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婵娟(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摘要:我国学界通常以物权共有理论来诠释专利权共有。
实际上,专利权共有与物权法上的共有在权利客体、权利内容、确权方式以及价值追求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这些差别的存在使得物权共有的一般理论并不适合简单地应用在专利权共有上。
关键词:专利权共有;所有权共有;准共有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043-02一、专利权共有的界定(一)专利权共有的概念目前,学界对专利权概念的界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专利权,是国家专利主管部门依据专利法授予发明权创造人或合法申请人对某项发明创造在法定期间内所享有的一种独占权或排他权。
”①“专利权指个人或者单位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对其发明创造独占使用的权利。
”②《专利法》第8条规定:“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一个单位或者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
”可见,在法律上专利权是可以形成共有的。
但是,关于专利权共有的定义,法律没有明确的界定。
学界对专利权共有概念的界定则比较多见。
“专利权共有指一项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由两个以上的单位、个人或者单位与个人共同持有或所有。
”③“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共同共有是指两个以上的共有人对于共有的专利权或专利申请权不分份额地、平等地共同享有所有权。
”④“所谓专利权共有是指一项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由两个以上的单位、个人或单位与个人共同所有。
”⑤对于上述的界定,笔者认为均有不妥之处。
一般而言,在理论上界定一个概念,目的就在于使其与其他对象区别开来。
上述界定混淆了专利权共有与所有权共有的区别。
专利权共有的对象是一种无形财产权,而所有权的共有对象则是有体物。
把专利权共有界定为“共同所有”或者“共同享有所有权”,就模糊了专利权与所有权的区别,等于变相承认了专利权是一种所有权。
笔者认为,所谓专利权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依法对某一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共同享有该专利权。
(二)专利权共有的特征此处所指专利权共有的特征是在与专利权单独享有相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出的,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主体的非单一性,即专利权共有主体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
2.客体的单一性,即专利权共有的客体只有一个专利权,即必须是同一发明创造。
3.内容的双重性,即专利权共有不仅包括对外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包括共有人内部的权利义务关系。
4.具有意志或者目的的共同性,即就获得某项专利权共有主体须具有相同的意志或目的。
(三)专利权共有的产生专利权共有的产生也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归纳起来,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合作完成发明创造。
根据《专利法》第8条规定⑥,合作完成发明创造的单位或个人若无事先约定或另有约定,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所获得的专利权由共同完成发明创造的单位或者个人共同享有。
2.当事人约定。
专利权作为一项“私权”,法律准许当事人通过合同约定处分其归属。
专利权共有的约定产生包括四种情形:(1)当事人约定。
(2)一方委托另一方研究开发的发明创造,双方约定专利权共有⑦。
(3)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设计人与单位就专利权做出共同享有的约定⑧。
(4)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就相同的发明创造同时提出申请,经协商后双方约定共同申请,共同享有专利权。
3.专利权的转让或赠与。
专利权依法可以转让。
若专利权人将其所享有的专利权转让给两个以上的单位或个人,受让的单位或个人就共同享有这项专利权。
此外,专利权人可以将其专利权部分赠与他人,或者赠与两个以上的单位或组织,那么在专利权人与受赠人,或者两个以上的受赠人之间就会产生专利权的共有。
4.法人或其他组织分立或者破产还债。
《民法通则》中规定,法人、其他组织分立、合并的,其权利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其他组织享有和承担。
即法人或者组织分立时未对专利权的归属做出具体规定,则专利权由分立后的法人或者组织共同享有。
法人或企业破产后,若用专利权偿还两个以上的债权人,则债权人之间形成专利权共有。
5.继承。
根据继承法的规定,专利权作为公民合法权利可以依法继承。
即如果继承人为两人以上,只要继承人没有约定由一个继承人享有该专利权,则产生事实上的专利权共有。
二、专利权与物权共有的比较比较专利权共有与物权共有,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就是专利权共有与物权共有是否属于同一个位阶,因为只有处于同一位阶才具有可比性。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知识产权属于民法的范畴。
对此,多数学者并无异议。
”⑨我国在民法理论和立法中也均将知识产权列为一项基本的民事权利,与物权、债权等共同构成民事权利体系。
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和物权是同一位阶的权利。
专利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在位阶上是不能直接与物权进行比较的。
按照物权法的规定,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我们通常所说的共有指的就是所有权的共有,由此可以得出,专利权和所有权分别是知识产权和物权的类型,他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平行的,不存在隶属关系,属于同一位阶。
专利权共有和所有权共有分别是专利权和所有权的一种存在形式,所以他们也处于同一位阶,即专利权共有和所有权共有具有可比性。
现在学界还存在一个“准共有”的概念,而且我国《物权法》第105条⑩也认可了这种共有形式的存在。
这样一种特殊的共有在我国传统民法理论中还是一个比较生疏的概念,故在此先不展开。
下面,笔者将分别阐述专利权共有与所有权共有及准共有的区别。
(一)专利权共有与所有权共有的比较共有专利权和共有所有权具有很多共性,比如主体的多元性,客体的单一性和特定性,两种权利的私权属性等。
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权的存在形式,专利权共有和所有权共有在很多方面还是表现出了差异性。
1.共有的客体不同。
共有专利权的客体即被审批为专利的发明创造,是一种无体物,具有不可分割性,而共有所有权的客体则是有体物,其既可以是可分割物,也可以是不可分割物。
这是两种共有的本质区别。
2.共有的权利内容不同。
共有专利权的内容即专利权的内容,包括制造权、许诺销售权、销售权和进口权等11 。
共有所有权的内容则是“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对于其所有物可以行使的权能”12 。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这些权能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3.确权方式不同。
共有专利权的获得须经过一系列法定程序,而所有权的共有则不要经过国家机关的授予。
4.价值目标不同。
《专利法》第1条指出,“为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即共《物权法》有专利权的价值追求是保护和鼓励发明创造,利用专利权的智力成果创造经济效益。
第一条也开宗明义13 ,明确了所有权的价值目标是明晰所有的归属,保护权利人的所有权。
(二)专利权共有与物权法上准共有的比较前文已提到,“准共有”在我国民法的传统理论上是一个比较生疏的概念。
在《物权法》颁布以前,这个概念只存在于学界中,《民法通则》中没有规定,但准共有的法律现象却普遍存在。
《物权法》第105条明确了准共有这样一种特殊共有形式的法律地位。
为什么说准共有是一种特殊的共有形式呢?可以从学界对准共有的定义中窥出端倪。
“准共有,指数人按份共有或共同共有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的共有,换言之,是指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的共有。
”14 “准共有,是指对于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的共有。
”15 从这两个定义笔者总结出,准共有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共同享有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其与传统的所有权共有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客体——涵盖了除所有权以外的债权、知识产权,以及他物权等财产性权利。
准共有作为共有的一种特殊类型,除了共有的权利有所不同外,实际上具有除所有权之外的共有的全部法律特征,在其他方面与一般共有适用同样的基本原理16 。
这里需要对专利权的性质做一下说明。
专利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民法学界大多认为其具有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双重性质,但是,知识产权学界通说却是认为专利权只为财产权,不具有人身权的属性17 。
笔者认同这种通说。
故专利权共有作为准共有的一个类型,适用准共有的基本原理在笔者看来并无不妥,只是在适用时应充分考虑专利权共有自身的特性。
物权法上的准共有有两种类型,即用益物权准共有和担保物权准共有。
笔者以担保物权准共有为例,归纳出专利权共有与物权法上准共有在共有客体、权利内容、确权方式以及价值目标上也均存在着区别。
担保物权准共有的客体必须是特定物,不仅包括有体物,也包括权利等无形物;担保物权的内容是债权人为了债权的实现,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物上设定的直接取得或支配该特定物的交换价值;担保物权的取得依担保物的不同,有的需要经过国家机关的登记认可,有的则不需要;担保物权的主要价值追求就是为了保证担保物权人债权的实现。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专利权共有自身的特性决定了《物权法》中的所有权共有以及准共有的基本理论不能直接地套用到专利权共有中。
简单地套用只会造成法律适用上的尴尬。
比如,对共有物的实物分割的规定就不适用于共有专利权,因为共有专利权为无体物,不能进行实物分割18 。
从相关法律制度的价值角度出发进行认识,更有助于揭示该法律制度的本质19 ,因此,应当抛弃所有权共有以及准共有的理论而从专利权共有的价值追求为根本出发点,根据其自身的特性对专利权共有进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