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势与政策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要点

形势与政策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要点

安阳工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程
社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题目: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
摘要:近年来,随着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市场上,表现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资本的竞争上。

显然“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差距还非常明显,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体上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规模总量偏小、结构不尽合理、营销手段落后,特别是缺乏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怎样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如何让我们的文化产生经济价值,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已经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文化、全球化、走出去、竞争力、经济价值
一、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
“走出去”首先是在经济领域提出的一个战略,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党的十四大。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对外贸易多元化”、“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等就是“走出去”战略的核心概念。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此次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各个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各种文化之间会加速影响和融合。

在此意义上说,文化也存在一种全球化的趋势,这意味着
全世界的各种文化都不能再孤立地发展。

因而文化的重要作用被一再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1】。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

”因而在经济领域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不久,文化领域也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宣
传当代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大力传播当代中国文化,以打入国际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为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和现代传播方式,树立当代中国的崭新形象,把我国建设成为立足亚太、面向全球的国际文化中心。

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

世界需要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更多地展示我国现实情况,展示我国各族人民当代精神风貌。

客观地说,当前我国“走出去”的更多是传统文化,其结果是外国人,主要是西方人记住了熊猫、中国结、舞狮子、气功武术等中国符号,却依然对中国社会存有偏见和误解。

因此,我国文化“走出去”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当代的中国,一个发展中的中国。

我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长期发展、逐步积累的过程,必须科学谋划,制定长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

在路径方面,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梯度扩展。

亚洲地区特别是周边国家,与我们血脉相连、文化相近,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首选目的地。

非洲、拉美国家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第二级目的地。

我国与欧美国家文化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展示、沟通理解、求同存异上。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有针对性、讲究策略。

要研究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以其他国家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能够理解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媒介开展文化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加快我国传媒全球覆盖步伐,提升我国传媒的话语权。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与经济“走出去”齐头并进,形成“双轮驱动”、互补互促的良好局面。

要把经济“走出去”的每个企业、每个自然人都视作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把所有国际经贸交往活动、项目都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统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执行统一的文化“走出去”策略,充分发挥文化、外交、商务、旅游、体育等部门及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

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

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勇敢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不断壮大力量、扩大影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三、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一、整合国内文化资源,展示中国文化的新面貌
我们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应当确定的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出去。

我们在以往对外文化交流中,往往偏重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四大发明、琴棋书画、武术气功在世界上已众所周知,甚至广为流传。

但我国文化创新成果的宣传和弘扬缺极度缺乏,许多国家对改革开放的中国尚存有偏见或片面了解甚至不了解。

许多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还停留在物资馈缺、社会保守动荡的旧社会时代。

每每来旅游的外国游客,为中国鳞次栉比的一片繁荣而惊讶感叹之时,我们除了骄傲之外,还应感到惭愧。

我们辛辛苦苦创造的新世纪新文明并未被世界有目共睹。

因而,向世界全面推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重视介绍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创新,树立当代中国新形象。

为了使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进而更充分地了解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我们必须全方位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成果,介绍和传播我
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更多地推出题材扩展、技法创新、风格新颖、内涵丰富的当代优秀文艺作品,既要让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更要让人体会到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全面介绍中国的文化创新来反映当代中国的繁荣与进步,进而塑造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新形象。

二、要加强政府、企业与民间对外的文化交流
为了深入与群众的文化交流,中国政府应大力鼓励和支持设立公共和民间、私人文化推广基金会,以增强文化推广的资金投入和文化推广项目的具体实施。

为民间文化的发扬广大,为政府、企业与民间的密切交流,给予最大的支持【3】。

对外文化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单靠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对外文化交流政府、企业、民间并举的新格局【4】。

其实,文化本身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很多文化的遗迹、真传都还保留在民间,尚未被宣传。

政府、企业都应深入群众、充分发挥民间开展文化交流的积极性,为其开辟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6】。

可喜的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民间机构、企业和个人有能力、有兴趣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政府就应该多给予他们机会,积极鼓励、引导、整合,支持民间文化资源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效力。

三、鼓励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
文化产品走出去关键是企业走出去,要制定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性文件。

政府应加强对走出去文化企业的支持,放宽行政审批。

一方面扶持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立足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更应鼓励民间从事文化事业的私营民营企业走出去。

这些企业自负盈亏,不吃国有的大锅饭,在国外的成活率高,应放宽对这些企业的政策。

同时,就像在全国各省市设立招商引资服务中心一样,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中国企业走出去或出口服务中心,帮助中小文化企业加强走出去的业务。

除了政府领导之外,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应当给予走出去的文化企业以最大的扶持。

应象美国和加拿大一样,加强和加大进出口银行和进出口保险对走出去企业的服务,以帮助解决走出去企业的所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还应加强走出去企业与所在国海外中国文
化中心、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商务处的直接联系,以便及时获取本国的文化发展信息,并可帮助中国驻外机构获悉海外市场文化最新动态,积极促进互动交流。

结束语:总之,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项方兴未艾的伟业。

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大潮中,中国在全球软实力的建设必须匹配,中国文化开始走出去的时代已经到来!
谢词:感谢我们的老师,她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们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她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们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组员们,在这短短的两星期里我们开始了独立的学习和试验,查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让我们头脑中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使自己非常稚嫩作品一步步完善起来,每一次改进都是我们学习的收获,每一次试验的成功都会让我们
兴奋好一段时间。

从中我们也充分认识到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与意义。

参考文献:【1】《以新的理念认识文化地位作用》齐东向来源:2011.10.15 《经济日报》【2】《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来源:2007.11.22 《云南日报》【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来源:2011.8.30 《人民日报》【4】《让齐鲁文化“走出去” 2011.10.21 》来源:《大众网》【5】《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2011.11.1 来源:《光明日报》 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