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202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202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

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就业面临的形势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 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近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二.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

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

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三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

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四缺少职业生涯规划五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

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六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三、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可采取的措施一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二转变就业观念。

调整就业心态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

三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

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学习的开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2.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3.掌握职业生活技巧四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首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自己的择业目标。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先学习后工作。

大学生对自身的起点要求不应过高,应该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摸索发掘自身潜能。

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

另外,就业时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

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日就业都是硬道理。

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关系着教育部门的决策,也是学生和家长在做教育选择时的重要参考。

那么,当前有多少毕业生在毕业时能确定去向?就业后收入如何?毕业生在各地区分布状况如何?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他们的择业过程和结果又怎样?特此就以我们学院学生就业情况为例做个分析,来说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局面。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形势;就业趋势一、基本调查情况一就业环境在连续15年毕业人数递增的情况下,2021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2021届大学生就业人数只增不减,竞争压力大。

据资料统计2001到2021年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都在递增。

二就业行为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 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 ,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

毕业生的就业行为饼形图三就业去向调查显示,我专业目前提前离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以“向中向沿海”为多。

他们的就业分布状况按就业地区划分,在北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9.4%,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47.3%,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20.2%,在沿海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23.1%。

主要分布着中部和沿海我认为有两=三个原因,第一中部主要聚集在武汉附近离学校近办事方便,另一方面,东部仍然是国家的经济重心。

工业企业仍然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不论是重化工业还是轻纺工业还是农业,东部地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国民生产总值在经济中我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占绝对优势,虽然仍是以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为主,但已进入转型几段,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前景。

另外,近代以来,东部也是率先开放,接受外国先进思想文化较早,人们思想相对开放,积极的面向世界,融入世界。

港口、码头兴建,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不断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东部相对于西部,有着完全不对等优势。

并且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选择原因和职业选择有很多雷同,在这里不详细分析。

按就业地点分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1.0%,在地级市的占29.2%,在县级市或县城的占15.5%,在乡镇的占3.8%,在农村的为0.5%。

百分比北部沿海四就业途径通过调查,在已落实工作的同学中,依靠家里的社会关系找到工作的比例较高,占69.2%,而自己主动应聘找工作的相对较少,仅占30.8%。

这一数据,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在找工作时受到的来自自身条件及社会竞争的阻力较大,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关系来寻找工作;但从另一角度,也说明了学生对自己应聘找工作的途径了解不多,依赖心理较重,缺乏受挫或碰壁的勇气。

五就业岗位根据本专业目前就业岗位来看,各类专业技术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依然一枝独秀,占29.2%;其次是各类服务工作如保安、餐饮服务、销售服务、市场营销等,占20.2%;各类物流管理工作如快递员、仓库专员等占13.3%;各类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行政管理工作占12.8%;各类技术辅助工作如技术。

就业岗位百分比技术工作服务工作专业相关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类型技术辅助工作一线生产农员、护士、秘书、出纳等占8.8%。

可以说,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趋向多样化,表现出技术类、管理类、服务类三足鼎立的特征,但是。

,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毕业生依旧很少,各类一线工人仅占调查者中的3.69%,从事农、林、渔、牧业生产工作的更少,仅占0.9%。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对于毕业生来所,就业选择多种多样,为毕业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工作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也要看到,就业选择的“集聚”性很强,特别是对技术方面工作的选择,差不多和选择服务工作比例持平,并且远远高于本专业工作的比例;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专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取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经管学子,选择进入企业和公司,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普遍接受的最好的选择。

二、就业原因分析大学生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而现实情况是,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近几年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处于待业状态。

导致就业严峻的主要原因有:一社会原因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的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

这些部门相互之间的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的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

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

二用人单位除了大环境,社会人为因素也对就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毕业生要求两极化,本科以上学历以及有专业技能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较受欢迎,普通大专生遭遇就业尴尬,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依旧存在。

也就可以说:第一,许多效益好的单位门槛过高。

第二,部分小企业不能解决后顾之忧,一些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由于无法用人编制或城市户口等问题,即使给出较高的薪酬、不断降低用人条件,照样“门可罗雀”。

第三,一些单位追求实用和低成本。

少数用人单位在招人时,用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

三自身原因第一,素质不高。

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迷失了人生的奋斗目标,所以嬉戏无度,荒费学业。

大学几年,浑浑噩噩,知识能力都无明显长进,难以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

第二,眼高手低。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阶段,如教育部官员说,“大学生的定位应为普通劳动者” 而非以往的“天之骄子”但部分大学生仍坚持固有的观念不放,自以为是、期望值过高。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眼高手低,不一定能够胜任所向往的工作,而对偏远的地区和乡村、基层又不屑一顾,所谓“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自我封闭了就业道路。

第三,心态浮躁。

爱社会浮躁之风影响,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精神,想走捷径,而不想从基层做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