, 但耕地密集, 土地利用率和垦 殖率高, 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 #()*+ 。该区山丘起
"
外围山地区。总土地面积 )% #)0+" ,占全省面积的 .!% 1, , 农 业 人 口 约 .### 万 人 。 现 有 林 地 占总土地面积的 "., , 是四川经济林特 .2.(% 20+" , 产品和黄牛的主产区; 西缘林地面广, 是全省用材林 基地。本区以中、 高山为主, 海拨高度多在 .###+ 山高坡陡, 不少地区强烈褶皱, 岩石破 $###+ 之间, 碎。耕地中旱坡耕地占绝大多数, 坡度大, 土层薄, 耕作粗放。开发建设尤其是修沿山公路等,破坏了 地表植被, 扰动了山体岩层地质结构, 加上许多工程 没有严格实施水土保持方案和执行水土保持 “ 三同 时” 制度, 加速了水土流失, 增加了河流、 溪沟泥沙 量。 据第一次遥感技术调查测算, 该区水土流失面积 $% 1" 万 0+" ,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 1)% ", ;第三次 遥感测算,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 )# 万 0+" ,占总土 地面积的 $/% "!, 。 本区水土流失的特点, 主要以陡 坡耕地及二半山下堆积层中强度片蚀、沟蚀和溶散 侵蚀为重点。由于山高坡陡岩层破碎,加之土地开 垦, 在大暴雨的作用下滑坡泥石流发育。如 .2/2 年 华莹市溪口滑坡, 泥石流突发淹毁一个汽车站; 宝成 铁路线江油广元段, 每年都会因滑坡而中断运行。 该区水土保持方向:6 . 7 依法保护好现有森林、 草地, 调整产业结构, 因地制宜地发展林、 牧、 农、 旅 游事业;6 " 7 "1 度以上陡坡耕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 6 $ 7 加大水利水保工程 草, 争取在 "##1 年全部完成; 建设力度,滑坡、泥石流发育及水土流失严重的沟 谷, 除采用植物、 农耕、 坡耕地改造措施外, 加密设置 排洪沟、 谷坊、 拦沙堰等沟道防护工程, 防止因水土 流失加巨山地灾害和对下游的危害。 "% $ 川西南山地强度侵蚀区 本区位于四川南部、金沙江下游及其支流雅砻
!
!
水土流失类型分区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 水土流失特点、 影响水土流
失的因素和可能发展的趋势, 并结合土地利用、 水资 源的开发保护利用、 水土流失潜在危险与防治、 采取 的措施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方向,将全省划分为五个 类型区。现分述如下, 以供参考。 !$ ( 四川盆地中度水力侵蚀区 该区地处岷、 沱、 嘉陵江中下游及长江干流宜宾 至合江四川境内流域区, 属四川盆地底部。 总土地面 积 (($ ## 万 0-! , 占全省的 !+$ +* 。总人口 /+"" 余 万, 其中农业人口 +#"" 余万。该区是四川省经济的 主体区域。 本区被山地环绕,地势相对低下,海拨高度 !+"- 2 ’+"- 之间。盆地中部广泛出露侏罗一白垩 系的紫红色砂岩、 泥岩和砂泥 3 页 4 岩互层, 经流水长 期侵蚀切割后形成了起伏不平的丘陵地貌多呈桌 状、 台坎状或圆丘馒头状。 由这类岩层风化而成的紫 色土, 土质比较疏松, 富含磷、 钾, 自然肥力较高, 有 机质含量低。 盆地东部有多条狭长山丘平行排列, 山 丘之间谷地开阔。盆地西部主要是岷、 沱、 涪江的冲 积扇平原和岷江中下游冲积平坝, 地势较平缓, 河网 密布。此外, 在盆底边缘与盆轴山地邻接地带, 还有 不少低山分布。 全区低山、 丘陵、 平坝兼而有之, 但以 丘陵为主。 由于地形封闭, 特别是北有秦巴山地阻挡 寒潮与冷空气入侵,本区的热量资源冠于我国同纬 度其他地区, 年均气温一般为 /7 2 (17 , 大于 ("7 积温达 +""", 2 /""",, 无霜期 !1" 2 #+" 天。年降水 量 .""-- 2 ((""--, 但时空分配不均, 夏秋多大暴 雨,年径流深约 )/"--,盆中丘陵一带只有 #)"--
四川土壤侵蚀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 融侵蚀、重力侵蚀及开发建设人为侵蚀,以水力侵 蚀为主, 分布广, 面积大, 危害严重。 全省轻度以 -" 年代中期第一次遥感调查测算, ! 上土壤侵蚀面积 ).$ .- 万 /0 ’ 未测算冻融侵蚀面 积 + ,占总土地面积的 **, 。)... 年第二次遥感调 查测算,全省轻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 !!$ !1 万 /0! ’ 包括风蚀和冻融侵蚀面积 +,占总土地面积的 全省轻度以 **$ (, 。!"") 年第三次遥感调查测算, ! 上土壤侵蚀面积 !)$ ". 万 /0 ’ 包括风蚀和冻融侵 蚀面积 + , 占总土地面积的 *#$ ), 。 其中轻度侵蚀面 占流失面积的 *)$ "(, ; 中度侵蚀面 积 -$ (( 万 /0 ,
淤积稻田、 江河。岳池县因土壤侵蚀,
!
泥沙入田,破坏了土壤结构,引起翘角田达 其中严重淤积的达 (+##,- 。我省建国初 )!"",- , 期有 .( 条通航河流, 航程 ($ / 万 0-, 到 (..# 年年 航程 "$ 10-, 航程减少一半。 赤水 通航河流仅 +/ 条, 河干流合江段河床较 +" 年代抬高 ($ +- 2 #$ "-。 ($ !$ ) 水土流失,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人民生 活贫困, 山地灾害发生频繁, 水源枯竭, 抗灾能力减 弱,农业减产,群众增收难、烧柴难、用材难、饮水 难。同时, 严重的水土流失影响交通、 通讯等事业, 并且威胁山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 水土流失成因 水土流失是自然与人类经济社会不合理活动综 合影响下所带来的结果。引起水土流失的成因,一 是自然因素, 二是人为因素。 ($ #$ ( 破碎。 ($ #$ ! 人为因素 3 ( 4 人口稠密, 垦殖率高。四川省 3 含重庆市 4 (.). 年人口密度为 ("( 人 5 0-! ,到 !""" 年达 (’+ 人 5 0-! 。由于人口的增长,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 不少 地区是 “ 山上种到山尖尖, 山下种到河边边” 。据国 土部门调查, 盆地丘陵区耕地面积 3 田地埂坎除外 4 占总土地面积 )"* 以上的县有 ). 个, 其中武胜、 遂 宁市中区分别高达 /+$ #)* 和 /($ "+* 。 3 ! 4 天然植被破坏。 据 (.’+ 年森林普查, 我省森 林覆盖率骤减到 (!$ +* ; 经过 !" 多的的努力, !""" 年已恢复到 !)$ (’* ,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地区恢复 到 (.+1 年以前的水平, 川中丘陵区一部份县森林覆 盖率仍在 ("* 以下;不少区域岩石裸露,水土流失 仍十分严重。 加之 /"、 随意开垦耕 ’" 年代以粮为纲, 地和粗放耕种, 也加大了天然植被的破坏。(.1" 年 全省新开荒 .)"",- ,占当年新增耕地的 +)$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