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坡壮族民歌论文民俗传承论文那坡壮族民歌论文民俗传承论文那坡壮族民歌论文民俗传承论文民俗视野中的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摘要】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是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盛开的艺术奇葩,它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生产习俗、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交际娱乐等等民俗活动对那坡壮族民歌的生成、传承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那坡;壮族民歌;民俗;传承“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1]早在十九世纪,著名的法国艺术史家丹纳就明确指出了艺术的产生与风俗紧密相关。
民俗文化是民间艺术滋生的土壤,没有日常生活、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交际娱乐等众多民俗活动,也就不可能有民间艺术的存在和传承。
张紫晨先生在论述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时曾说:“民间艺术是民俗活动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是受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制约。
民间艺术是民俗观念的载体。
”[2]因此,“不将民间艺术当作一种民俗现象来考察,不研究它与其他民俗活动的联系,也就使民间艺术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对民间艺术有深层的了解。
”[3]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那坡壮族之所以能创造出绚丽多姿、独具风味的民歌艺术,与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民俗活动和民族精神就是那坡壮族民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一、生产习俗与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陶立璠先生在他的《民俗学概论》中谈到了民歌与生产活动等民俗的关系:“……各民族的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家庭、村落、人生礼仪、宗教信仰、道德仪礼等民俗活动,都有相应的民间歌唱和讲述相随。
”[4]作为众多民俗事象之一种的生产习俗,无疑为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和空间。
在广西西部的大石山区,那坡壮族世代耕作在自己的那一小块土地上,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耕作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俗,这些生产习俗以多种形式保存下来,延续至今,并对他们的民间艺术产生了影响。
那坡壮族民歌中的多声部是与他们的社会性集体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
那坡壮族现在多聚居在山体庞大、岩石裸露、植被稀疏、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石山区。
但在初迁之时,这里地表植被完好,林木茂盛,野果繁多,野生动物物种丰富。
由于这里山高谷深,野兽频频出没,那坡壮族以采集、狩猎、刀耕火种的方式来获取维持生存所需的物品。
无论从事哪一种劳动,仅靠单家独户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靠家族乃至全屯的力量集体完成。
有学者认为,这种劳动生产方式铸就了那坡壮族团结协作、勤劳勇敢、朴实敦厚的族群性格。
团结协作的精神对音乐文化的影响,体现在该族群产生了特有的多声部民歌“诗敏”(虽明)及“诗敏”的演唱方式上。
“诗敏”演唱多以同声二重唱或同声小合唱的形式出现,混声重唱或小合唱偶尔为之。
那坡壮族认为,唱“诗敏”若不与他人合作则难以成歌,一人分别演唱“诗敏”的高、低两个声部,唱得很不流畅,要和别人合唱才会唱好。
因此,“诗敏”是一种集体性的民歌,那坡壮族集体性的劳作方式造就了“诗敏”的演唱方式和多声部形态。
”[5]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多声部民歌“诗敏”的形成所依托的集体活动背景。
因为生态环境恶劣,为战胜自然,那坡壮族经常集体劳作,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与这种劳动方式相关的音乐,产生“领和”关系,如一领众和、领和交错、领和重叠、以和衬领的组合方式。
虽然那坡壮族的集体活动方式并不仅限于集体劳作这一方式(例如还有集体祭祀仪式、庆典仪式或集体求偶形式等),而集体活动方式只是提供了产生多声部歌唱方式的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但这可能是“诗敏”诞生的土壤和温床。
集体生产方式与“诗敏”多声部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壮学研究那坡壮族在劳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劳动经验和生产技术,他们往往将艰苦的劳作寓予充满诗性的民间艺术活动中,把物质生活方式化成了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式。
如他们总结出了种植蓝靛、织棉布、染黑布等各种技术,在自种、自织、自染、自制黑衣黑裤的劳动过程中,创造了与之相应的劳动歌,劳动的各个环节都伴随着优美的民歌。
如染布时唱《壮家蓝靛歌》,织布时唱《织布歌》,捶布时唱《捶布歌》。
反映农耕生活的农事歌或劳动歌,如《伦陇酸拨诺》(种花歌)、《伦系哪》(耕田歌)等,也是由生产习俗而产生的。
二、节日庆典与广西那坡壮族民歌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绝佳载体之一。
结构功能学派大师布朗认为“功能就是一部分活动对整个活动所做的贡献”[6],民族传统节日“对整个活动所做的贡献”就在于:节日构成独特的民俗环境,有力地控制着千百万人的行为选择,使民族文化艺术得以广泛而长久地传播,民间艺术就在节日民俗的环境中生长、传承、传播、发展。
广西那坡壮族节日庆典也成为其民歌传播、传承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歌圩是那坡壮族最热闹、最隆重的传统风俗性节日,它以男女两性“以歌传情”、“倚歌择配”为中心,融商业活动、文化娱乐、人际交往于一体,是一种全民性的狂欢活动,它对那坡壮族民歌的保存与传承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于歌圩,明邝露在他所著的《赤雅》“浪花歌”条有较详细的记载:“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队’。
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
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
相得则唱和竟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
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
三月之歌曰‘浪花歌’。
”其中“峒女”即壮女,因为壮人把山间开阔地带叫做“峒”。
可见歌圩历史久远。
那坡县共有传统歌圩点38个,是广西歌圩点最多的县份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是那坡壮族规模较大的歌圩节,本地话叫“单”,也叫“风流节”,是那坡壮族的狂欢节。
这一天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打扮一新,翻山越岭来到县公园——这里一直是城厢镇等周围几个乡镇风流节所在地。
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甚至上万人。
歌圩上,青年男女相互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如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邀请歌”,如得到对方答应,便开始唱“询问歌”,相互了解之后,再唱“赞美歌”、“爱慕歌”、“交情歌”、“定情歌”、“离别歌”,通过以歌代言抒发情感,增进了解,互赠情物,相约下次见面日期。
有不少人是通过对歌相识、相恋,进而结为百年之好的。
歌圩上除了部分未婚青年男女是“倚歌择偶”之外,还有一些人纯粹是为了娱乐而唱,以歌会友,互相斗歌,笑唱风声,歌声满山遍野。
令人神往的歌圩,既是那坡壮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机和人们娱乐的好方式,也是其民歌传承的又一重要场所。
那坡壮族众多的其它节日也多与民歌紧密相关,民歌活动在这些节日中往往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比如春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人们多唱本族群特有的风俗歌,比如《拜年歌》、《正月歌》、《新年四季歌》、《请仙歌》等等,亲朋好友在节日里互相走访,欢聚时往往唱歌助兴,放松心情,释放生活的压力,互相取乐,甚至唱到通宵达旦。
民歌犹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把人从常轨故辙中解放出来,消除文化生活的紧张与拘束。
即以此而言,这一方面的文化已有了它的功能,使人在娱乐之余,能将精神重振起来,再有全力去负担文化的工作。
”[7]没有了民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节日习俗将变得多么的枯燥、单调、干瘪。
在节日风俗中,民歌借助节日得以生存和传袭,同样,没有了民歌很多节日活动根本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可以说民歌是那坡壮族节日风俗的精神和生命力,民歌为各种节日庆典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使节日庆典活动更加绚丽多姿。
民歌就这样与节日习俗紧紧相连,民歌是许多节日的主导、核心和主要内容,没有民歌也就没有其节日,而没有了其节日,民歌也就缺少了依托。
在那坡壮族传统社会里,节日庆典与民歌艺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丰富发展。
三、人生礼仪与广西那坡壮族民歌人生礼仪是社会的民俗事象之一,它“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8]那坡壮族人生礼仪的各式各样民俗活动都与民歌不可分离,他们常以民歌来表达自已的快乐与哀伤。
那坡壮族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家里要为新生婴儿举行一个相当隆重的仪式——做“三朝酒”。
届时,全屯的人以及亲戚朋友都要来祝贺,产妇的娘家要邀请家庭中的三姑六婆组成一支相当庞大的队伍,带上活鸡、活鸭、糯米饭、黄姜、猪肉等礼物,外婆要给孩子备好背带、衣服、鞋帽、小棉被、布等等,前来为新生婴儿贺三朝。
贺三朝仪式相当复杂,礼节相当繁缛,在这复杂的仪式和繁缛的礼节中,均有与之相对应的歌谣。
这些或长或短的歌谣,其内容一般来说是比较固定的,都是对新生婴儿的赞美和祝福,对祖先的感激和祈祷。
但具体的歌词,有许多却是触景生情、顺情而出的,统称贺“三朝歌”仪式歌。
其中唱得最多的是反映外婆送来“红背带”的《连送纳》,把外婆做“红背带”的过程,从种棉花到纺纱到一针一线地织成布的细节都唱出来,把外婆对外孙的一片深情唱得淋漓尽致。
做“三朝酒”之后还要请“满月酒”(俗称“姜酒”或“送背带”)。
满月酒仪式上,也有道公主持仪式和人们唱歌祝福的内容。
除了唱祝贺歌之外,还唱赞歌,赞颂小孩今后茁壮成长、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才华超人,长大了孝顺父母,当上清官,服务百姓。
满月那天,还有一种必行的仪式,当地风俗叫“卖月子”,即在人们唱《论漏纳》的歌声中,外婆给孩子穿上第一套新衣服,又将崭新的背带裹住孩子,放在奶奶的背上,由奶奶背着孩子跨过门坎,迎着朝阳,沐浴和风,走出村庄,边走边唱:“上街买书、上山打柴、下河挑水、下地种菜。
”意在小孩以后勤奋好学,聪明勇敢。
[9]这类祝福歌和赞美歌在诞生礼仪活动中得到很好的保存。
那坡壮族特别重视婚礼仪式,婚礼通常是隆重和热烈的,并伴有许多歌唱活动。
唱山歌分两堆,一堆是亲家对亲家,一堆是主人对客人,相互对唱,祝福新人相亲相爱,百头偕老。
这样的对歌既是亲朋好友的感情交流,又是敦厚的礼仪,其中蕴含的做人道理和礼节教养也在歌唱中传给了下一代。
在那坡壮族传统社会,衡量一个婚礼是否隆重,其标准是:杀了多少头猪、备了多少斤酒、来了多少客人、是否通宵对歌。
前三个标准表明的是婚礼的规模,最后一个标准表明的是婚礼的质量。
通宵对歌,说明来的客人们玩得很开心、很尽兴,婚礼很正式、隆重、热烈。
可见,是否有民歌对唱是那坡壮族社会衡量婚礼的重要标准。
可以说,民歌成全了那坡壮族的结婚庆典,使结婚庆典成为人们甘愿、乐意参加的活动。
婚礼上的歌唱活动是才艺比赛、礼俗展演、道德教化、审美教育、交际娱乐手段,它以这个社会的人们普遍喜欢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持续的综合教育。
民歌在丰富婚礼仪式内容的同时,也使自身随极具生命活力的婚礼生生不息地流传下来。
那坡壮族的祝寿仪式也与民歌密切相关。
他们一般只有年届六十一、七十三、八十四、九十五时才做酒祝寿、补粮,这四大寿辰分别被称为“福”、“寿”、“康”、“宁”,届时至亲好友来祝寿,客人就要唱各种颂歌,祝愿老人健康长寿。